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01章

作者:见月明

  一项制度,不论一开始遭受多大的非议,一旦执行下去就会形成惯性。

  后面的人就算有再多的不甘,都很难动摇。

  这也是为何变法很困难的原因。

  而有了他们两个站台,没人能阻挠内阁的变革。

  之后朱标又公布了剩下四个名额。

  都察院、大理寺、礼部各有一人入阁,这三人都是儒家官员。

  第七个名额,则给到了一个名声不显的人,耿光。

  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太子幕僚团队的重要成员,谁都没办法提出反对意见。

  如此七个名额确定,六个是朝中大佬,一个是太子幕僚。

  儒家官员占据了三席,表面看依然是最强势的。

  他们虽然有所不满,却也能接受这个结果。

  皇帝自然也满意,因为另外四席有两个是勋贵,一个是心腹。

  还有个邱广安是计官群体,但和陈景恪关系莫逆。

  就算按照规则走,皇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朱标知道,李善长和陈景恪正在创立一套法治思想。

  等思想构建完成,司法机关将正式脱离儒家控制。

  到时候儒家就只占据两席,再无独大的可能。

  陈景恪当初推演的,文官集团独霸内阁,操控国家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了。

  接着,朱标又下令让太子朱雄英领内阁事。

  这个命令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初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领内阁事,是事实上的常务副皇帝。

  现在又让朱雄英干这个活儿,算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如果未来朱雄英也这么做,那此事就会成为惯例,被以后的君王执行。

  别管给不给实权,有这个名头在,太子的日子就好过的多。

  百官自然是乐于见到这个局面的。

  想烧冷灶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希望政权平稳过渡,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太子地位稳固,他们只需要支持太子就可以了。

  不用担心站队失败,新皇继位把自己给清算了。

  朱标继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极少数位置,大部分人依然该干啥干啥。

  即便是被替换的人,也另有安排作为补偿,而不是彻底失势。

  新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这个消息以最短的时间传遍了洛阳城。

  勋贵、官僚、读书人,无不欢呼雀跃。

  一时间朱标被冠以无数的荣誉头衔,圣君之名得到了一致认同。

  而且强化内阁,在群臣眼里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表明太上皇是彻底退了,否则不会任由新皇这么折腾。

  这自然也是大家乐于见到的。

  朱标可没心思管他们是怎么想的,在确立新内阁的制度后,他就将七名内阁学士叫到一起开了个会。

  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都参与了进来。

  会议讨论了很多东西,主要是内阁的内部建设问题。

  比如办公司、中书司等等,都要建立起来。

  还有就是,内阁会增加四十九名行走。

  内阁行走由皇帝亲自任命,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只能协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

  这一点内阁学士们自然不会有意见。

  有人帮忙分担工作,那自然是好的。

  而且,谁都能看得出来,内阁行走更类似于以前的翰林,培养部堂高官的地方。

  只是翰林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皇帝都没权力随意任免。

  而内阁行走不一样,全看皇帝的心意,是皇帝培养心腹的绝佳途径。

  将这些东西都商量好,接下来就是去实施了。

  朱标给出了一个期限,一个月内新内阁必须组建完成,并自如运转。

  对于别人来说,这或许很难。

  可有徐达和李善长在,就不一样了。

  这俩人出手,很少有做不到的事情。

  关键现在俩人都很佛系,对争权夺利没啥兴趣。

  徐达一心等女儿再大两岁正式成为太子妃,他就可以安心退休了。

  李善长则忙着完善法治思想,完成立言的大业。

  也正因为没有私心,做起事情来反而更加的无往不利。

  其他人就不一样了,直接进入决策机构,有多开心可想而知。

  其中就包括邱广安。

  从皇宫出来,他就一直跟着陈景恪:

  “上次你和我说,将阶梯收税做好,未必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

  “当时我还在想,我都已经是户部尚书了,哪还有再进一步的空间。”

  “现在我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哎,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认识了你啊。”

  “若无你,哪有我的今日。”

  陈景恪能理解他的兴奋,笑道:“不要多想,你能入阁是自己的能力,与我无关。”

  邱广安自然不信,不过嘴上却说道:“我懂我懂,一切都是皇恩浩荡。”

  不过他的话也不算错,他能走到今天,也确实和陈景恪有很大关系。

  但在外面可不能这么说,否则不成拉帮结派了吗。

  一切都是皇恩浩荡。

  等他的兴奋劲儿过了,陈景恪略微透漏了一些消息:

  “你要做好准备,陛下强化内阁是有更大的计划,接下来朝廷会有大动作。”

  “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如果你不能适应新变化,这个位置怕是做不久。”

  邱广安心中一凛,连陈景恪都说是大动作,还特意强调是前所未有,那肯定是小不了。

  新皇果然不一样啊,别人新皇继位都是小心翼翼,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

  不过,作为靠着改革上台的革新派,他反而很喜欢这样的君主。

  君主一味的守成,臣子如何想建功立业。

  “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不敢保证将两届任期做满,但一届是没有问题的。”

第323章 再造乾坤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内阁的扩权,是朱标登基后的第一把火。

  烧的可谓是相当炽热。

  不但把自己的口碑无限拔高,还极大的刺激了百官的积极性。

  毕竟丞相之位对文武百官的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

  虽然内阁不是丞相府,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丞相府的功能。

  内阁学士不是丞相,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丞相的角色。

  六部堂官不一定能在史书上留名,但当内阁学士不一样。

  即便入阁之后没有做出任何成绩,仅凭这个位置,就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了。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无数人前赴后继了。

  自认为有资格一窥阁臣宝座的官吏,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从幕僚机构向国家的决策机关转变,不是一道圣旨换几个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整个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调整。

  即便有徐达和李善长来掌舵,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过也幸好有他们两个在,威望足够高,与各衙门进行对接的时候,没有谁敢推诿阻拦。

  新内阁正快速的进入状态。

  各部堂级衙门的人员也做出了微调。

  比如,李善长入阁,吏部尚书的职务就自动卸任了。

  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迁,盯着的人可是不少。

  以前是儒家掌控,被李善长硬生生给夺走。

  此时李善长入阁,他们就想要拿回来。

  然而朱标怎么可能会给他们这个机会,任命了自己的亲信担任吏部尚书。

  皇帝掌握吏部,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此儒家也只能悻悻的接受。

  邱广安入阁,户部尚书的位置空了出来。

  朱标就任命一个叫裴有为的人暂代这一职务。

  此人的升迁堪称当世奇迹,几个月前他还在地方任职。

  邱广安利用阶梯收税的契机掌控了户部,因为缺人,就将他调到户部任职。

  没多久就因工作突出,暂代户部侍郎一职。

  结果还没等到他转正,邱广安先入阁了。

  计官的底子还是薄,找不到足够资历的人当户部尚书,就只能再次提拔他。

  不过连续提拔有违官场规矩,所以他的户部尚书前面带着一个‘权’字。

  就是暂代的意思。

  能不能把权字去掉,就看他的能力了。

  其他各衙门也进行了调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事实上,朱标早就为完善内阁做准备了,比如半数内阁行走,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确定。

  此时不过是将他们转正。

  再加上徐达和李善长的辅佐,半个月后就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公务。

  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小插曲。

  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当个内阁首辅太夸张了,但入阁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