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25章

作者:见月明

  “每年都招募一批新兵,总有一部分是适合军队的人才。”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军队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陈景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退役制度,还能有效防止军头的产生。”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长期下来,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动,三五年更换一批,军官想拉拢士兵也没有机会。”

  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徐达代表军方提出了一个疑问:“实践证明,老兵的战斗力就是远强于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魏国公你此言,往深处想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老兵战斗力更强,就活该一辈子生活在军队吗?”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好用就往死里用,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徐达脸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来他那句话确实有点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表情则有点不自然,你小子指桑骂槐是不。

  “虽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作为统治者,如果我们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数字当做筹码,那将是天下最大的灾难。”

  “追求荣华富贵,追求个人荣誉,这没有错。”

  “可作为华夏子孙,作为大明的统治阶层,我们理当有点更高的追求。”

  “在座的诸位已经确定要青史留名。”

  “但史册上会如何评价我们,还要看我们做了什么。”

  “想要更高的评价,不在于你个人取得了多高的成就。”

  “而在于你为华夏文明,为大明,为天下万民做了什么。”

  本来不少人对他前半句话很不以为然,什么把人当人看。

  将领就应该铁石心肠,士卒就是工具。

  要是对士卒感情太深,打仗就会畏手畏脚,反而会害死更多人。

  这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结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扭转的。

  可是听到后半句,所有人都露出了深思。

  还是那句话,对于推崇祖先崇拜,擅长记录历史,文明未出现过断层的华夏人而言。

  青史留名,是一个人最高的追求。

  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为国为民之人,才能获得最高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不论我们本心是怎么想的,不论应不应该把士兵当人看。

  为了身后名着想,都必须表现的仁慈一点。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给众人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再说说战斗力的问题,大明百万常备军,不可能所有军队都同时投入战场。”

  “只要我们能保证,正面战场有足够的老兵就可以了。”

  “大明即将推行预备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质。”

  “等这些人将来参军,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先去低烈度战场磨炼几次,就能蜕变成老兵了。”

  “只要合理安排好,并不会影响战斗力。”

  众人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但这么做还是会造成一个后果,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不停地退役征募新兵,还要安排他们训练上战场等等,会很麻烦。

  直接用老兵,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对此,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退役制度的另一个好处:

  “退役的老兵转入预备役,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随时重新征召他们参军。”

  “如果大明有五百万上过战场的预备役老兵,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多养活了五百万大军。”

  众人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还真是如此啊。

  这些退役老兵,平日里不用朝廷花一文钱,去了地方还能维护治安,还能投入生产。

  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随时征召他们参军,到时候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

  没有退役制度,大明永远都只有百万常备军。

  有了退役制度,大明就能拥有数百万乃至千万大军。

  这哪是削弱军队战斗力,简直是将军队的战斗力拉满了好吧。

  想通了这个道理,众人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纷纷认为退役制度好,必须要弄起来。

  眼见众人的意见统一,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

  完整的预备役和兵役制度,这玩意儿前世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军事动员制度。

  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军校里,只有本国精英学员才能学习。

  外国学员,连摸都不给摸。

  不过陈景恪最重视的,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动员能力,而是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没有完整的退役制度,基本就默认终身服役。

  对士兵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

  有了退役制度,当兵就成了阶段性工作,百姓就有了更多选择。

  “咳……”这时,朱雄英干咳一声,并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就说道:

  “诸位,太孙有个计划,需要军方的配合。”

  “如果能够成功,可以让朝廷绕过文官直接向百姓传达信息。”

  众人都有些惊讶,绕过文官和百姓接触?需要军方配合?

  到底是什么方法?

  朝廷治民必须靠文官,但同样也受制于文官。

  这也是士绅阶层滋生的温床。

  朝廷明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妥协。

  如果太孙真能绕过文官集团,让朝廷和百姓接触,那带来的影响可就太深远了。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就配合的问道:

  “雄英,你有何良策?快给皇爷爷说说。”

  于是朱雄英就将自己的计划展开说了一遍。

  就是在军队和预备役里进行教化,通过士兵向他们的家人传递信息。

  也可以通过士兵,收集民间的信息。

  “通过教化,可以增加军队对大明的忠诚度,统一军队的思想,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经过教育的退役士兵进入民间,就是一个个现成的先生,可以影响民间的风气。”

  “且此举避开了文官和读书人,让朝廷又多了一个途径了解民间。”

  “文官再想欺上瞒下,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众人,问道:“诸卿以为太孙此法如何?”

  徐达赞叹的道:“太孙聪慧,此真乃良法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倒不是尬吹,他们是真觉得这个方法好。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依雄英之法而行,你们可要好好配合他才行。”

  众人自然拍胸脯保证,一定好好协助太孙,将此事给办好。

  接下来众人再次回顾了整个话题,从头梳理了新军制的要点。

  并讨论了如何配合朱雄英做好教化工作。

  一个大致的框架很快就被拿了出来。

  至于细节,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不过这些事情就可以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了,他们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

  在这里,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文明治军。

  “退役制度一旦实施,每年都会有大量老卒退伍。”

  “如果还使用以前粗暴的管理方式,将士卒视为奴隶牲畜,非打即骂甚至残害他们。”

  “这些老卒退伍后会如何评价军队?”

  “普通人知道军队如此黑暗,还有多少人敢参军?”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被万民恐惧唾骂吧?”

  “为了军队的声誉,也为了以后能招募到足够的新兵,必须要改变治军方式。”

  “不要求军队内部多么平等,但至少不能不把人当人看。”

  “因此,我建议制定一部完整的治军之法。”

  “士卒犯了错该如何处罚,最好有一个标准,不能任由军官喜好来。”

  “如果军官残害士兵,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要有个标准。”

  “诸位以为如何?”

第274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

  本来徐达等人对什么文明治军非常不以为然。

  士兵不打不骂他们能听话吗?

  不打不骂如何能训练出强悍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