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19章

作者:见月明

  本来他是敷衍这些日本人,那知道对方竟然当真了,想要问他讨要一个信物。

  说是方便招募人手,等以后立功了,也好去寻找他。

  林兴珠哭笑不得,从怀里摸出一块发黄了的手巾,拿出自己的百户印章盖在上面。

  “好了这就是我的信物,你们快让开,我还要执行军务。”

  这些日本人果然不再纠缠,捧着那块盖了章的破毛巾,恭恭敬敬的磕头送他们离开。

  林兴珠实在是怕了这群人,赶紧纵马离开,又绕了几圈杀了一些溃兵。

  确定没有敌人之后,就返回了大部队,还将方才的事情作为趣事上报。

  上面的人也每当回事儿。

  不过是一些日本老百姓,杀了也好,放过也罢,其实都无所谓的。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

  就在林兴珠走后,那四名日本壮汉拿出铁制农具,怀揣着信物就出发了。

  他们也不知道去哪,就这么漫无目的的到处走。

  一路上也遇到了一些溃兵。

  那些溃兵原本想要打劫他们,但他们四个非但不惧,反而高举那块破毛巾,说这是明军信物。

  他们是明军将领的仆从,负责招募军士攻打城池。

  当然,他们也不可避免的进行了一些夸张,说什么立下军功就可以加入明军云云。

  历朝历代,不分国内外,对于逃兵溃兵的惩罚都是很严重的。

  这些溃兵本就已经无路可走,听说这四人是明军将领的仆从,还有盖着印章的旗帜(毛巾)为证。

  也是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立即决定入伙。

  于是他们从四个人,变成了十七个。

  十七个变成了五十个,五十变成三百。

  当然,聚拢的不只是溃兵,还有一些活不下去的日本百姓。

  反正没几天,他们就聚拢了七百余人。

  然后他们真的攻下了几个村镇,获得了一定补给,人数也变成了一千四百余人。

  但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就成了问题。

  这四个人毕竟只是没什么见识的农夫,种地伺候人还行,行军打仗就不是那块料了。

  至于制定战略目标,就更不是他们所能做到的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叫大光的僧侣出现了。

  大光听完四人的说辞,也是将信将疑。

  然而那块发黄的白布上的印章,清清楚楚的写着,大明某某军百户林兴珠字样,显然不是假的。

  虽然搞不懂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这四个人肯定和明军有联系。

  作为一名心向大明,梦想前往大乘佛教发源地参悟佛法的有志僧侣,他加入了这群人。

  在他想来,自己立下军功,就能通过军方前往大明。

  而且因为立下了军功,去了大明说不定还能获得重视,跟随高僧大德学习。

  大光虽然只是个普通僧侣,可也是读过书开启过智慧,且接触过不少大人物的。

  至少比这群农夫、溃兵懂的多,也有计划的多。

  在他的帮助下,这支乌合之众很快就扩张大了三千人,其中一半都是妇女和老人。

  大光的解释是,别管这些人有没有作战能力,最起码拉出去显得人多势众。

  还别说,这一招确实很管用,轻易就给他们攻下了几座小城。

  说攻下也不合适,都是看到他们人多直接投降了。

  日本社会阶级思想很重,本来他们就算攻陷了城池,也站不住脚。

  然而,林兴珠的毛巾改变了一切。

  大明将领的仆从,那就是贵族啊。

  如果说,仅凭一块毛巾还说明不了什么。

  那大光的僧侣身份,让这毛巾变成了真正的信物。

  至少在野州这种偏僻地方,能忽悠住大多数人。

  搁在以前,其实也很难忽悠住人。

  但足利义持大军失败的消息已经传开,日本即将灭亡几乎成了共识。

  这就给了他们偷鸡的机会。

  总之经过二十余天的发展,他们竟然凑出了一支六千三百人的军队。

  其中能拿起的武器的,就有四千人。

  然后大光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攻打宇都宫氏支脉建立的武茂城。

  “打下这座城,我们就有足够的功劳去见林将军了。”

  “诸位也就有机会加入明军,从而改变家族身份。”

