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3章

作者:见月明

第458章 久违的上课

  民间对此事的看法?

  陈景恪和朱雄英迟疑了好半天也不敢回答,主要是怕老朱气出个好歹来。

  只看表情老朱就猜到了情况,冷哼道:

  “是不是一片欢呼,以为大明出了一大群青天大老爷,可以为他们主持公道了?”

  朱雄英连忙回道:“百姓多愚昧无知,皇爷爷您别与他们一般见识。”

  哪知,听了这话老朱不乐意了。

  瞪了他一眼,说道:“咱何时与他们一般见识了?”

  “还有,什么叫百姓愚昧无知?”

  “景恪教你那么多东西,都喂狗了是吧?”

  “百姓无知是真的,可一点都不愚昧。”

  “而且百姓无知怪他们自己吗?那是没人教。”

  “不教却指责他们无知,那是肉食者的傲慢。”

  “咱当年也是穷苦百姓,那时候随便来个识字的,咱都得仰视人家。”

  “可后来咱通过学习补足了短板,很快就超过了那些自诩聪明的人,最终获得了天下。”

  “谁敢说百姓愚昧?”

  这一通喷,把朱雄英骂的是狗头淋血。

  朱雄英那叫一个委屈,我是怕你生气责备百姓,才故意这么说的。

  你怎么还给我上纲上线起来了?

  真比起同理心,我比你丰富好吧。

  你老人家才是忘本呢,当了皇帝就忘了当年的苦。

  要不是碰到景恪,大明还不知道被你霍霍成什么样呢。

  但这话他只敢心里想想,可不敢说出口。

  一旁陈景恪差点笑疯了,老朱这是心里有气,故意拿朱雄英撒气呢。

  竟然拿朱雄英撒气,这可真是少见啊。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老朱确实被气的不行了。

  马娘娘这次也没有直接维护宝贝孙子,轻轻抚着老朱的后心口替他顺气:

  “好了好了,雄英也是一时口误,骂两句就好了,别把自己给气着了。”

  老朱也顺坡下驴,冷哼一声道:“百姓越是被误导,就越说明舆论的重要性。”

  “日后必须要牢牢的将舆论权掌握在手里,不可授予他人。”

  朱雄英连忙说道:“是,皇爷爷您放心,我一定将大明周报掌握在手里。”

  “就算景恪想伸手,我都得和他翻脸。”

  陈景恪:???????

  马娘娘不禁笑了起来:“这孩子,竟胡说八道。”

  老朱无语的瞪了他一眼,不过也知道这孙子是故意打岔,并没有当真,而是说道:

  “百姓高兴的好啊,百姓越高兴,越吹捧他们,后面咱们的计划效果才越好。”

  “咱不但不生气,还要给他们加把劲儿。”

  “告诉方孝孺,让他在报纸上狠狠的鼓吹,一定要把他们吹到天上去。”

  “嗯……退朝后咱狠狠的抽了朱桂的鞭子,还把他发配去守皇陵,这事儿也刊登上去。”

  “就说咱被他们逼宫给吓到了,说咱老糊涂好欺负也行。”

  “总之,一定要帮他们把火烧的旺旺的。”

  朱雄英恨恨的道:“您放心,我会亲自盯着此事的。”

  娘的,竟然害我被皇爷爷骂,你们给我等着。

  陈景恪则有些感叹,老朱是少有的不好面子的大一统王朝君主。

  换成别的皇帝,谁会往自己脸上抹黑?

  丢面子的事儿,遮掩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大肆宣扬。

  哪怕是挖陷阱阴人,也要先保证自己的面子。

  这种性格前世就有体现,明初宗室的那些类人行为,后人是从哪里知道的?

  不是别人写的史书、随笔、地方志之类的书籍,而是老朱自己编写的《御制纪非录》。

  换成别的皇帝,谁有这个气量?

  当然,他放纵儿子为恶,这确实是他不足的地方。

  咱们辩证的去看,没必要非黑即白。

  等等……

  陈景恪重新回忆老朱的话,发现情况不对啊,连忙说道:

  “陛下,万万不可啊。”

  老朱说道:“什么万万不可?你还好这点虚名不成?”

  陈景恪连忙摆手说道:“不是,我是说让代王去守陵万万不可。”

  老朱乐了:“诶嘿,奇了怪了,你不是最痛恨宗室权贵为恶吗?”

