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50章

作者:见月明

  防守严密的城墙,瞬间就化为了炼狱。

  土王的军队大多都是临时强征的,士气本来就不高。

  接连轰炸更是让他们士气无存,若不是执法队在后面监督,立马就能一哄而散。

  但跑不跑其实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反正都是死。

  后续的事情就无需多说,一支爆破队趁着炮击来到城下。

  很快剧烈的爆炸声响起,坚固的城墙被炸开了一道缺口,大军从缺口涌入城内。

  接下来就是巷战……

  说是巷战,其实就是神机营单方便捕杀逃跑的青壮。

  神机营的训练就包括巷战,大家配合的非常娴熟,只用了一天就控制了全城。

  只余下那座宫殿。

  而此时杨洪已经带领他部下来到宫殿不远处。

  天色暗下来之后,他带兵发起了冲锋。

  这一夜的枪炮声格外的激烈,城内残存的百姓遥望声响传来的地方,无不露出惶恐之色。

  然而他们根本就不敢露头。

  徐允恭下达的命令是杀青壮。

  可是对于杀红眼的将士们来说,只要不是自己人,就全部都是击杀目标。

  只要敢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不论是什么身份,一律射杀。

  所以逻些城内的百姓,要么已经被杀死,要么躲藏起来不敢露头。

  第二天天亮,浑身是血的杨洪,带着部下从宫殿大门走出。

  把守外围的将士们,无不向他们行军礼。

  之后徐允恭安排了一支军队进去清理,总共清理出五千多具尸体。

  不过随着清理的深入,将士们又发现了更多秘密。

  各种残忍的刑具、人皮饰品、人骨饰品……

  让本来还有些战战兢兢的将士们,放下了所有的担忧,只剩下愤怒。

  如果真的有神,那也是恶神邪神,理应被打倒。

  -----------------

  五天后,朝廷派遣的官吏到达,发现整个逻些城活人已经不足一千,而且全部都是女人和孩子。

  即便早就知道朝廷的计划,见到这种情况,他们依然非常震惊。

  手段实在太狠辣了。

  不过这里的事情并未传出去……

  很简单,神机营在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已经事先封锁了周边道路。

  加上又没有远程传递信息的手段,外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以,这里的一切都将是秘密。

  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为外人所知。

  将来就算公开了,大家也早就成为一家人了,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虽然逻些具体发生了什么没传出去,可高原人却都知道,大明已经拿下了这里。

  残余的各势力,都开始想办法自救。

  有些整体迁徙到了更加苦寒的地方。

  还有些人试图往尼泊尔、次大陆等地方逃窜。

  也有些选择负隅顽抗。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大明的计划。

  在完成对逻些的占领后,徐允恭按照计划,将大军化整为零,对各地残存势力进行清剿。

  -----------------

  此时的大明朝廷,也在紧锣密鼓的接收三韩之地。

第604章 终章

  三韩之地集体请愿回归大明,消息一经传出可谓举世震惊。

  有些人脑子里习惯性的浮现出阴谋论,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要求回归了?

  莫不是朝廷用什么方法逼迫?

  不过随后三韩故人的反应,打消了这种想法。

  大明从三韩迁徙了百万民众,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

  其中很多大儒,在迁徙后很快就找准定位,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尤其是围绕方孝孺和方学的那一群人,可以说是方学的中坚力量,在大明学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这些人听说三韩回归,表现的非常兴奋,纷纷唱起了赞歌。

  我们和中原王朝本就是一家,早就应该回归了。

  现在三韩国王和子民选择回归,乃是顺应天意之举。

  他们不是干巴巴的硬吹,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将大明这些年的丰功伟绩全部数了一遍,并得出一个结论。

  大明离传说中的圣王之治不远矣。

  连三韩人自己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阴谋论虽然还有,但大多数人都已经相信了,三韩就是仰慕华夏主动回归的。

  然后对大明、对皇帝的鼓吹就出现了。

  这是三皇德被天下,人心归附的表现啊。

  对于三韩回归,还有个群体非常高兴。

  那就是天下士子。

  这一下要多出多少官位空缺啊,他们出仕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三韩之地是很远,可环境并不差。

  关键它现在直属于中央朝廷管辖,去那里任职就是大明序列的官吏。

  干上几年是可以迁官进入内陆任职的,简直就是最佳的跳板。

  只是……士子们马上就想起,自从建章年间因为孔家和理学之事,朝廷暂停了科举。

  至今已经九年。

  九年,你知道这九年我们是怎么过的吗。

  每每提起此事,士子们就痛心疾首,对孔家的怒气就会多一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对于朝廷灭孔一事。

  读书人虽然表面上不敢和朝廷唱反调,但内心意见是很大的。

  随着科举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数读了半辈子书的士子,仕途之路就此被断绝。

  大家的想法逐渐发生了转变,对孔家的怨念越来越重。

  很多人已经在内心,将孔家和孔子进行了切割。

  孔子是万世师表,但孔家什么也不是。

  留着他们只会败坏孔子的声誉,太上皇灭孔做的好啊。

  况且,太上皇也只是灭了曲阜一脉,取消了他们的尊号而已,又不是真的将孔子后人全部都诛杀。

  没什么值得惋惜的。

  读书人也不再避讳谈论孔家的恶行,甚至很多人公开场合批判孔家败坏孔子声誉。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打破孔家店,解救孔夫子’,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孔子和孔家正式切割。

  舆论的转变,让流落在外的孔氏子弟愈加的低调。

  孟家(孟子后裔)等先贤后裔,也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再动不动就把祖宗名头抬出来吓人。

  对此,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亲自出面废除了所有对先贤后裔的册封。

  然后朱标出面对先贤后裔进行了训诫,让他们莫要堕了先祖声誉。

  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以示对先贤的肯定。

  就连朱熹、二程等理学先贤,也同样进行了追封。

  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终于安下心来。

  朝廷此举就是表态,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

  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搞什么圣人之言不可违,也不要拿什么礼教去荼毒百姓。

  言归正传。

  科举的废除确实为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期间一直有官吏奏请恢复科考,都被压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在大同思想没有成熟并传播开,朝廷是不会恢复科举的。

  事实上,陈景恪和朱雄英也一直在探讨这件事情。

  长期罢科举并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朝廷用察举制,解决了官吏选拔的问题。

  可这套制度的优缺点,汉朝已经给后人示范过了。

  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长期就会被官僚和地方大户把控,形成豪强门阀集团。

  现在先贤后裔的册封被取消,理学也被打压成为普通学派,大同世界也已经传播开来。

  是时候恢复科举了。

  不过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么恢复,他要对科举规则进行改良。

  “超过四十岁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个年龄可不是陈景恪乱说的,而是翻阅了历代进士资料得出的。

  除了个别天才,可以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考中举人进士之外。

  大多数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

  至于三四十还考不中举人的,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这种就属于没有天分的。

  可即便如此,他中举之后立马就成为大家嘴里的‘文曲星’下凡。

  陈景恪不想再让‘范进’的悲剧重演,所以才设定了四十岁中进士的标准。

  之所以设定在四十岁,而不是更加年轻,也是为了照顾底层读书人。

  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资源,需要更长时间学习才有机会中举。

  如果设定成三十五岁乃至更加年轻,对他们很不公平。

  如果四十岁还考不上,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磕科举了,换个行业说不定会更好。

  对于他的这个建议,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

  作为年轻的皇帝,他也不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老朱没有任何表示,他已经彻底放弃干涉制度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