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05章

作者:见月明

  那么就是逼迫对方的普通百姓产生族群认同感,然后站出来反对大明。

  到那个时候,问题就麻烦了。

  一开始徐允恭还不是很理解这番话。

  在辽东待的时间长了,才明白这话是多么正确。

  从那之后,他打击不臣服的部落,往往是想办法消灭对方的高层。

  然后对普通百姓加以安抚。

  一开始双方互不信任,进度非常缓慢。

  等打开局面之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知道了大明的政策,情况就变了。

  很多普通人主动逃出部落,向衙门投降。

  部落首领再想裹挟部民对抗朝廷,就变得非常困难。

  大明能这么快就稳定辽东,这条政策居功至伟。

  回到肇州县之后,徐允恭马不停蹄,立即按照名单拿人。

  将那些有异心的女真高层全部拿下。

  等开春之后,召集海西(大庆)各部开了一次会盟,将这些女真高层全部拿来祭旗。

  属实震慑了一次众人,为以后大明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至于海东青部的普通百姓,在开春不久也果然走出山林,向当地衙门投降。

  早就得到通知的肇州县衙门,将这些百姓打散安置在各地,并给他们分配了土地农具种子。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登记汉人姓名的时候,这些人集体选择了‘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且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自己是女真人。

  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以明人自称。

  就在徐允恭雄心勃勃,准备再接再厉彻底扫平海西不臣部族的时候,一封诏书送到。

  调其回京担任神机营统领。

  神机营是大明唯一的火器军种,也是拱卫京畿的禁军。

  掌管这支军队,足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只不过徐允恭脸上却并无多少喜色,因为随着圣旨一起送过来的,还有一封信。

  里面详细介绍了京城的近况。

  着重介绍了皇长孙出生后的局面。

  虽然徐家的地位,不至于被一个婴孩动摇,可还是很尴尬的。

  徐允恭立即就知道,皇帝调自己回去担任神机营统领,恐怕也是一种安抚。

  同时也是一种表态,徐家地位不可动摇。

  但……一想到京城那个泥潭,他就觉得心烦。

  在辽东待的久了,他已经习惯了这边的生活,并不想去京城勾心斗角。

  这也是上次要调他回京,他拒绝的原因。

  只是有些东西,不是他不想就能不做的。

  作为徐家的长子,有些责任他必须要承担起来。

  就如这一次,他必须要回去了。

  然后他又想起了朱雄英和陈景恪,不知道他们如何了。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大家是否还能如当初那般亲密。

  -----------------

  就在徐允恭接到调令的时候,远在漠南的朱棣也接到了调他回京述职的旨意。

  当然,随同而来的也有一封私信。

  里面讲了让他回京的真实原因,打天竺。

  如果是别的事情,他肯定会回信拒绝。

  述什么职,等我把草原大局稳定了再说。

  随着水泥堡垒的修筑,大半个漠南都已经是大明的天下了,北元势力只能迁徙到漠北。

  漠北的气候更加恶劣,很多生活不下去的部族,选择了南下归附大明。

  搁在以前的朝代,肯定是将他们扔在草原,任他们自由生活。

  这一次大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以水泥堡垒为中心,将漠南之地划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方格。

  所有归附的部落,都必须生活在这个小方格了。

  随意迁徙者,族诛。

  事实上,当这个政策执行开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大明来维护了。

  当地部族会自发的维护自己的牧场,禁止别人家进入自己的草场。

  你们部族敢来我部族放牧?拔刀吧。

  除了军事,还有经济控制。

  大明在每一个聚居区,都修建了集市。

  统一收购羊毛、奶制品、牛羊牲畜,出售食盐、布料、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而在集市周围,就生活着大量汉人百姓。

  平日里做生意,宣传汉人文化。

  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双方的交流。

  不过草原多季节性河流,想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是很难的。

  首先要解决用水问题。

  朝廷派了很多工匠过来,在草原上到处挖井。

  有了水,就有了把人固定住的条件。

  最近几年,朱棣就干三件事情,挖井、修堡垒、打北元。

  他也是事业狂,眼见真的有望彻底解决草原隐患,那真的是干劲十足。

  直接把家搬到了草原上,方便就近管理。

  就连今年过年,他都没回京。

  不过这次他知道,自己不回去真的不行了。

  天竺,那可是自己的封国。

  朝廷要开展天竺战略,自己不回去是真说不过去了。

  于是,他就安排好一切,带着老婆孩子南下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

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

  将工作交接好,徐允恭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

  辽东(黑)还是太荒凉了,普遍都是原始状态,很远才有一个村镇。

  这也导致秩序比较混乱,走个十里八里就能遇到一伙儿收保护费的路霸。

  得知徐允恭的身份,他们也只是客客气气的把人送走,没有丝毫的害怕。

  而徐允恭也没有试图将他们送官之类的。

  这些路霸是收了保护费,但也确实维护了这一段路的安全。

  说的难听点,没有他们的存在,这一块儿出了事儿,衙门都不知道找谁来负责。

  有了他们,出事儿了衙门可以直接找他们的麻烦。

  这就是辽东的普遍现状,人烟过于稀少,朝廷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只有城池附近,人口密集开发的比较好,朝廷力量能管理的到,才没有这些人的生存空间。

  等进入辽西(吉)地界,情况就好了许多。

  几条主干道贯通全省主要府县,交通比辽东好了太多。

  人口也稠密了许多,村镇的密度远高于辽东。

  村镇周围都是整整齐齐的田地,时不时的还能看到几块稻田。

  徐允恭知道,这些都是试验田。

  将生长周期短的占城稻和江南稻,与东北的渤海稻杂交。

  尝试培育出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新稻种。

  这个项目是当年刚拿下辽东的时候,陈景恪弄的,这些年他也一直都在关注。

  知道是自家兄弟弄的,徐允恭自然多留了一份心,就先去稻田里看了看。

  只不过这会儿还没到插秧的时间,什么都没看到。

  他又特意跑到当地的研究室打探情况。

  得知是代表陈景恪过来的,研究室的老农非常热情,拉着他参观了育苗室。

  还给他讲了经验成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稻种研究室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流程。

  从选种到育苗,再到插秧、收获等等,都有详细的步骤。

  同时,整个东北地区的几家研究室,也加强了交流机制。

  比如,每到冬天都会聚在一起开会,互相交流经验。

  还会把自己培育出来比较优良的稻种互相交换。

  当然了,他们培育的杂交水稻,还是比较原始的自然杂交。

  和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在技术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产量也不是一个量级。

  唯一的好处就是,一旦培育成功稻种不会退化。

  可以自己留种一代代种植。

  宋朝的时候,就通过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江南原生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稻种。

  南宋能以那么点土地,养活八千多万人,新稻种居功至伟。

  现在,陈景恪组建的这些实验室,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始育种办法。

  如此几年下来,成果还是不错的,已经有了几种表现不错的稻种。

  产量最高的一种,种在黑土地上,精细化照顾,可达到亩产四百斤。

  普通种植,也能有三百斤左右的产量。

  (明清时期,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是古代巅峰。)

  比起南方的水稻,这个产量都算是偏高了。

  不过南方最少一年两熟,而东北只能一年一熟,算总产量依然是不如南方。

  但对于东北本地来说,这个产量完全足够了。

  现在他们要做的,是从这几个稻种中,筛选出性状最稳定的。

  “到那个时候,咱们这苦寒之地,就能变成粮仓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允恭非常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