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51章

作者:见月明

  方孝孺哭笑不得,这话传出去恐怕又要惹出一番非议了。

  陈景恪也是被憋的太久了,别人只看到了洛下学宫大儒云集,新思想层出不穷。

  事实上,在繁花似锦之下,隐藏着太多的勾心斗角。

  很多腐儒真的是抱残守缺,打死不愿意承认自己那一套的缺陷。

  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讲礼法;你和他讲礼法,他和你讲传统。

  你和他讲传统,他和你讲祖宗之法。

  换成别的时候,陈景恪早就掀桌子了。

  什么玩意儿,敬酒不吃老子就请你吃罚酒。

  但洛下学宫的盛况实在太难得了。

  又有几个人,能将全国大多数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究学问?

  虽然有不和谐的地方,但总体上来说,依然是积极的意义更大。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他不能掀自己的桌子,破坏目前的大好局面。

  有些尖锐的想法,只能憋在心里。

  今天因为解缙的原因,他有些破防了。

  再加上方孝孺是为数不多,能在思想上和他正常交流的人,所以他难免就多说了几句。

  “孔子是千年前的人,他到底怎么想的谁都不知道,大家各有各的解读。”

  “朱子和陆子(陆九渊)是近在眼前的人,你看看这才多少年,他们的思想就被曲解成什么样子了?”

  “朱子存天理灭人欲,他后半句解释的很清楚。”

  “吃饱穿暖、娶妻生子都是天理,穿金戴银、三妻四妾、奴役他人,是人欲。”

  “可是那些所谓理学门徒在干什么?”

  “他们无视了后半句,处处以前半句来要求别人,来指责别人。”

  “他们指责的是权贵、是富人也就罢了,可事实上他们指责的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

  “认为穷人想上进就是人欲,是不符合圣道的,简直无耻至极。”

  “陆子(陆九渊)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做人。”

  “他那句【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读之振聋发聩。”

  “为了降低普通人学习的门槛,他主张简化礼。”

  “可是后来呢,那些腐儒打着他的幌子,将六艺等等全部废除。”

  “如果不是我阻拦,算学也早就被他们逐出国子监了。”

  陈景恪也是穿越后,从头学习华夏传统文化才知道,理学其实是分成两派的。

  一派是朱熹为首;一派以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为首,当然主要是陆九渊。

  两个人的根本分歧,在于礼的简化。

  朱熹认为,君子是需要训练的。

  通过六艺、琴棋书画、诗词礼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其实比较符合孔子的想法。

  陆九渊的学问可以浓缩成两个字,做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但是,儒家训练君子的方法太复杂,普通人哪有条件去学习这些东西?

  基于现实,陆九渊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不学这些东西,就不能做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所以他认为,应该简化礼,道德直通本性。

  【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我连一个人字都不会写,可我也想堂堂正正的做个人。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陈景恪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让他想起了前世听过的一句话: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素质差,就剥夺他的权力。

  这里的素质差,指的是读书少、对礼仪律法所知也不多的人。

  我们常说的素质差,比如随地吐痰之类的,其实指的是道德低下。

  可是上面那句话,是基于现代人权思想所说的。

  他没想到宋朝时期,就已经有古人的思想,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不能因为老百姓不识字,就剥夺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机会。

  陈景恪语气有些激动的道:“就凭这一句话,陆子就应该封圣。”

  方孝孺若有所思的道:“所以当初你力主陆子入圣贤庙,位仅在先秦诸子之下?”

  陈景恪点点头,惋惜的道:“可惜,陆子终究还是被成规给限制住了,未能跨过那临门一脚。”

  “若他能再前进一步,天赋人权的思想,或许就能提前两百多年出现。”

  “若能多出两百多年时间,华夏文明将会比现在更加辉煌灿烂。”

  方孝孺却并不同意,说道:“孔子的思想都能被曲解,更何况是陆子?”

  “就算他能再进一步,又如何保证他的思想不会被人曲解?”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是的,既得利益者们,总是会用各种方法曲解圣人的本意。”

  “将利国利民的思想,变成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方孝孺看向他,问道:“你呢?你既然什么都知道,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确保你的思想不会被篡改。”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有办法……但,我可以为他们设置障碍,增大他们篡改的难度。”

  “只要我的法不灭,早晚有一天有人能重新领悟我的真意,正如朱子和陆子能领悟孔子的本意。”

  方孝孺心道,也正如你能理解孔孟、朱陆之意。

  “你准备如何设置障碍?”

