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82章

作者:见月明

  这踏马写的是啥?

  找只蜘蛛蘸点墨水,放在纸上爬,都比这字好看。

  不过他也能理解,出身低微,靠军伍里卖命博取一个前程。

  哪有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

  能写成这样,估计也是临时突击学会的。

  他仔细分辨,发现写的倒是还行。

  什么是国,什么是民,什么是君……这些问题都回答的中规中矩。

  至少说明他们认真学了。

  冲这个态度,未来封国就很难出现妖魔化的事情。

  后面有治军的内容,他写的就多了。

  真可谓是扬扬又洒洒,显然是经验丰富。

  提到如何治理土人,他体现了一个军人应有的特色。

  杀伐果决。

  不听话的杀全家,听话的分土地教化。

  甚至还提出了一些针对土人的作战方式,可见他不是随便乱说,而是真的考虑过的。

  对于这些内容,陈景恪相当满意。

  这个人,适合掌握军事。

  至于国政……就他对国政的认识,还是让国相府暂管的好。

  第二份试卷,是代王朱桂的。

  只看了前三题,陈景恪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踏马的,老朱的基因真奇怪,那么多儿子要么是大才,要么是活畜生。

  没有平庸的。

  这个朱桂……就属于后者。

  他在试卷里直接就写了,百姓就是奴仆,官吏就是管家,君王就是一家之主。

  就这个认识,要是让他掌权,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陈景恪直接将试卷丢给了老朱:

  “陛下,这位……若非他是您的儿子……您还是自己看看吧。”

  老朱见他如此生气,也非常好奇,接过试卷一看,老脸不禁一红。

  这想法,怎么这么熟悉呢。

  肯定不能承认是和自己学的,只能装糊涂大骂道:

  “这个混账东西,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把他的封国取消了,先丢在国子监多学几年再说。”

  朱标接过试卷扫了一眼,也是眉头紧皱。

  换成以前,他或许会认为,先让朱桂过去当几天国主再说。

  如果实在不堪,再将他召回训斥。

  可经历了朱樉之事,他再也不会有类似的想法。

  就这种认识,去了封国还不知道要怎么折腾百姓呢。

  而且他还是亲王,国相府肯定是管不住他的。

  可是突然将他的封国取消,影响也太大了,换成谁都可能无法接受。

  必须得想个合适的借口才行。

  那么,什么借口呢?

  朱标将目光看向陈景恪:“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昏迷一段时日,又不伤他身体?”

第439章 他配吗

  让人昏迷又不伤身体?

  听到这话,陈景恪非常惊讶,这是朱标能说出来的话?

  不过马上他就明白缘由了。

  看来朱樉之事对他的打击,比想象中要大的多啊。

  但对于这个要求,他只能表示无能为力。

  让人昏迷的法子多,可不伤身体就难了。

  别说现在,就算上辈子都很难做到。

  一旁的朱元璋也非常的无奈,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问题。

  可他更不想因为别的儿子,让朱标背负更多的心理负担。

  老大的身体,扛不住啊。

  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非要有人受委屈,那就让朱桂去承受吧。

  想到这里,他声色俱厉的道:“为什么要让他昏迷?”

  “面子?面子是自己挣来的,他配拥有面子吗?”

  “他考核不合格,不适合当一国之主,就是暂停分封的理由。”

  “把这个理由光明正大的拿出来,摆到所有人面前,也让世人看看朝廷的决心。”

  这一席话,说的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三人也激动不已。

  “爹/皇爷爷/陛下英明。”

  试卷很快就批改结束,勋贵方面除了朱桂其他人都通过了考核。

  事实上朝廷的试卷并不难,都是平时上课教的最基本的知识。

  只要思想没有问题,都能混个合格。

  区别是,有些人具备行政能力,可以自己主导国家建设。

  有些人就是妥妥的莽夫,国家行政要交给国相府。

  但不管是哪种,都是大明宗藩体系下的一方诸侯王,拥有超然的身份。

  至于国相和财政大臣的选拔,也非常顺利,择优录取就可以了。

  这一次被淘汰的也不用担心前途问题,后续大分封还有的是机会。

  况且,能被选中成为封国高层的预备役,本身就是能力出众之辈。

  就算不去封国,在大明也是一方高官。

  他们之所以报名去封国任职,是在朝内缺了点助力,想再进一步非常困难。

  去封国干几年,回来啥都有了。

  就算不回来,在封国也是排在前列的大人物,足以史上留名了。

  比在大明蹉跎后半生要强的多。

  当然,也有些是想去封国证明自己的能力。

  中下级官吏,多是从底层官吏和读书人中间选拔的。

  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能出仕的凤毛麟角,并不缺愿意去封国谋个一官半职的。

  这就是华夏先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优势。

  换成同时期别的国家,想搞大分封,连最起码的人手都凑不够。

  “但是,这六百多万读书人,如果朝廷不能给他们解决出路。”

  “也会成为大明最大的负担。”

  “他们拥有一定的见识,很容易就会在民间抱团集结成社。”

  “然后形成庞大的士绅群体……”

  这是陈景恪给老朱和朱标他们,推演士绅集团形成以及危害的时候说的话。

  这种事情在前世很常见。

  不少国家获得独立之后,盲目的投入大量资金去搞教育。

  最后导致,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这些有知识有见识有理想的年轻人,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只需要一个火星就能炸毁一个国家。

  大明不用担心读书人造反。

  可这么多读书人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拼命内卷。

  其后果也是非常恐怖的。

  明朝士绅集团庞大,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分封不但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大扩张,也能帮大明消化多余的读书人。

  当然,仅靠分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是得走工业化道路。

  -----------------

  最终人选确认之后,朱标也没有再犹豫,直接就在早朝进行了宣布。

  当群臣得知朱桂之事,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关于诸侯王和继承人的培训,实际上大家都没太当回事。

  毕竟,就算人家考核不合格,你还能把人封国给收回不成?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朝廷是认真的。

  不合格,真的会把封国收回。

  其中受震动最大的,还是勋贵集团。

  他们之中,不少人抱着去享福的念头。

  什么培训,什么当一个合格的君主,先享受了再说。

  现在情况变了。

  连朱桂这个亲王的封国说没都没了,更何况是其他人?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那所书院。

  当然,对于朱桂的封国被取消一事,也不是没有人劝谏。

  可是朱标的态度很坚决。

  “大明分封诸侯国,是为了造福天下,不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一己私欲。”

  “绝不容许有滥竽充数者存在。”

  有人找到老朱,想让他出面劝劝。

  老朱最重视亲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纵使一时生气,也不会真的一棍子把儿子敲死。

  大家劝一劝,他也就顺坡下驴了。

  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老朱狠狠的训斥了前来劝谏之人,并明确表示,这个决定就是他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