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04章

作者:见月明

  最后孔庙变成了文庙,孔家有了衍圣公,一直延续到满清结束。

  大明也需要文人治国,需要儒家思想来维系统治。

  即便是朱元璋的铁腕,面对这种情况也不得不吃了个瘪。

  最后选择性失明,放任孔家的存在。

  不过他也不是全面退让,一直努力将孔家的影响力限制在曲阜。

  但很显然,这种限制显得非常无力。

  直到陈景恪写出《大同世界》,让他们看到了打压儒家摆脱孔家的希望。

  《大同世界》虽然有着很深的儒家痕迹,但已经脱离了儒家。

  就好像,儒家是以周礼为基础,吸收了各种新思想创造出来的一样。

  大同世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百家长处,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家之言。

  所以两者不能视为一家学问。

  当然,如果想减轻推广大同世界的难度,也可以自称是儒家一份子。

  一开始陈景恪就是这么打算的,但现在老朱和马娘娘必然不会如他的愿了。

  老两口围在一起,开始各种算计。

  先是老朱讲了自己的法子,让蒋瓛带人去彻查孔家的恶行,然后用报纸公之于众。

  “……民怨被激起,咱们动孔家的代价就小的多。”

  “然后强行推行大同世界,用来打压理学和儒家。”

  马娘娘却摇头说道:“这是下下策,必然会让孔家和理学合流。”

  朱元璋说道:“哦,妹子有更好的法子?”

  马娘娘看了一眼茶杯,老朱立即给斟上:“妹子你润润口,慢慢说。”

  马娘娘很是满意,说道:“景恪曾经说过,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可以肆意点评他人。”

  “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把道德制高点让给理学派。”

  朱元璋惊讶的道:“啊?这……不是主动将刀子递到他们手里吗?”

  马娘娘笑道:“你只看到了其一,却没看到其二。”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他人,确实非常方便,可也会被人拿着放大镜挑刺。”

  “平时都是他们拿着放大镜对皇帝指指点点。”

  “把制高点让给他们,就轮到你拿着放大镜挑他们的刺了。”

  “而报纸就是最好用的放大镜,能将他们所有的毛病都无限放大。”

  朱元璋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有些不透彻,心中痒痒的难受:

  “妹子你别打哑谜,你直接给咱说,具体该怎么做。”

  马娘娘找个舒服的姿势,往椅背上一靠,说道:

  “先用报纸把理学高高的架在道德制高点上,然后把孔家的老底掀出来,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来审判。”

  “然后用报纸将他们的审判过程、结果公之于众。”

  “如果他们秉公执法,那正好借他们的手铲除孔家。”

  “如果他们想包庇,那之前他们站的有多高,摔的就有多狠。”

  末了,她赞叹的道:“报纸真的是好东西啊。”

  如果没有报纸,这法子是不能用的。

  说白了,还是舆论权,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哎呦。”老朱一拍大腿,高兴的道:

  “妹子你真是咱的贤内助,这法子好,好的很呐。”

  “咱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他们的窘态了。”

  -----------------

  另一边,陈景恪正在书房,第不知道多少次完善自己的作品。

  一开始他觉得自己写的已经很好了,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头看,总是能发现缺陷和漏洞。

  他迟迟不愿意发表大同世界,确实有忌惮理学和孔家的因素,但主要还是觉得不够完善。

  伟大的先贤作品总是很少,很多一辈子就只有一部作品。

  就是因为思想这东西,总是在不断成熟。

  想追求完美,就需要用一生去钻研实践。

  也幸好他两世为人,两世加起来年龄有六十多岁了。

  虽然前世有研究说明,激素会影响人的心态。

  年轻的身体,会让人拥有年轻的心态,也会让思维更加活跃。

  可见识这东西,是和时间成正比的。

  前世今生六十多年的阅历,给了他写书的底气和资本。

  他并不是天才,之所以能写出大同世界,除了丰富的阅历,还得益于有前世的诸多模版可以参考。

  即便如此,这本书写的也不算完美。

  当然,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的事情,一种新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儒家也是经过一代代弟子完善,才演变成今日的模样。

  孔子自己年轻时候和年老时候,言行都存在着极大差异。

  更何况是陈景恪这个‘庸才’。

  所以他已经决定了,趁老朱掌权,赶紧把大同世界发表了。

  到时候就算那群理学儒生想整幺蛾子,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他还不知道,就在他想着怎么利用老朱的凶名,震慑理学派的时候,老朱也在算计他。

  刚把心里产生的新想法记录下来,就听管家来报,杜指挥使求见。

  陈景恪心中不禁犯嘀咕,杜同礼大晚上来见自己,肯定是出事儿了。

  真是一刻都不让人安生啊。

  他不敢耽搁,连忙将笔放下,让人将杜同礼带了过来。

  见过礼之后,陈景恪直接问道:

  “说吧,大晚上到我这来,什么事情?”