  陈景恪伸出两根手指:“立法、普法。”

  方孝孺疑惑的道:“立法?普法?”

  陈景恪解释道:“不论孔孟还是朱陆,他们都未能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成法。”

  “是后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先是曲解他们的思想,然后根据曲解后的思想制定礼法。”

  “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里,就只能任凭别人摆布了。”

  “我不同,我有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法,然后推广天下。”

  “他们想曲解我的思想容易,想曲解国法还是有些难度的。”

  大明这些年的改革,就是他的思想变成法条和政策。

  方孝孺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你提议组建人权部,也是为此吧?”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人权部就是基于人权思想建立的,目的也是维护人权。”

  “我之前主导制定的一系列律法,也会在人权部手上落实。”

  方孝孺明了的点点头,继续问道:“普法呢?”

  陈景恪并未直接解释,而是先说道:

  “历史上不乏灭佛的君主,你可知为何他们无法成功?”

  这个问题很复杂,方孝孺没有长篇大论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简略的答案:

  “佛教扎根民间,除非将所有百姓都杀死,否则无法真正消灭佛教。”

  陈景恪说道:“是的,因为佛教扎根民间,普通百姓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

  “这一点我们的先贤做的就有些不足,他们始终没有将自己的思想普及开来。”

  “当然,他们是开学授课,教授了不少弟子。”

  “可他们的弟子才有多少人?”

  “普罗大众又有几人知道他们,又有几人知道他们的思想?”

  “百姓们所了解的他们,也只是被曲解后的他们,已经不是真实的他们了。”

  “百姓们生活在信息茧房之内,从小接触的都是被曲解后的思想。”

  “他们就天然认为,被曲解的思想才是正确的。”

  “等他们长大了,就算接触到正确的思想,在感情上也无法接受。”

  “最终他们会变成卫道者,去守护被曲解过的思想。”

  “我绝不会走前人的老路,我会将我的思想告诉最普通的百姓。”

  “当所有百姓都知道我的思想,并且认为这就是对的,有人想篡改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是无比巨大的。”

  方孝孺被这番话震动的好半天说不出话。

  他知道陈景恪懂很多常人不懂的道理,也知道对方有着全盘计划。

  可他没想到,对方的计划竟然如何宏大。

  但,让万民都了解他的意,这真的能做到吗。

  “百姓多不识字,你要如何让他们了解你的真意?”

  陈景恪说道:“教育,将来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我的思想。”

  “当然,能读的起书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知我的思想具体是什么。”

  “所以,我要学习陆子,对我的思想进行简化,简化到普通百姓一听就懂。”

  “经过数年的思考,我将我所有的思想提炼,最终得到了两个字。”

  方孝孺接话道:“人权。”

  陈景恪说道:“是的,人权,这也是我将这个机构,命名为人权部的原因。”

  要知道,这个名字可没少被人嘲讽,说他取名没水平云云。

  “正如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佛,也不知道佛经具体的内容。”

  “可他们知道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知道积善行德。”

  “一句阿弥陀佛,就胜过千言万语。”

  “百姓们不需要知道我的思想具体是什么。”

  “他们只要知道人权二字,知道作为人他们拥有最基本的人权,就足够了。”

  “面对不公的时候,他们知道这是不对的。”

  “即便无力反抗,内心也会有一股情绪在酝酿。”

  “等他们有机会读书了,自然会去探究何为人权。”

  “等他们明了真正的人权,那股情绪就会化作滔天焰火,焚尽世间一切不平。”

  看着激动的陈景恪,方孝孺一时间有些失神。

  他竟然真的相信万民,将一切希望交给万民。

  可是,他就如此笃定,万民能继承他的意志吗?

  不过方孝孺也承认,如果陈景恪的计划能成功,想要再曲解他的思想,确实会很麻烦。

  从小听着‘人权’二字长大的人,可没那么容易就被忽悠。

  但他也有自己的疑虑:

  “人权部将达官显贵和民间富人全部得罪,恐怕想要落实会很难啊。”

  陈景恪说道:“是的,很难,所以我才选在此时组建人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