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85章

作者:见月明

第495章 波澜再起

  每一个冬天对老人来说,都是一道坎。

  撑过去了就能多活一些日子,撑不过去就没了。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每到冬季,十里八村办丧事的频率比往常要高一些。

  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更别提古代了。

  就连权贵之家,都无法违逆这种规律。

  就在冬至这天早上,信国公汤和的嫡孙汤晟,身穿孝服入宫报丧。

  汤和没了。

  朱元璋呆立半晌,侍者想要提醒他,却被马娘娘给阻止了。

  她太了解朱元璋和汤和的关系了,此时最难过的非他莫属。

  过了一会儿,老朱终于回过神,然后就见他就怒嚎道:

  “汤和,你怎么敢死啊。”

  然后不顾侍从阻拦,拔腿就往宫外走。

  马娘娘既悲伤又担忧,连忙让人跟了上去。

  内侍找来御辇,想让他坐上去,却被他一脚给踢开了。

  朱元璋就这样一路步行走到了信国公府。

  等到了目的地,他反倒恢复了正常。

  在汤家人的引导下,来到了汤和的寝室。

  朱元璋仔细端详老朋友,见他面容安详平静,知道是寿寝正终,心中好受了一些。

  然后将汤晟等人都撵了出去。

  等人都离开,他再也忍不住悲伤泪水奔涌而下,身躯也突然变的佝偻了许多。

  “咱还以为你能多活几年……”

  “咱还计划着,等明年天暖和了一起回濠州看看。”

  “人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咱们也算富贵了,不回老家显摆显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哪成想,还没来得及说呢,你就先走了……”

  “你放心的走,先去前面帮咱探探路,等咱下去了再去找你。”

  “后事你也不用担心,有咱在呢。”

  “咱知道你想把封国放在炎洲,只是大明需要你们做表率,所以你一直没开口。”

  “这次咱也一并给你办了。”

  “等你丧事办完了,咱就让雄英在炎洲找一块肥沃的地儿,封给汤晟……”

  他说话的功夫,其他接到通知的亲朋也陆续赶到。

  安平侯府和信国公府离的很近,陈景恪是第一批赶过来的。

  得知老朱在里面,大家都站在门口,没有打扰他们君臣。

  徐达作为长辈,将汤晟叫过来,仔细询问了事情经过。

  前一天晚上还好好的,今天早上再去看,发现人已经没了气息。

  徐达眼眶泛红,强忍悲伤道:

  “寿寝正终,这是喜丧,信国公是个有福之人啊。”

  其他诸如冯胜、傅有德等人,也都深以为然,甚至有些羡慕。

  人不怕老,怕的是病痛、痴呆、瘫痪等等。

  不但受罪,还会让人丧失最后一点尊严,最后憋屈的死去。

  能无病无灾寿寝正终,就是最好的结果。

  况且今年汤和七十三岁,年龄不小了,说是喜丧一点不为过。

  陈景恪说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信国公还是没跨过这道坎啊。”

  听到这话,冯胜心有戚戚焉,因为他今年正好也是七十三。

  希望自家能撑过去吧。

  就算撑不过去,也希望能如汤和一般干脆利落的死。

  很快老朱从屋内走出来,众人连忙去见礼。

  陈景恪有些担忧的打量了他一下,发现他眼眶通红,嘴唇微微哆嗦,显然情绪还处在激动状态。

  不过理智还算清醒,大声的说道:

  “都来了?去和他道个别吧。”

  众人这才顺序入内,与汤和道别。

  等众人再次出来,老朱说道:“咱答应汤和了,将信国放在炎洲。”

  “现在他人不在了,你们这些当兄弟的,可不能置身事外。”

  还没有过了丧期就谈论此事,是不合时宜的。

  但大家都知道,老朱这是说给汤和听的。

  要说汤和还有什么遗愿,恐怕也就只有分封这一桩了。

  现在老朱当着他的面,将此事确定下来,算是完成了他未了心愿。

  以此来送他最后一程。

  “汤和的爵位,本该由汤鼎继承,他也是个好孩子。”

  “可他却是个没福气的,早早就没了。”

