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63章

作者:见月明

  之所以这么感慨,是因为这是洛下书院创办以来,第一次送走学生。

  是的,洛下书院创办至今已经九年多,除了因故退学的。

  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送走学生。

  原因并不复杂。

  招收的学生年龄都不大,普遍十一二岁,最小的才六七岁。

  后续他们每年都会招一两百人,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在这里学个十年八年是很正常的。

  之所以专门招小孩,是因为理科最重基础,需要从小培养。

  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要超过成年人的。

  尤其是十来岁到二十来岁,是思维最活跃,也是最容易迸发灵感的时期。

  再过一些年,身体方面,持续衰老会影响思维。

  经验方面,则会被之前学过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难以突破旧有的知识框架。

  所以洛下书院的正式学子,只有小孩子。

  成年人想加入,除非是那种极有天赋之人,不过这种人太少了。

  而且成年了还愿意加入洛下书院学习,基本都是衣食无忧,又真正喜欢理科的那种。

  说的难听点,就是吃饱撑了没事儿干的那种人。

  这种人也不存在毕业的想法,恨不得一辈子都在书院里一起学习研究。

  所以,这十六名学生,确实算是第一批正式送走的。

  而且大家都能预感到,这十六人的离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学生离开。

  陈景恪习惯了学生流转,且他来书院的时间确实不多,感触不算多深。

  程一民不同,将家搬到了书院,每天吃住都和孩子们一起。

  亲眼看着他们长大,感情是不一样的。

  再加上年龄大了,最是受不得离别。

  想到孩子们即将离开,他自然不舒服。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矫情人,发了几句牢骚,陈景恪安抚几句就恢复正常了。

  转而谈起了正事:“部分学生年龄大了,受限于天份学业上也难有大的作为。”

  “强留在书院就是害了他们,也该给他们一个交代了。”

  “你想好怎么安排他们了吗?”

  陈景恪正色道:“书院安排出路,这不能成为规矩和常态,否则很容易就形成党派祸国殃民。”

  “不过现在正值用人之际,前几批学生确实不能轻易放走。”

  “需要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才学,造福国家和百姓。”

  程一民摆摆手说道:“这些套话就别和我说了,直接说怎么安排吧。”

  陈景恪顿了一下,尴尬的道:“习惯了……接下来几年出师的学子,会有三个去处。”

  “朝廷的技术官员、蒸汽机研究院、封国国学书院。”

  这个封国国学,指的是封国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央朝廷的机构,封国自然不能用这个名字,就改为了国学。

  程一民眉头紧皱:“封国也要人?”

  陈景恪颔首解释道:“现在在民间普及数理知识是不现实的。”

  “为了促进理科的发展,只能先从有钱有势的人家着手。”

  “各封国的国学里面,基本都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教他们效果会更好。”

  “且这些权贵子弟,未来大多都会成为官僚,让他们学习理科也有助于将来全面普及。”

  “更何况,谢缙绅在南洋数次写信问我要人,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程一民也不得不承认,陈景恪说的就是现实。

  想学习理科,就必须要进行大量实验,普通人家哪能负担的起。

  和穷文富武是一个道理。

  至于让朝廷承担……朝廷也同样负担不起这么大的开销。

  所以目前在民间推广数理知识,更多是科普性的。

  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不会告诉他们原理。

  仅仅只是科普的话,写本专门的教材谁都能教,用不着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

  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学生都是种子。

  天赋最好的那一批,留下继续深造研究更高深的数理知识。

  剩下的,大多都会去合适的地方任教,培养更多的数理人才。

  各封国的国学,汇聚了大量权贵子弟,无疑是最合适的地方。

  事实上,这也是前世西方科技的发展路数。

  最早就是贵族们消遣攀比的玩具。

  那会儿的科技还很落后,在应用方面几乎为零。

  就算有了发现,也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说白了,无法转化成利益。

  举个例子,你提取出了氧气,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氧气的应用,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怎么可能会去研究?就算想研究也没那个资本。

  只有权贵,才有那个精力和实力。

  权贵们研究这个,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啥的。

  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成了攀比的工具。

  你看,我研究出了什么好东西,你没研究出来吧。

  啥,你没研究过数理?

  孤立你。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成果被发明出来,科技知识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

  科技开始带来利益。

  到了这个时候,研究科技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既有利益方面的驱使,也有研究真理方面的伟大追求。

  国家也开始鼓励人们研究科技。

  之后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科技真正的开始腾飞。

  陈景恪其实并不想走这条路,凭什么只有有钱人才能研究科学技术?

  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这么做。

  不过他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后门,那就是专利。

  目前他不会搞专利法,就算有人想搞,他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很简单,免费将有钱人的研究成果,普及给全天下的人。

  反正这些权贵有钱,能经得起这些损失。

  全当是为了荣誉了。

  而且他也已经想好了,等各封国国学步入正轨,会设立一个科技奖项。

  专门奖励那些做出突破的人,给他们金钱、荣誉乃至权势。

  相信那些吃饱撑的没事儿干的权贵们,会挖空心思去研究这些东西的。

  普通人里面,真出现天才研究出了什么新玩意儿,也能通过奖项改变命运。

  等将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等朝廷有能力全面普及理科体系。

  再顺势提出专利法案,以此鼓励更多人投身科技研究。

  这就是他对发展科技树的大体计划,很早以前就构思好了,只是还没想好具体该怎么实施。

  解缙去南洋担任总教谕,负责南洋各封国的文教建设。

  他是知道数理知识的重要性的,就几次写信,想让陈景恪派一些学生去各封国的国学授课。

  这恰好和陈景恪的想法不谋而合,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而且还能卖个人情给解缙,何乐而不为呢。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他还得谢谢咱呢。

  至于蒸汽机研究院,现在更像是大明皇家科技园,研究的东西可不只是蒸汽机一种。

  这里才是最需要数理人才的地方。

  洛下书院的学生,哪怕是天赋最差的,也都经过系统的数理培训。

  是蒸汽机研究院最稀缺的人才。

  事实上,这里也是书院学生最主要的实践场所,双方合作非常紧密。

  将来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会去这里工作。

  程一民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全部计划,但对于他推广数理知识的步骤,还是很支持的。

  也同意了派遣一部分学生,去各国国学任教的计划。

  况且,那些学生去了各国,也算是做了官,不算屈才。

  而且他还帮陈景恪出主意,道:

  “我觉得,可以让那些去封国任教的学子,先跟着你学习一下大同世界思想。”

  “有助于你的思想全面推广。”

  陈景恪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说道:“也好,正好那个培训班要开始了,就让他们一起去听吧。”

  程一民点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

  “对了,这几日不少人来这里找你,大多都是要挑战你的,被我打发走了。”

  “还有一些说是来找你学习大同思想的,你要不要见一见?”

  陈景恪无所谓的道:“你帮着遴选一下,合适的就让他们来培训班旁听吧。”

  程一民笑道:“看你满不在乎的样子……曹端你应该知道吧,他也来了。”

  陈景恪惊讶的道:“谁,曹端?提出理驭气那个曹端?”

  这个人他自然知道,不过不是前世听说的。

  上辈子他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更不知道什么明初理学之冠。

  他知道曹端,纯是这辈子的事情。

  没办法,这个人实在太出名了。

  神童,二十岁就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当然,神童他见多了,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个曹端是坚定的理学门徒啊。

  之前朝廷征召天下俊杰,到中枢担任书吏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