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7章

作者:见月明

  陈景恪有些头大的说道:“陛下和娘娘性情一样吗?”

  朱雄英摇摇头,但争辩道:“又没说一定要不一样。”

  陈景恪耐心解释道:“男为乾女为坤,夫妻一阳一阴,犹如太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你们两个的性情一样,还怎么互补?”

  朱雄英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什么乾坤阴阳,扯淡呢。

  陈景恪也知道,靠这种空洞的大道理很难说服他,想了想才说道:

  “夫妻相辅相成,相互查漏补缺。”

  “如果你俩的思维方式一样,你想到的东西,她也能想到。”

  “你想不到的地方,她也很难想得到。”

  “如此,还怎么互相帮助?”

  “更大的可能是,前面有个坑,你俩都没看到齐齐掉进去。”

  这个解释更加的具体,朱雄英果然听进去了。

  只见他有些沮丧的道:“好吧好吧,算你说的有理……那我以后就不能找她玩了?”

  陈景恪说道:“单纯玩耍是可以的,但尽量不要和她讲政务和学问,避免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她。”

  如果他们两个同龄还好,但朱雄英比徐妙锦大太多。

  如果经常交流学问,很容易变成单方面灌输。

  朱雄英松了口气,说道:“好,以后我尽量少去见她,也不给她讲什么大道理。”

  陈景恪笑道:“如此便好……”

  第二天,徐妙锦就来到乾清宫偏殿来上课。

  小丫头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马皇后只是告诉她,以后可以去听陈景恪讲课。

  她早就听说过陈景恪讲课的传说,自然非常感兴趣。

  一大早就跑了过来。

  陈景恪也早有准备,拿出了两本书。

  《女诫》和《女则》。

  前者是东汉班昭所写,核心就是柔顺、谨慎,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教女人如何三从四德。

  后者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编写,讲的是后妃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事情。

  魏晋隋唐时期,女性的地位相对要高很多。

  女人公开发表自己的主张是常有之事,甚至会受到世人的赞扬。

  长孙皇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辅佐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匡正政事失误……

  是贤后的楷模。

  她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教导自己如何做一位称职的皇后。

  她薨逝后,宫女将此书呈送李世民。

  李世民就将此书刊印天下,以为模范。

  只是宋朝理学大兴,女性地位直线下降。

  《女则》开始被排斥,慢慢的就失传了。

  但皇宫和部分官宦家里,还藏有存本。

  这套书籍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永乐年间。

  徐皇后在宫里找到了这套书籍,翻看之后贬的一无是处。

  甚至还因为这本书,认为长孙皇后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言外之意就是,她不配当皇后楷模。

  从此之后,这套书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陈景恪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导徐妙锦。

  后来想到《女则》这本书,就有了主意。

  他将两本书摆放在徐妙锦面前,问道:“你看过这两本书吗?”

  徐妙锦看了看,说道:“女诫我学过,女则没有。”

  陈景恪就将女诫收了起来,说道:“从今天开始,咱们学习女则。”

  《女则》是故事集,前面是人物事迹,后面是点评。

  陈景恪重点讲了前面的故事,后面的点评部分则省略了。

  小孩子天性使然,都喜欢有趣的故事,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

  徐妙锦也不例外。

  见陈景恪真的只是给她讲故事,别提多开心了。

  但有人却提出了疑问,那就是马皇后:

  “你教她女则我能理解,也非常支持……”

  “但为何只讲前面的故事,不讲后面的点评呢?”

  陈景恪解释道:“后面的点评是长孙皇后的思想,对她来说太过于深奥了。”

  “而且直接告诉她答案,也不利于她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先给她讲故事,让她自己去思考去悟。”

  “等过上一些年,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将长孙皇后的点评作为参考给她看。”

  “如此既能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加深她对女则的了解。”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我知道了。”

  虽然她认为多此一举,但既然已经将徐妙锦交给陈景恪教导。

  在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她还是会信守承诺不乱插手的。

  “既然你决定要教她女则,为何还要拿女诫出来?”

  陈景恪说道:“我不喜欢三从,但四德是优秀品质。”

  “如果她没学过女诫,我会将其中四德的部分讲给她听。”

  马皇后眉头微皱:“你认为三从不对吗?”

  陈景恪说道:“纵观史书,我只见到有因四德而称贤者,未闻有因三从而母仪天下者。”

  马皇后无奈的道:“你啊……罢了罢了,随你去吧。”

  “切记此言不可对外人说,否则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景恪回道:“娘娘放心,我知道了。”

  之后授课继续。

  除了教导女则上的故事,陈景恪还为她梳理了历史知识。

  “在远古时期,男人外出捕猎,女人采集草籽果蔬……”

  “后来农耕出现,男人耕田,女人纺织……”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还有很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

  提高女性地位势在必行,与其等事到临头再去抱佛脚,不如提前做准备。

  朱家的人都疼媳妇,这一点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先把徐妙锦教好,再慢慢的去影响更多的人。

  很多时候,她不需要刻意发声,只要去做就可以了。

  正如马皇后,她说女子出嫁可以穿凤冠霞帔,新的风俗自然形成。

  只不过她并没有意识到女性地位问题,更没有想过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改善什么。

  只能说,甚为可惜。

  当然了,女性地位和经济水平也有关系。

  当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女性地位不会太高。

  但低到宋明那种地步,也属实不正常。

  不过大势已经形成,想要逆势而行是很难的。

  所以陈景恪也没有着急,慢慢的来。

  先培养几个表率出来,再慢慢的带动更多人。

  他已经有了后续计划。

  其实并不复杂,女子书院。

  不过这一切都要等到迁都之后再说了。

  让陈景恪教导未来太孙妃,此事并没有声张,也很少有人知道。

  一切都是默默进行的。

  就连伺候徐妙锦的仆人,也只知道她时不时的,会去陈伴读那里听故事。

  别的就不知道了。

  这么做的原因,自然也是怕引起外面人的不满,横生枝节。

  徐达作为徐妙锦的父亲,自然是知道的。

  他找了个机会,邀请陈景恪去家中赴宴。

  期间什么多余的话都没说,徐达端起酒杯‘哐哐哐’就是三大杯:

  “景恪,啥都不说了,这是伯父我敬你的。”

  “我知道你不喝酒,以茶代酒就行……”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为何会如此,不过也没有明着说出来,只是道:

  “伯父伯母对我家多有照顾,我和徐大哥又情同兄弟,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之后两人就将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徐达说道:“最近几个月东南沿海尤为热闹,百姓无不期待开海……”

  “一旦朝廷明旨下达,沿海城市将会爆发巨大的生机……”

  “现在我更加理解,陛下为何要迁都北方了。”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开海只是第一步,如果后续政策无法跟进,富起来的也只是那几个沿海城市。”

  “朝廷要做的,是用海贸来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让最偏远地方的百姓都能因此受益。”

  徐达说道:“此事我有所耳闻,听说太子让金钞局牵头,组织各地衙门和大海商洽谈收购当地物产。”

  “我和永昌侯他们也弄了个小商队,收购了一批瓷器、茶叶、棉布等物品。”

  他说是小商队着实太谦虚了,总共十几家权贵,联合采购了七十余艘船。

  不是他们不想采购更多,而是就只能买到那么多船。

  去年放出风声要开海,民间的商人本来还有些怀疑。

  但很快就发现,官僚权贵们都在购买船只。

  这下他们就再无怀疑,纷纷涌向东南沿海,各大船厂的订单都排到几年后去了。

  一艘船刚从船坞出来,就直接被装上货物等待出发。

  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就等朝廷一纸诏书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