  “咱大明遵循嫡长系继承制,信国公爵位该由嫡长孙汤晟继承,待丧期过了就去把手续办了。”

  汤晟感激涕零,跪下叩首道:“谢圣皇陛下。”

  然后又冲屋内喊道:“爷爷您看到了吗,圣皇他老人家来看您了。”

  老朱心一酸,再也忍不住眼泪流淌而下,其他人也都潸然落泪。

  陈景恪靠过来小心的道:“陛下,您保重身体啊,还有信国公的后事也等着您安排呢。”

  老朱抹去眼泪,说道:“天德,天德呢。”

  徐达上前道:“上位,我在这呢。”

  老朱抓住他的胳膊,说道:

  “汤和的后事就交给你操办了,咱在皇陵给他留的有位置,就葬咱旁边。”

  “不用大操大办,但也不能寒酸了。”

  徐达说道:“您放心,我一定让信国公风光入土。”

  接着老朱挨个与老臣交谈,叮嘱他们保重身体。

  最后才在众人的劝说下,返回宫中。

  之后在徐达的操办下,汤和葬在了孝陵。

  老朱在孝陵预留了许多位置,给他的老部下们。

  汤和的墓位排在第一个,其后是徐达、常遇春等人。

  本来李善长应该排在第二个的,只是因为黑历史,他只能屈居这几人的后面。

  不过总体来说,依然是前几名。

  汤和的去世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这群老臣,对于朝廷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化。

  朝廷的各项工作,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元日(大年初一)这天,朱雄英出面举办了盛大的元日大朝会。

  参与人数达到了三万余人。

  其中藩属国和各势力的使节团,就来了近三百多个,总人数超过八千人。

  其中一百四十多个使节团,是从安西来的陌生的面孔。

  这些都是朱樉打赢决战,选择成为大明藩属的国家和势力。

  金帐汗国也派遣了使节团,并且忽格鲁特还将九岁的嫡长子阿合马,送到洛阳为质。

  当这些势力的代表,在承天门一起参拜明皇的时候,无数人为之热血澎湃。

  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

  到了这会儿,大明才算真正完成了汉唐伟业。

  朱雄英倒是很清醒,说道:“汉唐乃开拓者,而我们不过是在重走前人的道路。”

  “所以我们的功绩依然远远不如汉唐,诸公不可骄傲自满。”

  “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喊出那句,远迈汉唐。”

  这一席话,说的群臣更是心潮澎湃。

  谁又不想参与一场盛世的创造呢。

  -----------------

  新年过后,变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旧机构的拆分重组,新机构的设置,官员任命与调整……

  整个国家都在围绕此事打转,其他所有的事情,都要为此让道。

  李善长等老臣再次被搬出来,前往各个地方坐镇,指导变革工作。

  不只是文臣方面,军方也在进行调整。

  只不过相对来说,军方的调整比较小,大体上维持了原本的体制。

  最大的变革就是,将抚慰使和参军事的重要性提高了许多,并单独设立了参军部。

  抚慰使负责思想工作,地位仅次于军事长官,是一支军队的二把手。

  参军事就是参谋,负责协助军事长官指挥军队、制定战略战术等等。

  参军长是参军事的最高长官,地位次于抚慰使,一支军队的第三把手。

  同时在大都督府设立参军事部,统筹负责全国的军事建设以及作战计划制定等等。

  为了顺利完成这一革新,徐达、傅有德等老将再次被搬出来坐镇。

  就连朱元璋都放下了汤和去世的悲痛,亲自出面为自己的大孙子站台。

  这么多中流砥柱一起出山,让这次的变革异常的顺利。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有一群老,那简直就是拥有了一座宝藏。

  不过这次变革,陈景恪彻底置身事外了。

  他直接选择在洛下学宫闭关,与各派学者一起探讨学术。

  最开始是为了避嫌,后来是真的沉浸其中了。

  与这么多学者一起探讨大道,实在是人生快事。

  目前到来的到来的学者超过了七百人,全国各大学派的代表几乎都来了。

  这里做一个区分。

  在学界,学者和名士是不一样的。

  学者一般指的是,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