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6章

作者:见月明

  没多久就有小道消息传来,这些船是去日本运人的,也就是说去运他们婆娘的。

  这让众人看向船队的眼神都变了。

  苟飞跃目光里也充满了期待。

  船逆黄河而上,经广通渠进入长安,在这里已经汇聚了上万人。

  接着他们就在官吏的带领下,来到一片黄土地上。

  这里的大地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沟壑,远远看去犹如伤痕。

  官吏很快就给他们分配了任务。

  明年初才会出发去西域,在此期间他们先在这里植树种草。

  美其名曰是对他们的考验。

  日本婆娘是那么容易就能讨到的?

  西域不要懒人,在这里都坚持不下去的人,也别去西域了,直接哪来的回哪去吧。

  对于这个说法,没有人怀疑,更没有人敢反抗。

  大家都按照分组各自忙碌起来。

第529章 盛世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北方交通枢纽,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就是最好的证明。

  元末,元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曾在徐州屠城,并将徐州降格为县。

  明朝建立后,老朱重新将这里升格为府,并迁徙百姓定居。

  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已然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盛况。

  这天黄昏,百姓纷纷开始回家,街头店铺也开始收拾残局准备歇业。

  刘家脚店的掌柜刘大根,正拿着算盘计算今天的营收。

  这时伙计过来说道:“掌柜的,折箩已经收拾好了,您看怎么处置?”

  折箩就是可食用的剩饭剩菜。

  刘大根头都没抬,下意识的道:“先打两碗给老狗送过去,剩下的大家分了吧。”

  那伙计笑道:“您看您又忘了,老狗和小狗子早就去西域了。”

  刘大根这才抬起头,失笑道:“你看我都糊涂了,那就大家分了吧。”

  伙计高兴的道:“诶,谢谢掌柜。”

  大明百姓的日子确实好过了,这一点从越来越多的折箩菜,以及掌柜的愿意把折箩菜分给伙计,就能看出来。

  搁在以前,客人恨不得把盘子都舔干净,哪会有剩余。

  偶尔有剩下的,掌柜的也会自己收起来吃,或者拿去卖钱,是舍不得送人的。

  不过日子好过也只是相对而言,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只是勉强温饱,还远未到富裕的程度。

  刘家脚店,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不是什么高档饭店。

  就是给过往脚夫提供歇脚吃饭的地方。

  这里的饭菜自然也没有多奢华,就是普通的粗茶淡饭。

  不过毕竟是开店的,饭菜也不能太不像话,油盐还是放的比较足的,还会有一些碎肉菜之类的。

  这样的剩饭剩菜,对普通百姓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伙计们自然非常高兴。

  把折箩分一份,就够一家人吃一天的了。

  自己的工钱一文都不用花,全都存了下来。

  逢年过节,也能给家人买新衣服,置办货物了。

  伙计美滋滋的去了后院,刘大根忽然觉得怅然所失。

  平日里他会照顾老狗和小狗子,有折箩会给他们送一两碗。

  既是心善,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

  每次给老狗他们送完东西,他就会觉得很高兴,很安心。

  现在想做点好事积点阴德,都这么难了吗。

  以前有乞丐,他们会骂朝廷官府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看看大街上多少乞丐。

  现在没乞丐了,这分明是盛世的体现,他反而不适应了,竟然希望多来几个乞丐。

  想到这里他不禁摇头自嘲:“真的是吃饱了撑的啊,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开始胡思乱想了。”

  就在这时,门外呼啦啦一群人向着一个方向跑去,一边跑还一边喊:

  “跑快点,慢了宴宾楼的折箩包就被人抢光了。”

  对此刘大根习以为常也没理会,就准备继续算账。

  反倒是店里坐着的两个客人有些奇怪,道:

  “掌柜的,这些人是去做什么啊?什么折箩包?”