  这个看似疯狂的举动,得到的所有人的一致赞同,于是他们就这样前往了武茂城。

  ……

第518章 普世历史

  大光虽然只是个普通和尚,但确实是有一番见识的。

  或者说,以日本对佛教的尊崇,能成为有名有姓的僧侣,就没有几个真正的普通人。

  大光的能力不说多强,至少比大部分普通人要强的多。

  一边行军,他一边对这些乌合之众进行了整合。

  将能战斗的四千余人挑选出来编组,由聚拢的溃兵担任基层军官。

  剩下没有战斗力的,也全部编组,交给溃兵中失去战斗力的人管理。

  专门负责为那四千多战兵提供后勤服务。

  别管这些溃兵能力如何,至少他们接受过系统军事训练,能听得懂命令。

  可以执行一些不太复杂的任务。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实现了半军事化管理。

  对于一群乌合之众来说,能构建一套管理体系,简直太重要了。

  等他们大军到达武茂城的时候,数千人已经可以排成相对整齐的队列行军。

  别管战斗力如何,至少表面看起来有板有眼。

  所以,武茂城内的统治者看到这一幕,顿时就被唬住了,连忙关闭城门准备据城而守。

  之后他们在城墙上观看,发现这支军队安营寨在也像模像样,就更以为是一支主力。

  这就让武茂城的统治者们感到惊诧了。

  这都啥时候了,野州哪来这么一支正规军?

  而且他们这么高调的行军,还敢攻打城池,就不怕被明军给逮到吗?

  然后他们就收到了一封劝降信,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是明军的仆从,奉命攻略城池。

  信里还劝他们,若投降可保全家小。

  还威胁他们,若不投降等大军破城将屠城三日。

  城内的宇都宫氏族人连忙商讨,大多都认为投了吧。

  “足利义持十五万精锐一战尽没,日本拿什么来抵挡明军?”

  “现在投降,明军会将我们列为表率加以重用,等明军大局已定我们就算想投都没机会了。”

  不过在投降之前,他们还要先确认这支军队,到底是不是明军的仆从军。

  于是就派了一位代表过去,借着谈判的名义进行打探。

  当这个代表见到大光是个僧侣,立即就确信了七成。

  没办法,和尚的地位实在太特殊了。

  然后两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大光不愧是僧侣,见多识广能言善辩,且表现的底气十足,彻底打消了对方最后一点疑虑。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宇都宫氏打开城门,投了。

  大军入城,大光立即派人接管了要地,彻底控制了这座城池。

  然后一边休整,一边派人去寻找明军汇报情况。

  -----------------

  另一边,沐晟带领军队一路南下,大军畅通无阻到达宇都宫城。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大军还没有摆开阵势,宇都宫氏的使者就到了。

  爷投了。

  是的,宇都宫满纲直接就投了。

  “我早就仰慕大明风华,恨不能身为明人。”

  “今日王师到达我实在欢欣,早已备好户籍、钱粮,请将军接收。”

  对方的态度,一度让沐晟以为他们在诈降,几经打探才确认对方是真的投了。

  他之前对宇都宫氏的判断,基本都是准确的。

  唯一有失误的地方就是,太保守了。

  事实上宇都宫氏的情况,比他想的还要差的多。

  最初宇都宫氏是支持南朝的,被幕府吊起来打。

  后来虽然向幕府低了头,却也遭到接连削弱。

  (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非杜撰。)

  这次足利义持率领主力,在陆后和明军决战。

  野州作为后方,可是遭了劫。

  被足利义持打着大义的旗号,狠狠搜刮了一通。

  就这么说吧,现在宇都宫城的粮仓干净的能饿死老鼠。

  他宇都宫氏的士兵,就只剩下一千亲兵,其余全部被足利义持要走。

  更惨的是,全城的青壮加起来不到三千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投降才怪。

  不过不管怎么说,宇都宫氏投降,还是让沐晟非常高兴的。

  虽然他们已经大不如前,可当了这么多年的野州之主,能极大的影响人心。

  为了安抚宇都宫满纲,沐晟时常与其进行交谈。

  然后发现,宇都宫满纲对华夏历史、文学娴熟于心,甚至比他这个明人还要熟悉。

  尤其是对《史记》,说一句倒背如流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