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64章

作者:见月明

  当初在内阁当行走的时候,他们那一帮子人最羡慕的就是许柴佬。

  得到陈伴读的信任,以商人出身成为淡马锡总督。

  别人或许会因为淡马锡地处海外,认为去那里是发配。

  作为内阁行走,他们都很清楚那里对大明意味着什么。

  在那里做出成绩,将来有望入阁。

  关键是,得到陈伴读的如此器重,想不入阁都难。

  然后,如此天胡开局,竟然被许柴佬搞砸了。

  他们在鄙夷之余,心里没少庆幸。

  还好他失败了,少了个竞争对手啊。

  沧海省的组建,内阁行走可是经过一番激烈竞争的,最终他脱颖而出。

  获得了朱标和陈景恪的认可。

  他兴奋之余,就是巨大的压力。

  毕竟许柴佬前车之鉴不远啊。

  然而真正到了沧海省,开始按照新政方案打造这个地方的时候,才发现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事情千头万绪,一团乱麻。

  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只能硬着头皮一点点摸索。

  后来许柴佬被送过来,他心中高度警惕。

  莫非是陈伴读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所以才让他过来?

  虽然他知道,以许柴佬犯下的错误,不可能再复起。

  然而,作为当事人他却不得不担心。

  如果陈伴读力排众议,一定要重新用许柴佬呢?

  先把他送到沧海省,等立下足够的功劳再扶正,是不是很合理?

  陈伴读的心思谁都猜不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所以,明知道许柴佬手里握着现成的经验,他却一点都不敢用。

  生怕给对方立功的机会。

  但现在,似乎情况有所转变。

  楚王如此礼贤下士,看起来许柴佬也并不排斥,莫非他真的有意去楚国为国相?

  而且,陈伴读让他过来的目的说的很清楚,作为智囊以供咨询。

  顺便让他将之前的经验全写出来。

  许柴佬来这里之后,也一直老老实实,从未做过出格的事情。

  自己是否太多疑了?

  要不派个人去打听一下他的口风?

  不是麦荣昌想服软,而是他真的被诸多事务弄的焦头烂额。

  关键是没有参考,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

  越是这种时候,他就越佩服陈景恪。

  自己按照计划,建设一个省都如此困难。

  陈伴读左右一国政策却犹如信手拈来,这等才华实在让人艳羡啊。

  能坐在这个位置上,麦荣昌就不是个优柔寡断之人,很快他就下定决心。

  找个和许柴佬有交情的去打探一下情况。

  如果他有意去楚国为相,那自己就亲自登门向他讨教。

第364章 法

  麦荣昌很郑重的拜访了许柴佬,没人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只知道两人相谈甚欢。

  从此之后,许柴佬成了麦荣昌的座上宾。

  再之后,海津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

  布政司衙门被迁到了别处,只留下了一个叫综合管理办的衙门,为市场提供服务管理。

  这让一众商人犹如卸下了重担,心中轻松了许多。

  和布政司衙门同处一地,他们实在感觉压力巨大,吆喝的时候都不敢太大声。

  很多特殊的手段都不敢使用。

  比如弄几个花枝招展的姑娘,站门口招揽客人。

  谁知道会不会惹得哪位大老爷不开心,将他们给法办了。

  现在好了,布政司衙门搬走了,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就因为这一点变化,为市场增加了三分的繁荣度。

  也让麦荣昌彻底心服,果然,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

  之后对许柴佬更加客气。

  没多久,海津城的道路两旁,多了许多的垃圾桶。

  十字路口多了很多指示牌,有些地上还画了通行箭头。

  不许乱丢垃圾、乱吐痰等等,行路尽量靠右走。

  车马走中间,行人走两旁。

  大街上还多了很多差役,监督执行新规。

  凡是违规者,也不给予太重的处罚,用竹尺在背上抽一下以作惩戒。

  用缴纳罚款免打?对不起,没有这个选项。

  理由很简单,杜绝差役贪污腐败,或者钓鱼执法什么的。

  尤其是市场里,安排了差役巡逻维持秩序。

  发现纠纷第一时间去处理,现场处理不了的,就交给相关衙门处置。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烦,认为衙门管的太宽。

  可是很快就发现了这么做的好处,再加上衙门有意进行舆论引导,抱怨的声音就变少了。

  慢慢的大家也就习惯了这种新秩序。

  不遵守秩序的,反而成了异类,要遭到大家的白眼。

  改变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表面的东西,衙门内部的变革才是核心。

  百姓发现,自己去衙门办事的效率变高了。

  以前去办事儿,不是人不在,就是各种拖延。

  要么就需要跑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需要不同的材料,要分开收集。

  突出一个繁琐麻烦。

  现在很多常用的职能部门,被放在了同一个办公室内。

  上差期间,每一个窗口都必须有人值班。

  原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跑完的手续,现在只需要一两天。

  熟悉流程的人过去,半天就能弄完。

  不只是行政衙门,司法的变化也很大。

  法判官那里多了一个办公室,专门给各种案件分类。

  严重的就走法律程序进行审判。

  不严重的,就交给调解员进行调解。

  调解员全部由民间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也有民间懂法之人,比如讼师。

  如果调解不成坚持走法律程序也可以。

  如此一来,司法的效率得到了质的提高,极大的方便了百姓。

  然而,沧海省关于司法程序上的变动,不出意料的引起了朝堂的反对。

  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大理寺和刑部。

  他们的理由很充分,谁敢保证那些人划分案件的时候,能做到公平公正?

  如果有人把恶性案件弄成普通案件,强迫被害人进行调解怎么办?

  当百官都以为陈景恪会争论的时候,没想到他直接‘投降了’。

  你们说的都对,以现在的律法粗糙程度,必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你们就说,调解程序的出现,是不是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百姓。

  既然是,那作为立法机关和最高司法机关,你们就应该想办法做出调整,去适应更先进的制度。

  而不是为了守旧,否定革新。

  然后他顺势提出了律法变革,对现有大明律进行细分。

  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同时还规定哪些属于公诉案件,哪些属于自诉案件。

  公诉案件和刑事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

  自诉案件和治安案件,则可以视情况进行调解处理。

  同时,陈景恪还提出了一个民法的概念。

  “大明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交流的频繁,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也会变多。”

  “律法也要走到前面,提前拿出一部法规,对人与人的交往做出一定的规范。”

  “比如物权法,比如继承法,如何规范赠与、遗嘱等等。”

  “比如合同法,如何规范的制定合同,确保合同有效。”

  见朱标等人都一脸疑惑的样子,陈景恪想了想,解释道:

  “打个比方,我的儿子将家里的某件物品送给了别人,那么这个赠与是否有效?”

  李善长理所应当的道:“当然无效,这个家还轮不到他做主。”

  如果不值钱送就送了,朋友往来这是正常的,不能斤斤计较。

  如果是贵重物品,那肯定是要讨回来的,就算不讨回来也要狠狠的惩罚。

  其他人也都是一样的看法。

  陈景恪又问道:“那么,如果他将这样物品给卖了,又把所得的钱全花了,怎么办?”

  “而他卖的那样东西,又恰恰是你最喜欢的,怎么办?”

  众人不说话了,这事儿确实变复杂了。

  而且陈景恪说的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家里出了败家子,这种情况更严重。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那么我再问一个问题,女子嫁到夫家,在双方未离婚之前,她对这个的财产有无处置权?”

  邱广安说道:“出嫁从夫,夫亡从子。”

  陈景恪随口问道:“那要是无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