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0章

作者:见月明

  “具体如何,就需要你自己一点一点去验证了。”

  朱橚说道:“老师放心,我会在王府的庄园里专门划出一块地,种植各种野草野菜,摸索食用之法。”

  陈景恪点点头:“如此最好。”

  他知道救荒本草的大致内容,也知道很多可以食用的植物。

  但并不准备直接告诉朱橚,或者说不准备全部告诉他。

  原因很简单,培养朱橚搞科研的能力。

  而且朱橚是有自己的小团队的,这一次培养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连带着整个团队一起培养了。

  陈景恪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去研究医术了,只能将此事寄托在朱橚身上。

  这时朱橚再次问回最初的那个问题:“老师,不知方才那个问题,您可有解决的办法?”

  陈景恪颔首道:“有一些想法。”

  朱橚惊喜的道:“我就知道您一定有办法,不知是何法?”

  陈景恪说道:“其一编写一部医书,将常见的疾病和治疗方法写下来,推广天下。”

  “地方上的土郎中,只要略懂一些医术能识字,就可以按照医书来治病救人。”

  朱橚连声说道:“这个方法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陈景恪继续说道:“其二,开馆授徒,仿照书院开办专门的医学院,批量教导学生。”

  朱橚迟疑的道:“这……医术高深,自古就是师徒带,这种大规模授课恐难以学精。”

  陈景恪说道:“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懂吗?”

  “只要他们能照方抓药,治疗常见疾病就可以了。”

  “至于疑难杂症……我们可以从医学生里遴选有天份的学子,跟着我们深入学习就可以了。”

  朱橚喃喃的道:“先解决有无……先解决有无……是啊,我怎么就糊涂了呢。”

  “民间缺的不是神医,而是能治疗常见疾病的郎中……”

  “谢老师指点,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316章 洛下学宫

  陈景恪给出的建议,自然也不是他的原创,而是借鉴前世的一部医学名著《赤脚医生手册》。

  这部书在中国的地位有多高,不用多做赘述。

  江湖人称穿越者必备三大神书之一。

  作为医生,陈景恪自然知道这本书,或者说这部医书也属于必读文献之一了。

  现在让他复制这本医书是不现实的,但提出创意让这个时代的名医去编写,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这本书不只是能作为教材,还能对全国的医学体系做一个梳理。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地域太广阔了,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药材。

  这就导致,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认识,治疗方法也存在极大差异。

  再加上敝帚自珍,导致医学体系混乱,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赤脚医生手册》将常见疾病进行归纳整理,其实就是对医学系统的一次梳理。

  以前陈景恪想要自己弄,只是随着在政治领域越陷越深,已经没有那个精力了。

  既然朱橚发现了这个问题,那正好交给他去做。

  而且……

  考虑了好一会儿,陈景恪终于下定决心,将书架上将近一米厚的一摞子手稿都取了下来。

  “你知道这是什么吧?”

  朱橚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从椅子上站起,小心的说道:

  “这应该是老师的《本草纲目》的手稿吧。”

  陈景恪小心的拂去上面的灰尘,说道:

  “是啊,都落灰了,这个梦想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

  朱橚安慰道:“老师何必灰心,时间还长着呢。您每天稍微抽点时间,相信总有一天能完成的。”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可能了,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将此书编撰完成,需要毕生之功方可。”

  “我每日耽搁于政务,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别的了。”

  朱橚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劝说。

  陈景恪也不需要他劝,感慨过后,看着他说道:

  “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你可愿意帮我完成这个愿望?”