  “怎么反倒为他求起情来了?”

  马娘娘似乎已经猜到他想说什么,含笑在一旁坐好。

  陈景恪解释道:“我不是为代王求情,而是事情不能这么办?”

  “陛下应当知道,我一直在强调的几个法律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罪责刑罚相适应等等。

  “代王所犯的过错,按照律法赔偿损失就足够了。”

  “就算考虑加重情节,笞十杖足矣。”

  “至于后续的禁足之类的,是你作为父亲对他施行家法,没人能置喙。”

  “可废除其亲王待遇,发配去凤阳守皇陵,就属于礼法管辖范畴了。”

  “无故而废亲王爵,于礼不合。”

  “且也会给后世人立下一个很坏的规矩。”

  “哪个皇帝看兄弟或者其他宗亲不顺眼,随便找个借口就发配去守皇陵了。”

  “群臣劝阻,他就拿您处罚代王之事做例子,说这是祖宗成法。”

  “到时候该怎么办?”

  老朱表情也凝重起来,他虽然很爱护血亲,也希望子孙都和睦团圆。

  可作为帝王他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大明开国三代君主父慈子孝,已经是历史上罕有之事,怎么还能奢望更多。

  所以在《皇明祖训》里,他明确写了,在权力面前就算是父子兄弟也得提防。

  今天他敢如此处置代王,那以后必然会有人效仿。

  这根本就不用怀疑。

  然后,老朱转头对马娘娘抱怨道:“妹子你方才为什么不劝咱?”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你当时正在气头上,我劝你做什么?”

  “原本我想等你气消了在和你说此事,哪知道景恪先提起了。”

  然后她夸赞道:“景恪真是好孩子,想法和我一般模样。”

  老朱心里别提多气了,你这婆娘,要不是……要不是……

  要不是看你身体不好,咱早就收拾你了。

  这么想,老朱心里顿时舒坦多了。

  咱就是疼爱媳妇让着她,不是怕她,哼。

  不过尽管有陈景恪劝谏,老朱依然没有立即收回命令。

  “先吓唬吓唬那个混账东西,给他长长记性。”

  对此大家倒没有反对,朱桂确实有些死性不改。

  老朱好几个儿子性情都不咋地。

  可是经过这次取消亲王封国,并亲自教导之事,年龄小的那几个都收心了。

  只有朱桂,那是真的毫无耳性。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大道理也讲了,全都没用。

  希望这次的教训,能让他有所长进吧。

  几人稍稍讨论了一下教育问题,话题就转回了国家大事上面。

  主要谈论的就是打压儒家的事情。

  聊着聊着,众人发现了一个问题。

  虽然这次事件整个儒家都参与了进来,可七八成都是理学派。

  这太反常了。

  马娘娘不禁奇怪的道:“当官的都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向来不肯轻易相信别人。”

  “为何这次理学派竟如此团结?”

  别扯什么学派利益之类的,汉朝独尊儒术的时候,也没见其他学派这么团结。

  唐朝道家逆势而上成为第一显学,儒家地位还在佛教之下,也没见儒家的人团结起来争取利益。

  即便是宋朝,儒家也只是默契的排挤其他学派,从来没有如今日这般齐心协力过。

  更何况现在还不是什么学术之争,而是单纯的权力斗争。

  也难怪她会如此疑惑。

  非但是她,老朱和朱雄英也同样如此。

  陈景恪心道,这个问题要是以前问,我还真答不上来。

  现在吗,可以试着给出答案了。

  这个答案还不是从前世学到的,而是他研究大明的政治制度,再对比古今得出的一个结论。

  而且,这个结论不只是能回答理学派空前团结的问题。

  还能用来回答为何前世大明的党争如此激烈。

  脑海里迅速回忆自己的研究成果,斟酌着要如何回答。

  这时,朱雄英却先开口说道:“我倒是有一点想法。”

  老朱高兴的道:“哦?有想法好啊,来给咱说说你的想法。”

  陈景恪也以目光鼓励。

  得到鼓励,朱雄英也雀跃不已,说道:

  “汉朝虽然提出了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是儒法道兵并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华夏化,它的思想也被朝廷采用。”

  “此后一直到宋朝,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