  刘大根连忙解释道:“宴宾楼是徐州最大的酒楼,每天去吃饭的非富即贵。”

  “那里的折箩菜油水很足,鸡鸭鱼肉特别多。”

  “宴宾楼的掌柜就把折箩菜做成馅,包成包子卖给穷人。”

  “拳头大的包子一文钱一个,可抢手了,去的慢一点就卖没了。”

  那两个客人恍然大悟,然后好奇的道:

  “那你为何不把你店里的折箩,也包成包子发卖啊,一文钱也是钱啊。”

  刘大根笑道:“客官您开玩笑了不是,我这小店的生意哪能和宴宾楼比啊。”

  “每天也剩不下多少折箩菜,费那个劲儿干嘛,还不如给大家分分了事。”

  事实上,他这是给两位客人留面子,才故意说生意不好的。

  真正原因是,来他这里吃饭的,基本都是普通人比较节俭,饭菜大多都吃光了。

  剩饭剩菜本就没有多少。

  另一方面,普通人谁会大鱼大肉的点菜啊。

  偶尔点个肉菜,吃不完也大多都会打包带走。

  所以,他就算想卖折箩包也没那个条件。

  这话自然不能明说,否则就变成骂客人穷鬼了。

  那两个客人也是跑江湖的,自然也能听出来,点点头不再说话。

  -----------------

  苟不凡并不知道,老家竟然还有人在想他,虽然怀念的方式有些不对。

  到了陕北之后,他们一帮人就在管事的安排下,开始了植树种草工作。

  本来他以为,植树就是挖个坑把树埋进去,种草就是弄个沟把草籽丢进去。

  真正干活儿的时候才知道,远没有那么简单。

  管事的让他们在沟壑的土坡上挖坑,一种六七尺长,耳朵一样的浅坑。

  坑的中央种一颗尺长的小树苗。

  说是树苗,其实就是从别的树上剪下来的树枝,可扦插成活的那种。

  坑里面还会晒上一些种子,连覆土都不需要,任由种子暴露在外面。

  苟不凡很奇怪,为啥要这么做?

  管事的倒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详细解释了这么做的缘由。

  土地裸露,已经无法蓄水,天上下的雨水直接就流走了。

  非但如此,还会裹带走大量泥土,这些沟壑都是雨水冲刷出来的。

  黄河为啥那么黄?就是就是因为泥沙多。

  挖这种坑,可以有效的蓄水。

  有了水,草籽和树苗就能发芽存活。

  至于草籽为啥不埋起来,管事的说没必要。

  就算被风吹走了,最终还是会落在这片大地上,遇到雨水就能生根发芽。

  所以何必浪费人力去覆土呢。

  有那个功夫,还不如多歇一会儿呢。

  众人恍然大悟,并纷纷夸赞想到这个法子的人,一定是个有经验的老农。

  闻言,那管事大笑道:“这你们就想错了,这个法子啊,是安平侯想到的,他可没种过地。”

  众人纷纷说道:“原来是安平侯,他可是文曲星下凡,生而知之的圣人……”

  那管事的正在兴头上,就问众人:“可知为何要花那么大功夫,在这里种树种草?”

  众人哪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他们也一直在奇怪。

  朝廷为何要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在这里种树种草,不是吃饱撑的了嘛。

  只是他们也不敢多问,就这么一直干了下来。

  现在见管事的有意卖弄,连忙恭维,让他告诉大家原因。

  管事的就将来龙去脉给他们讲了一遍。

  众人都惊讶不已,一年四季之上竟然还有个温寒变?

  大明即将迎来寒冷期?为了应对寒冷期,才要在这里种树?

  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般。

  但他们并没有怀疑,因为这个理论是陈景恪提出来的,并且朝廷如此重视,肯定不是假的。

  大家反而开始担心,寒冷季粮食会减产,人会不会饿死啊。

  管事的笑道:“不要杞人忧天了,朝廷提前百年做准备,到时自然有办法度过。”

  “况且,也只是粮食减产,又不是绝收。”

  “再说,不是还有交趾、南洋的粮食吗,那里的水稻一年三茬。”

  “不会缺百姓这口吃的。”

  话虽如此,可百姓依然担心。

  有句话说的好,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啊。

  看起来朝廷是不缺粮,可分到百姓手里又能剩下多少?

  真到了关键时刻,谁有都不如自己手里有让人放心。

  那管事也没有再理会他们,最开始听说温寒变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担心。

  后来也就习惯了。

  担心又有什么用?寒冷期就不会来了?

  大家应该庆幸的是,朝廷提前发现了温寒变,并为此做准备。

  自己没有办法,跟着朝廷走就可以了。

  现在多做一点,将来子孙就多一分度过寒冷期的资本。

  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想,没几天大家就恢复了正常。

  皇帝英明神武,朝中又有贤臣辅佐,相信朝廷没错的。

  于是大家更加卖力的挖坑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