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14章

作者:见月明

  “其一为井田制时期,百姓替国家耕种‘井’中间那块地,以作为缴纳的赋税。”

  “然后就是秦汉时期,秦朝正式开始征收丁税和地税,汉武帝时期在两税的基础之上,加征了商业税。”

  “但秦汉时期,除了这三种税之外,其它税种亦是繁多。”

  “这么多种税,征收是非常困难的。”

  “要么就征收不上来,要么就是百姓被逼死。”

  “到了唐朝,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将所有的税都归于丁税和地税,也就是两税法。”

  “两税法简化了税种,降低了征税的难度,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对朝廷和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

  “后来的各朝税法虽有所变动,但底子依然是两税法,包括大明。”

  众人都不禁点头,两税法已经如此优秀,莫非你还能想到更好的法子?

  陈景恪继续说道:“从税制的发展来看,呈现出三个特性。”

  “其一,由繁而简;其二,越来越全面;其三,减轻百姓负担。”

  朱元璋点头道:“这个总结很好,简化税种能降低收税难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贪官污吏巧立名目。”

  “百姓身上的担子轻了,能吃饱饭了,就不会造反。”

  马皇后和朱标也点头赞同,是这个理。

  陈景恪见他们果然都理解,就不再啰嗦,直接进入了主题:

  “但两税法依然不够精简,也很不公正,百姓身上的担子也并未减下来。”

  朱元璋追问道:“你一一给咱说说,到底哪里有问题。”

  陈景恪解释道:“先说不够精简,这一条针对的是地税。”

  “地分三六九等,每块地种植的庄稼也不同。”

  “有种植棉花的,就用棉花交税。”

  “种小麦的,就用小麦交税……”

  “种粟的,所交的税就是粟……”

  “种同样的庄稼,因为土地品质不同,缴纳的税额也不同。”

  “同样一个地方,征收上来的农作物,可能就有七八种之多。”

  “放之全国,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东西征收时麻烦,储存也同样很麻烦……”

  “再说不公平,这一点体现在丁税和徭役上。”

  “东家有五口人一千亩地,西家也有五口人,却只有十亩地。”

  “可是征收丁税的时候,两家要出一样的钱。”

  “征徭役的时候,东西两家也都是各出一个人。”

  “表面看这很公平,可仔细想想,对西家太不公正了。”

  “凭什么东家更富有,承担的义务和西家一样?”

  “而且一旦出事,西家承受的风险也更大。”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眉头都皱了起来。

  陈景恪没说他们还没想到,确实有些不对。

  可再仔细一想,又觉得没问题啊。

  两家都是五口人,有什么问题?

  “咔。”朱雄英咬破一个松子壳,悠哉的看着陷入苦恼里的众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朱标气不打一处来,喝道:“将松子给我放下,现在正讨论国家大事,你还有心情嗑松子?”

  “给我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到底哪里不对。”

  朱雄英悻悻的放下松子,说道:

  “这有什么难的,您要是知道什么叫公平,什么叫公正,就知道问题在哪了。”

第199章 摊丁入亩

  朱标被气乐了,你还考起我来了。

  这俩词没什么本质区别。

  公平公正,意思是相近的,只是适用于不同情况罢了。

  话到嘴边,又及时收了回去。

  看这小子一副得瑟的样子,不会真有什么不同吧?

  他天天和陈景恪学习,指不定还真给弄出什么区别来了。

  而且仔细想想,这俩词意思还真不完全一样。

  只是平时大家习惯混为一谈,就以为它们的意思一样罢了。

  可真要让他说具体有什么区别,一时间他还真说不上来。

  不行,不能被这臭小子给问住了。

  “咳,那你来和我说说,公平公正有何不同?”