  “这……”朱橚犹豫了。

  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也没时间。

  外科手术要研究,编写可食用植物的书籍,编写常见疾病诊疗书籍,甚至还要开医学院……

  分身乏术。

  可是想到陈景恪无私传授医术,他又实在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道:

  “好,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只是……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编好。”

  陈景恪笑道:“你误会了,我不是让你自己写,而是找人编写。”

  朱橚愣了一下,说道:“找人编写?您自己也可以啊,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你应该知道算学研究班吧?推广医学只靠你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必须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

  “编写医书是一个很好的凝聚相关人才的契机。”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医书。

  参与到别人的医书编写中去,挂个名字,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能将人聚集在一起,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拿出压箱底的医术进行交流。”

  “借助群体的力量,可以编写医书,可以更好的研究医学,推广新医术。”

  “如果你想建立医学院,也可以从这些人里面选择先生。”

  朱橚自然知道算学研究班,或者说但凡关注陈景恪的人,没有不知道它的。

  更知道它在陈景恪的计划里,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不少人试图复制这种模式,但没有一个能成功的。

  究其原因,算学研究班能组建的根本原因,是陈景恪拿出来的划时代算学知识。

  参与进来,稳定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如果能在这套新知识体系里有所创新,那就有机会单独署名。

  但凡有点追求的人,自然趋之若鹜。

  可是在这个时代,又有几个人能拿的出这种知识?

  就算有人掌握了这样划时代的知识,肯定自己研究著书立传,然后广收门徒成为一派宗师。

  为啥要把功劳分给其他人?

  所以,那些所谓的研究班,最后都变成了传统的文学结社。

  没有什么凝聚力可言。

  朱橚掌握着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知识,又愿意传授给他人,是有这个条件建立一个研究班的。

  然而,外科手术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分支,和传统医术是并行关系。

  也就是说,不论你之前是多高明的医生,加入外科手术班之后都是学徒,要从零开始学起。

  最多就是起点比别人高一点。

  有多少医生愿意放弃之前的医术,来研究外科手术的?

  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外科手术班的规模不会很大。

  至少在短期内,规模不会大。

  陈景恪版本的《本草纲目》不一样,它是对传统医术的一次大梳理大汇总。

  所有传统医生,都可以加入进来。

  而且这部书的创意和框架,陈景恪都已经制定好了。

  他们只需要按照框架去填内容就可以了。

  再加上那部常见病例汇总的医书……

  只要参与进来,同样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名字。

  所以,但凡放出消息,说陈景恪要组织人手编写医书,那必然是天下群医云集响应。

  有了足够的人手,朱橚的各种计划都有了推行的机会。

  想通了这些,朱橚感动不已,深深地鞠躬道:

  “谢谢老师,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见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陈景恪很是欣慰,说道:

  “自家人那么见外做什么,况且你也是帮我完成心愿。”

  -----------------

  得知自家儿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朱元璋和马皇后两口子别提多高兴了。

  马皇后连连说道:“让老五拜景恪为师,真是最正确的选择。”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老五也争气,外科手术祖师爷,嘿嘿……”

  “咱朱家不光出将领、文人,还出郎中,还都是最优秀的那种。”

  马皇后斜睨他一眼,说道:“当初是谁说老五游手好闲不成器来着?”

  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背锅,争辩道:“拜师陈景恪之前,他确实游手好闲啊。”

  马皇后忍住笑,说道:“不要狡辩,你就说当初你是不是这么认为的。”

  朱元璋懂了,他说啥都是错的,所以立即转移话题:

  “你说这医学院地址放在哪里好?”

  马皇后心下莞尔,顺着他的话说道:

  “自然是放在洛下书院旁边,景恪圈那么大一块地,不就是这个目的吗。”

  朱元璋疑惑的道:“什么目的?”

  马皇后无语的道:“他要在那里建立一座稷下学宫……不,是属于大明的洛下学宫。”

  朱元璋不信的道:“就凭洛下书院那小猫两三只?”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道:“那两三只小猫是种子,是理科的种子,现在又多了一座医学院。”

  “只要他开口,李百室马上就会在那里创建一座法学院。”

  朱元璋的想法产生了动摇,但还是怀疑的道:

  “儒家才是治世的学问,他想要建立学宫,总不能将儒家排除在外吧?”

  “以他和儒家的关系,恐怕很难找到大儒在那里建立书院吧?”

  马皇后说道:“你忘了方孝孺了?现在他可是朝鲜王国的文学大宗师。”

  朝鲜王国建立后,方孝孺为了教化当地百姓,自愿留了下来。

  后来召集了一批当地大学者编撰辽东史,期间自然而然的开始宣扬自己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