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9章

作者:见月明

  “自唐以后,汉人就失去了对高昌的统治,这里已经见不到汉人踪迹。”

  “当地的生产也遭到全面的破坏。”

  “我们要重新移民,开垦农田,兴建水利设施……”

  “就算顺利,十年能有所成就算不错了。”

  “不过一旦将此地经营好,就有了一处攻打帖木儿汗国的桥头堡。”

  “等将来拿下碎叶川,朝廷正好可以派遣流官接管此地。”

  有些事情必须提前说清楚,高昌只是暂时借给你的,将来是要还回来的。

  这些话朱标不方便说,只能陈景恪来当这个坏人。

  其他人自然也明白这个意思,并不会因此就生气。

  朱棡嘴角浮起一丝笑容,说道:“十年又算的了什么,我还有半生时间可用。”

  “就算我完不成,还有济熺接班。”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碎叶川终将是我晋国之地。”

  “到时晋国势力会全面撤出西域,将那里的土地移交给朝廷。”

  首次参与内部会议的朱济熺,激动的说道:

  “我一定会帮助父亲,早日完成立国大业。”

  老朱咧开嘴,高兴的说道:“好好好,不愧是咱的好儿子好孙子,有你们在,咱就放心了。”

  原本的朱济熺也是往文臣武将方向培养的,后来确立分封制度,就逐渐增加了君王教育。

  实际能力暂时还看不出来,但学业方面确实非常优秀。

  且因为从小就和朱雄英、朱高炽等人一起读书生活,兄弟感情甚笃。

  他和朱雄英的关系,类似于朱棡和朱标。

  包括朱元璋的几个年龄较小的儿子,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刚刚被封为宁王的朱权等等。

  都是朱雄英小团队成员,关系莫逆。

  所以,只要皇位顺利交替,就不怕晋国占着西域不肯归还。

  至少三代人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如果三代人还不能帮晋国立国,那大明干脆自我毁灭算了,也别想着什么帝国时代了。

  话题说到这里,陈景恪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鲁王、蜀王、湘王皆已学有所成,依照以前的规矩已经可以就藩。”

  “然分封制之后,一直未能为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封地,至今滞留凤阳练兵。”

  “接下来几年朝廷不会大行扩张,他们的封国可能要多年以后才能建立。”

  “总不能让几位亲王一直困在凤阳,这不合礼法,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所以,我以为可以让他们去边疆之地担任总督。”

  “既可以帮助朝廷快速稳定边疆,又可以锻炼能力,两全其美。”

  老朱眉开眼笑,这个提议好啊。

  他下意识的就想开口答应下来,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现在是朱标当皇帝。

  连忙闭上了嘴巴,将决策权交给儿子。

  朱标也同样很赞同这个提议,说道:“景恪这个提议好,只是就怕苦了几位弟弟。”

  老朱终于忍不住了,说道:“怕苦就别当藩王,你直接安排就是,他们谁有意见就来找咱。”

  闻言,朱标立即说道:“好,辽东和交趾虽已经收复多年,然人心不稳动乱不断,正好派三王前去治理。”

  之后,朱标任命鲁王朱檀为辽西总督,蜀王朱椿为辽东总督,湘王朱柏为交趾总督。

  对于这个认命,群臣倒是没有反对。

  辽东地区和交趾地区,都是新收复的,治理的一直都不太理想。

  让三位亲王过去坐镇,是符合规则的。

  只要不让他们开府建牙就可以。

  对于鲁王他们三人来说,这也是一件大喜事。

  在凤阳练兵两年,始终不提封国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多问,心里别提多忐忑了。

  蜀王和湘王还好,他们是朱雄英的铁杆,知道很多东西。

  鲁王不同,他文质彬彬谦逊有礼,对谁都很客气。

  但也意味着对谁都比较疏远。

  朱雄英尝试过接触,没有得到回应,也就没在刻意拉拢。

  所以,他并未加入小圈子,也就无从得知很多信息。

  到了现在这种敏感时刻,也就更加的慌张,生怕自己的封国莫名其妙就没了。

  现在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了下文。

  虽然只是担任总督,并不是真正的分封,可权力也是非常大的。

  提拔几个自己的亲信,还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而且朝廷不可能让他们空手去,提前把亲王卫队给配齐了。