  朱雄英一副你果然答不上来的样子,起身说道:

  “这俩词的意思有些复杂,直接解释怕您不好理解。”

  “我就举个例子吧,您一听就明白了。”

  把朱标给气的牙痒痒,好小子,看来你是欠缺一个完整的童年啊。

  朱棡和朱棣也面面相觑,这大侄子有点飘啊。

  陈景恪忍俊不禁,这小子就是喜欢嘚瑟。

  朱元璋和马皇后心下莞尔,他们当然知道朱雄英的性格。

  在至亲面前喜欢耍乖卖萌,在外人面前还是很稳重的。

  主要是心里什么都清楚,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所以他们才没有强行纠正。

  朱雄英察觉到了一股危险气息,从自家老爹身上散发出来,连忙装作正经的解释道:

  “有三个人,其中两人掉进河里。”

  “岸上的人不管不问,任由掉进水里的两个人自己求生,生死全看他们自己的能力和运气。”

  “这叫公平。”

  “如果掉进河里的两人中,有一人会游泳,另外一人不会游泳。”

  “岸上那个人手里有一把弓箭,他用弓箭威胁会游泳的人,将不会游泳的人救出来。”

  “最后两个人一起脱离了危险。”

  “这就叫公正。”

  除了陈景恪,其余几个听众全都愣住了。

  这个比喻实在太过形象,听过之后马上就明白了公平公正的区别。

  可正因为明白,他们才更加的震惊。

  朱雄英很是得意,继续说道:“就方才景恪说的那个问题。”

  “如果追求绝对的公平,那就不管他们有多少地,按照人口出人服徭役。”

  “家里地少的那一家,死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

  “如果追求公正,那自然是地多的那一家,承担更多的义务。”

  “作为国家,我们不能只追求绝对的公平,还要追求公正。”

  “如果过于追求公平,就会让弱者无立锥之地。”

  “如果一味的追求公正,就是否认了个人的努力,会让人失去积极性。”

  “所以,作为朝廷就要在公平和公正之间,达成一个平衡。”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朝廷施行的是天道,就要重新分配财富。”

  “让有钱有势的人多承担义务,让穷人能够活下去。”

  朱雄英点头道:“对,就是皇爷爷您说的这样。”

  “但现在的情况是,拥有一千亩地的人家承担的义务,和只有十亩地的人家差不多。”

  “甚至大户还能通过种种手段,将自己的义务转嫁给穷人,让穷人承担更多的义务。”

  “这是朝廷的失职,所以景恪才会说两税法有问题。”

  “如果不改,早晚还会出大问题。”

  说完,嘚瑟的下巴都快扬到天上去了。

  朱元璋重重点头:“是这个理,咱总算明白了。”

  然后他看向朱雄英,满意的道:“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懂的比皇爷爷都多。”

  朱标也犹如醍醐灌顶,想通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赞叹道:

  “原来如此,公平公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景恪学究天人,世上无人能及也。”

  朱棡和朱棣是最震惊的,简直不敢相信,这一番话是从大侄子嘴里说出来的。

  之前只知道他很聪明,学到了很多东西。

  但并没有亲眼见过,总是缺乏直观认识。

  在他们心里,他还是那个需要他们关爱的小孩子。

  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比传说中的还要厉害。

  这就是大明的未来继承人吗?

  好啊,真是太好了,大明未来有望啊。

  对于建制立国,也更加的有信心了。

  三代明君,还怕打不下足够的土地吗?

  同时,心中也终于开始正视起‘太孙’这个身份。

  不知不觉雄英都这么大了,也懂事了。

  以后可不能再单纯的,把他当小孩子对待了。

  至于陈景恪,两兄弟彻底服了。

  大侄子这一身学问,肯定不是爹娘和大哥教出来的。

  只可能是跟着他学的。

  所以陈景恪的学问只会更深,果然称得上是学究天人。

  关键是还不藏私,愿意把真本领传授给太孙。

  难怪老爹会破例嫁女儿,他值得所有的礼遇。

  然后两人就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也生活在应天,不知道有没有学到什么好东西啊。

  不行,回头一定要好好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