  杜同礼面容严肃,说道:“蒋指挥使要了一批人手出京了。”

  陈景恪眉头微皱:“有太上皇手谕吗?”

  杜同礼点点头,说道:“有,没有太上皇手谕,我肯定不敢让他带太多人手出京。”

  “太上皇授予其锦衣卫全权指挥权,连我都要听他的指挥。”

  陈景恪气道:“就为了这点事儿,你大半夜就跑我家来?知不知道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杜同礼连忙说道:“您且听我把话说完,我来找您是因为蒋指挥使走的时候,提走了一批卷宗。”

  说到这里他压低声音道:“山东孔家的卷宗。”

  “嘶……”陈景恪倒吸一口凉气:“蒋瓛提走了孔家的卷宗?”

  杜同礼重重点头,道:“所以我才连夜来找您……您说太上皇想做什么?莫不是要……”

  陈景恪深吸口气,严肃的道:

  “将理学名士的名单罗列出来,将他们的底裤有多少根线都查清楚。”

  杜同礼惊讶的道:“理学……太上皇要对理学动手?”

  陈景恪说道:“是理学派绝不会坐视孔家倒台,但只要他们敢保孔家,太上皇肯定会连他们一块儿打的。”

  “大明这天,真的要变一变了。”

  杜同礼惊恐的道:“您是说……太上皇要彻底废了孔家?”

  陈景恪叹息道:“太上皇在为后人清理障碍。”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对孔家要么不动,动就是下死手。

  更何况,要震慑孔家锦衣卫就能办,何必出动蒋瓛?

  授予蒋瓛对锦衣卫的全权指挥权,就是最大的信号。

  杜同礼人麻了,他自然不会怀疑陈景恪的判断,可正因为相信才更害怕。

  原本他以为,朱元璋只是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震慑一下孔家其他人。

  没想到,目标竟然是整个孔家。

  这事儿就大了。

  不只是理学派,到时候儒家都会拼死维护孔家。

  杜同礼倒不觉得他们能赢,只要太上皇下定决心,最多就是大乱一场。

  可儒家和孔家的反扑,也能带走很多人。

  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更是活靶子。

  他一直知道自己就是个背锅的,锦衣卫真正当家的是陈景恪。

  对此他倒也没有什么意见,这个锅可不是谁都有资格背。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锦衣卫指挥使,陈景恪之下第二号人物。

  而且上面有陈景恪负责和皇家沟通,他这个指挥使当的可谓是非常轻松。

  可是……他没想到,有一天要背一口这么大的锅啊。

  就他的小身板,可扛不住儒家的攻击。

  看着惶恐不安的杜同礼,陈景恪忽然笑了起来:

  “怕了吗?”

  杜同礼毫不犹豫的道:“怕,怕的要死。”

  陈景恪说道:“要不,我把你换了,直接让蒋瓛复职?”

  杜同礼有些意动,但犹豫了好一会儿眼神重新坚定下来。

  他没有说什么效忠之类的话,而是说道:

  “大丈夫生当五鼎食,死亦五鼎烹。”

  “不敢冒五鼎烹之险,又怎配的上五鼎食之尊。”

  “我早就眼馋蒋指挥使的轻车都尉爵位了,只恨遇到您太晚,没有他那样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又怎能错过。”

  陈景恪笑道:“你倒是坦诚,既然有了心理准备,那就去做吧。”

  “就算这次无法让你如愿,将来我也会另外给你创造机会的。”

  杜同礼等的就是这句话,立即起身下拜道:

  “属下遵命。”

  之后他也没有在说什么,立即返回镇抚司,抽调精锐力量进行了一番布置。

  他还很有主观能动性,查的不只是理学名家,而是所有的名家一起查。

  有备无患。

  送走杜同礼,陈景恪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的内心远没有那么轻松。

  对付孔家,可不是那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