  每人五千八百人,正好是一个卫的兵力。

  此去正好把亲王卫队好好训练一下。

  现在每多积累一份实力,将来建立封国就能减少一分困难。

  当然了,他们心情好转还有个原因。

  晋王和燕王的封国一样推后了,这就说明朝廷不是针对他们,而是大政策暂时不准备扩张。

  再联想到五年后让两位塞王的势力撤出大明,也就是说差不多三五年左右大明就会再度扩张。

  楚王、朝鲜王他们已经分封。

  按照排序来说,晋王燕王周王之后,就轮到他们了。

  总之,三位亲王高高兴兴就接受了这个认命。

  区别是,蜀王和湘王特意去拜访了陈景恪,询问可有良法。

  陈景恪就告诉他们:“没什么特殊技巧可言,不外乎是分化拉拢。”

  “对反抗者要给予雷霆猛击,对臣服者要给予好处。”

  “教化工作也同等重要,这才是长久之道。”

  “具体如何施行教化,朝廷已经有成熟的章程,你们依照章程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将部落的首领和百姓区别看待。”

  蜀王朱椿不解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在大明没有对百姓展开教化之前,我汉人百姓对自己的身份尚且缺乏认同感,更何况是蛮夷百姓?”

  “他们并没有身份认同,只是跟随酋长讨生活罢了。”

  “酋长叛乱,他们分不清对错,只能被裹挟着一起叛乱。”

  “如果你们不加以分辨,全部予以打击,就是逼着蛮夷百姓一起造反。”

  “当然,如果对方已经觉醒群体意识,那就不要犹豫,尽快彻底摧毁对方。”

  外力会让对方觉醒群体意识,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道理。

  想要治理地方,必须要想办法分化蛮夷首领和百姓的关系。

  “你们可以尝试引诱政策,以利益诱使蛮夷首领离开深山老林,去大城市享受舒服的日子。”

  “如此,他们和部民的关系会日渐疏远。”

  “我们再趁此机会,宣扬那些酋长在城市里如何花天酒地,那些部民心中就会生出怨愤。”

  “……”

  “还有,不要强调身份差别,你强调身份的同时,就是在帮对方建立身份概念。”

  “一视同仁,大家都是华夏子民。”

  两位亲王听的咋舌不已,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花招。

  这陈伴读真是阴险啊。

  不过……我们喜欢。

  陈景恪自然不会只动嘴皮子,去找了张宇初和佛教的代表,让他们派遣僧道跟随两位亲王去做教化。

  “有两位亲王帮助,你们在那里的行动会更加顺利。”

  “尤其是交趾,自古就有信佛的传统,佛教在此地行动大为便利。”

  “道教也不要羡慕,这是佛教先贤留下的遗泽。”

  “你们现在开始行动,将来你们的后辈,也能享受你们的遗泽。”

  佛道两家已经被拿捏的死死的,自然不会拒绝。

  各家都派遣了五十名成员,前往两地传教。

  不是他们不想出动更多的人,而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符合传教标准的人才。

  他们又不敢用一般的人才糊弄陈景恪。

  更何况这次是佛道两教第一次大规模行动,也必须要做出成绩。

  否则朝廷会怎么想?

  所以,两教才临时突击培训了这五十个人。

  三位亲王并没有直接出发,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怎么也要留他们过完新年再去赴任。

  而且亲王卫队之类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配齐的,一切都需要时间。

  解决了三位亲王的事情,陈景恪总算是松了口气。

  但他却并没有迎来清闲,朱标召集了自己的团队,将之前制定好的五年发展计划给拿了出来。

  “明年将会正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需要对这个计划做最后的调整。”

  陈景恪作为计划的总设计师,自然要参与进来。

第322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

  计划是计划,执行是执行。

  所以既要有计划,还要有实施方案,现在陈景恪他们制定的就是实施方案。

  说白了,就是将大计划进行分拆,然后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部门去做。

  这个过程有多繁琐,只是想想就知道。

  陈景恪和众人一起忙碌了五六天,整个人都麻了。

  在一次休息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

  然后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娘的,这些日子的罪完全是自找的啊。

  他马上起身找到朱标,说道:“陛下,咱们似乎把事情的顺序弄错了啊。”

  朱标一头雾水的道:“什么弄错了?”

  陈景恪说道:“您看啊,我们是陛下的幕僚,负责把您的想法变成计划。”

  “论证和执行权,是内阁的事情,对吧?”

  朱标点点头:“是如此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