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55章

作者:见月明

  所以他决定适当的弄一些黑科技出来,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加加速。

  除了黑科技,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科基础体系。

  不需要多么高深,有个框架就行。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人才,缺的只是方向。

  只要为他们指明方向,他们能创造无数的奇迹。

  朱元璋揉了揉眼睛,确信没有眼花,那个轮子确实在旋转。

  震惊的问道:“这……为何它会旋转?”

  陈景恪简单的解释道:“它能转动,借用的是热水释放出来的热气蕴含的力量。”

  “这就是稍微高深一点的力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说着,他将盖子取下来,蒸汽汩汩冒出:

  “就是这白色的蒸汽,它内部蕴含着很强的力量。”

  “力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使用它的力量。”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道:“热气的力量?”

  这玩意儿除了能烫伤人,竟然还有这样的用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朱标也是一样的表情,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力学吗。

  果然高深莫测啊。

  朱雄英趁人不注意,拿起盖子又盖在了杯子上。

  看着轮子转动起来,他就无比的惊奇。

  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回头拿给妙锦看,她肯定也没见过。

  众人无视了他的行为,继续讨论起温差发动机。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这东西做的大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放在车子上,让车子一直跑?”

  朱标说道:“还可以放在轮船上,就不用人畜之力来转轮子了。”

  陈景恪不禁点头,两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交通,联想能力是很丰富的。

  轮船最早指的,就是安装了飞轮的船,宋朝时期就出现了。

  最开始用人力踩动飞轮旋转,后来又有人发明了畜力机构。

  和拉磨一样,用牛马拉着转,通过传导结构带动飞轮。

  这个传导结构略加改动,就可以应用到蒸汽机上面。

  当然了,温差发动机虽然制作简单,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并不理想。

  至少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没有办法将之实用化的。

  陈景恪将这玩意儿拿出来,也就是为了震撼一下朱元璋等人。

  真正要实用化,还得是正儿八经的蒸汽机。

  为了进一步引起他们的重视,他也提出了几个应用:

  “造出一台机器牵引的车,后面挂上耕犁,就可以用来耕地。”

  “这种车不会疲倦,只要烧热水就能一直运行。”

  “效率比牛要高几十上百倍……”

  “一两个人一天就能耕数百亩地。”

  “用它拉耧车,一天就能播种几百亩地。”

  “用它来带动龙骨车,就可以每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的取水灌溉。”

  “将龙骨车改造,可以把水井里的水提出来……”

  “到那个时候,百姓抗旱的能力将会极大的增强……”

  朱元璋的眼睛越来越亮,如果只是用来带动车船,那也就是一个奇物而已。

  可用来生产粮食,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财富是什么?

  对于个人来说,财富可以是金银珠宝,可以是绫罗绸缎。

  可对朝廷来说,最根本的财富就只有一样,粮食。

  粮食不够,就算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

  粮食够用,纸印上字也能当钱。

  百姓为什么造反?还不是因为粮食不够吃,活不下去了。

  但凡有口吃的,有谁愿意干掉脑袋的事情?

  所以,粮食关乎国家社稷存亡。

  如果真的能弄出那种,可以耕地播种,可以提水灌溉的玩意儿。

  大明的国祚,可以延长多少年,简直不敢想象。

  当然,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他也知道分配端也同样重要。

  可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总是没有错的。

  此时,他看向那个温差发动机的目光,就犹如看到了珍宝一般。

  “景恪,你说吧,要如何才能造出你说的那种东西。”

  “不论需要什么东西,只要朝廷有的,都满足你。”

  陈景恪说道:“我准备……”

  朱雄英突然打断他,问道:“生产这种机器,是不是需要很多工匠?”

  陈景恪瞬间领会到了他的意思,心中不禁暗赞,这小子会找机会。

  “是的,任何机器都需要工匠来生产,越是精密的机器,对工匠的需求就越高。”

  “而且后续的改进也需要工匠参与……”

  朱雄英点点头,对朱元璋说道:

  “皇爷爷,工匠的地位你应该有所耳闻。”

  “我们不能指望一群奴隶,来研究制作这种神器。”

  “只有给他们体面的身份,优渥的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他们才能尽心尽力的为大明效力。”

  “所以,我希望您能废除匠籍,还工匠自由,提高他们的地位。”

  朱元璋轻轻拍了一下他的头,没好气的道:

  “你俩是不是觉得咱老糊涂了,搁这演戏糊弄咱呢?”

  “想废除匠籍就直接给咱说,只要你们说的有道理,咱还能不答应吗?”

  朱标心中那叫一个畅快,火上浇油道:

  “现在都敢欺骗你皇爷爷了,将来还不知道要干出什么混账事情来,要好好教训教训。”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养不教父子过,你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吧,别整天寻思着欺负咱乖孙。”

  朱标:“……”

  怼了儿子之后,老朱又转过头和颜悦色的道:

  “不过你能想到用话术来游说咱,说明在思想上已经成熟了。”

  “不像有些人,只会直来直去气咱。”

  朱标:“……”

  陈景恪差点笑出声来,心中不禁同情了朱标三秒钟。

  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说话:“父亲也是为了大明好,只是说话直了一些而已。”

  “皇爷爷您别和他生气,他心里是最孝顺您的。”

  朱元璋高兴的见牙不见眼:“哎呀,乖孙真懂事……看在你的面子上,咱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

  朱雄英趁他高兴,将话题转移到了匠籍之事上。

  详细讲述了工匠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个群体对大明的重要性。

  谈起正事,朱元璋恢复了理智,说道:

  “你说的很有道理,可大明确实需要工匠。”

  “若放开匠籍,导致工匠流失,技艺失传该怎么办?”

  朱雄英说道:“大明有军官、计官、行政官,去年又增加了司法官,再加一个匠官又何妨?”

  “设立大明博物院,让工匠们去博物院担任官吏。”

  “有了官身,就不用担心工匠流失问题。”

  “同时,还能命工匠们收集百工技艺,整理成书籍保存。”

  “就算有工匠流失,也可以用书里的知识,重新培养新的工匠。”

  “没有了后顾之忧,工匠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去研究更好的工具,提高生产力。”

  朱元璋眉头微皱,道:“匠官?博物院?很难啊,这是在挑战文官的底线。”

  朱雄英嗤之以鼻的道:“底线?元朝时期的那一封降表,将他们的底裤都露出来了,哪来的底线。”

  “不过是因为提高工匠的地位,动了他们的利益罢了。”

  “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这种人就需要剥皮萱草来治一治。”

  看着杀气腾腾的孙子,朱元璋非常的开心。

  他就怕孙子成了文官嘴里的‘仁’君。

  现在看来,这孙子像咱啊。

  只不过他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所以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

  不知道那些吹捧他仁圣的读书人,了解他的真正为人之后,会是什么表情。

  想来会很精彩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颔首道:“好,咱答应了。”

  “不过这件事情你不能出面,也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与你有关。”

  朱雄英自然知道,这是为了保护他,避免他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出现裂痕。

  “谢皇爷爷,我知道了。”

  朱元璋说道:“傻小子,和我这么客气做什么。”

  之后他们就详细讨论了博物院和匠官体系,并拿出了大致的框架。

  这其中朱标给出的建议更多。

  可见最近几年他也没有闲着,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看着自己最器重的儿子,朱元璋心中重重叹了口气。

  即便是现在,朱标依然是他最满意的继承人。

  朱雄英虽然很优秀,可是和陈景恪接触久了,很多想法偏激进。

  将来登基掌权了,必然会进行一系列强硬的变法。

  而激进有时候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