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再想想几年前,众人更觉得讽刺。
当年理学要和算学切割,理学生要把算学撵出国子监,科举也不考算科了。
可是现在,随着新政的推广,计官越来越重要。
全国各个衙门,都急缺这方面的人才,算学人才成了香饽饽。
尤其是国子监和洛下书院培养出来的算学生,更是极为抢手。
每天都有大把的人守在两处的门口,征募算学生去本地衙门就业。
起手都是主事级别的职务。
还别觉得高,不论是国子监还是洛下书院的学生,对此都不是很感冒。
他们想走的是科举路线,这样将来的路会更好走。
除非是确认科举无望,才会接受地方衙门的征辟。
比如刘伯允就是这种情况。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学算学的就是高人一等。
不服气你可以和他竞争啊,他能做的工作,你要是也能做,你就可以取代他。
可惜,进士科就算不懂,蒙也能蒙一篇策论出来。
算学不懂就是不懂,蒙都蒙不了。
总不能参加工作之后,拿着一份表格闭着眼睛乱填吧。
真这么干了,顶头上司怎么想不知道。
传到太上皇耳朵里,大概率会认为你在挑衅。
那后果……报纸头版头条上写着呢。
所以即便心里很酸,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
倒是有人在朝堂上说过这事儿,认为有违官吏选拔标准,长此以往会破坏官吏选拔晋升体系。
这个后果会非常严重。
朝廷倒也没有讳疾忌医,而是郑重的开会讨论,然后下令各地方衙门征辟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不能让滥竽充数的人混进来。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在现实的需求面前,地方官该征辟人才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
人家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新政要求量化管理,可是我们这没人懂这个啊。
向吏部打报告,要求调拨一名计官过来,吏部以人手不够推诿。
我们能咋办?总不能工作不做了吧?
只能自己征辟计官。
然后这些人掉过头就开始痛骂反对此事的官吏。
你们在京中享福享惯了,压根就不知道基层的情况啊。
反对征辟算学生没问题,可我们面临的问题,你倒是拿出解决办法啊。
你们拿不出办法,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你们又反对。
那要不咱们换换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再也没有人反对地方官征辟算学人才了。
对于此事,陈景恪自然也知道。
别看他是算学圈子的领头羊,但并不支持这种野蛮式的选拔官吏。
他是造系统的人,自然不愿意有人破坏自己造出来的系统。
哪怕受益的是他自己派系内的人也不行。
可现实让他不得不选择妥协。
“先解决有无问题,再想办法完善制度吧。”
“说白了,还是合格的算学人才太少导致的。”
“朝廷必须开设更多的算学书院,培养更多的算学人才。”
“如此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
朱标和朱雄英也深以为然,于是就下令在每个省建至少一座算学书院。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这些书院是指望不上的。
只能放任地方衙门违规征辟算学人才。
不过总的来说,算学吃香算不上什么大事儿。
目前真正的大事儿就是分封。
报纸上那两篇文章,自然是在朱标的授意下发表的。
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分封做预热。
事实上,关于大分封的事情,早就有风声传出去了。
知道此事的人不算多,但也绝对不算少。
秘密一旦被多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了。
期间难免会有人透露出去。
比如醉酒说大话,比如去青楼潇洒玩的高兴了故意炫耀。
不过还好,大家并不相信他们的话。
而且一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都不用朱元璋和朱标出手,勋贵集团自己就会把事儿解决了。
这话你也敢往外说?
你丫的不想活了是吧。
自己不想要封国了,也别祸害我们。
在勋贵集团自己的努力下,每次有消息泄露,都很快就被压了下去。
但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总会被有心人记下来。
陈景恪看着报纸,说道:“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这两篇文章,把被压下去的‘谣言’重新炒热。”
朱雄英说道:“光靠这两篇文章恐怕还不够吧,让锦衣卫也去推波助澜一下。”
陈景恪点点头,对徐允恭说道:“给魏国公和梁国公传个话。”
“警告勋贵们,最近一定要沉得住气,谁敢乱说话后果自负。”
第409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
因为方孝孺的文章,一个话题突然就变得火热起来。
那就是,夏商周的分封和后世的分封,到底有什么区别。
有人认为,区别是有的,但远没有那么大。
其本质还是勋贵集团分饼子,尊王攘夷只是一个巧合罢了。
况且,尊王攘夷的概念本就是齐桓公提出来的,和夏商周的分封没什么关系。
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华夏简史》搬了出来。
这上面有夏商周时期的封国分布图,有些封国确实与四夷接壤,后来也通过对四夷的兼并壮大。
可更多的封国,就处在中原土地上。
我们不能罔顾事实。
也有人认为,三代分封就是基于尊王攘夷的思想提出的。
他们也没多说,就将《左传》给拿了出来。
“分封建国,以潘屏周。”
这句话和尊王攘夷其实是一个意思。
他们据此做出推论,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古人那里借鉴来的。
为什么他提出‘尊王攘夷’,其他诸侯国都不敢反对?
因为这本身就是他们这些藩属国能存在的法礼基础。
反对‘尊王攘夷’,就是反对夏商周分封。
作为一个藩属国,反对分封,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左传》的地位毋庸置疑,一下子就将反对之人堵的说不出话来。
而且左传里面相关记载非常多,可见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一种普遍思想。
不过反对派依然不愿意彻底认输,他们承认夏商周分封有“尊王攘夷”的意思。
但也不能否认其分饼子的事实。
否则,你怎么解释他们在中原分封了那么多诸侯国?
对此,支持派也不好反驳,因为这就是事实。
《华夏简史》上写的清清楚楚,现在是个读书人,都对这些东西耳熟能详。
但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双层防线。
将最有能力的诸侯,分封在四夷边境,作为周王室的最外围防线。
由他们抵挡蛮夷的侵扰。
齐国、燕国这些诸侯国,都是为此而封的。
然后周王室又在边境诸侯国的后方,分封了许多诸侯,形成了第二圈防线。
第二圈防线的诸侯国实力相对较弱。
但有边境诸侯国抵挡外敌,他们可以安心发展,生产更多的物资。
他们生产的物资,可以更好的支援边境诸侯国。
让边境诸侯国可以全力与四夷作战。
特殊时刻,比如边境诸侯国一旦失守,第二圈诸侯国能顶上去。
就算打不赢,也能为周王室争取调兵的时间。
周王室居天下之中,手握中原膏腴之地,没有安全隐患,可以安享天下。
即便发生了犬戎之乱,也有诸侯国来救援,让周王室又苟延残喘数百年。
这个理论一出,本处于劣势的支持派顿时就兴奋起来。
看看,看看,这才是真相。
老祖宗什么都想到了,都是后人把经给念歪了。
反对的一方则嗤之以鼻,古人能想到这么多?
然而此言一出,就犹如捅了马蜂窝一般。
啥意思?侮辱古人,羞辱先贤是吧?
祖先就是厉害,要不然夏商周国祚能那么长?
要不然后人依然在使用周礼?
没有周公,哪有今日的华夏文化?
大帽子一扣,反对派立即溃不成军。
支持派乘胜追击。
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很多东西他们都想到了,只是太多被遗忘了。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