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96章

作者:见月明

  朱榑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但带给诸藩王的警示,比朱樉那一次还要大。

  毕竟朱樉只是被罢为庶人,被圈禁之后虽然失去自由,但活的其实也不算差。

  朱榑不一样,不光丢了命,死后也没落了好。

  足见朱元璋对不法行径的厌恶。

  一时间诸藩王心中可谓是警钟长鸣,都消停了许多。

  皇十三子豫王朱桂,就和换了个人一样,说话都不敢太大声。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黄河改道正式完成,李祺携白英等筑河功臣还京。

  朱元璋大喜,众人皆有封赏。

  主要是白英,被授予水部郎中一职,正式掌管水部,掌有关水道之政令。

  凡舟船、漕运、灌溉、水渠、河道、湖泊等,皆归其管辖。

  说白了,只要与水有关的事情,他都能插一手。

  端的是位高权重,还是个肥差。

  这个位置平日里不少人盯着,每次更换私下都要经历一次较量。

  但这次任命白英,没有任何人反对。

  没办法,主持黄河改道的功绩实在太大了。

  谁要是敢阻挠,传出去绝对会被无数人咒骂。

  陈景恪的功劳也被提起,毕竟上次朱标当众承认,是他一手策划了黄河改道之事。

  不过对于封赏,朱元璋只是一句:

  此事我自有考量,就暂不封赏了。

  但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意思,陈景恪和福清公主的婚事,现在可谓是人尽皆知。

  肯定是留到赐婚的时候,一并封赏了。

  但要说最大最受关注的一件事情,无疑是重新核定功勋之事。

  经过几个月的复核,勋贵和文官之间私下几经争斗,终于在年底拿出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这一波就有数万人被晋封,或是授爵或是授勋,其中授勋占大多数。

  同是爵位,相互之间也有区别,大部分人都没加开国二字,也就是要降等袭爵。

  只有极少数才加了开国,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至于勋,第一等的柱国总共就三个,分别是徐达、李善长和已故的常遇春。

  第二等的护军只有十六位,包括冯胜、傅有德、李文忠、邓愈等。

  第三等的都尉就比较多了,蓝玉、曹震、张翼等,全都是这一级别。

  蓝玉只得了一个都尉,不是谁有意打压他,而是他从未独立领过兵。

  第一等的柱国就不说了。

  第二等的护军,原则上只有当过方面军主帅,才有资格获得。

  蓝玉作为先锋大将,往往是作为副将出征,所以只能被授予都尉。

  但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得知自己竟然只得了一个都尉,他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下次独立领兵作战。

  柱国不敢想,但必须要弄个护军回来。

  和他同样想法的将领,不知道有多少。

  可以说,一个军功爵制,瞬间就把大明的军心士气给拉满了。

  后面几个勋位,获得的人就更多了。

  尤其是下三勋,获得的人数是最多的。

  很多获得勋位的人,早在十几年前的立国战争中就战死了。

  他们的家人早就忘记,自家也是开国功勋之家,也从未因此享受过国家优待。

  很多人家甚至过得都很苦……突然就多了个勋位。

  虽然只是下三勋,却也分到了相应的土地,获得了免徭役的资格。

  关键是社会地位,得到了质的提升。

  从此整个家族的命运都得到了改变。

  类似的事情在很多地方发生着。

  这些命运突然改变的人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大明最坚定的拥护者。

  继续说回授爵,有些将领建国后新立下不少大功,爵位得到了提升。

  比如傅有德,从颍川侯晋封为颖国公。

  只是他的颍川侯爵位是加了开国的,颖国公则没有开国二字。

  也就是说,等他死了,他的儿子只能继承颍川侯爵位。

  不过好在,可以以颍川侯爵位,世袭罔替。

  如果他想给自己的颖国公加上开国二字,就需要立下更多的功劳才行。

  按照现在默认的规则,至少也是相当于灭国之功才行。

  傅有德表面平静,但从此多了一个习惯,翻看地图。

  还多了一个爱好,了解外国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

  和他一样,很多本来想躺平的勋贵,都被刺激到了。

  想给自己的爵位前加上开国字样。

  磨刀霍霍,看谁都像是待宰的羔羊。

  以至于新年大朝会上,前来朝拜的诸藩属国皆后背发凉,战战兢兢。

  尤其是高丽使臣,更是感觉如芒在背。

  皆因当前高丽王王禑是个首鼠两端之人,同时向北元和大明称臣,且实际上更亲近北元。

  眼下大明不少人都盯着辽东那一块,连高丽也一起算计在内。

  这可都是功劳啊。

  总的来说,今年对大明来说是非常圆满的一年。

  老朱在祭祀昊天和宗庙的时候,声音都洪亮了许多。

  文武百官也各有收获,大家都很高兴。

  今年朱元璋也没有闲着,年刚过完就迫不及待的,布置新一年的任务。

  新都修建自不用说,依然由皇太子朱标亲自负责。

  对淮水进行梳理的计划,也获得了群臣的一致支持。

  这其实也是黄河改道计划的一部分,当初就说好了的。

  黄河改道成功,就梳理淮水水系,恢复淮水地区的生产。

  这项工作自然也是由白英负责。

  本着好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则,李祺再次被任命和他搭班子。

  不过李祺自己也很喜欢这项工作就是。

  工作内容是最熟悉的,做起来非常轻松。

  最头疼的技术问题,完全不用操心,事情做成之后功劳一点都不少。

  这活儿他做的开心。

  军改和政改继续进行。

  朱元璋下了死命令,四月初一必须按照原计划,完成乡衙门的筹建,彻底完成政改工作。

  至于军改,今年的重点是,对军队进行整训,让一些年迈、伤残军卒退伍。

  同时在江南诸省安插军户,继续掺沙子。

  江南人口多,没有那么多空地安置军户?

  没关系,北方人口少,从南方迁徙一部分到北方定居,不就将地方腾出来了吗。

  至于会不会多此一举……

  完全不会,朝廷的目的就是打击士绅和宗族势力,已经是摆明了的。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不能弹压太过,打一棒子要给一颗甜枣才行。

  所以他就在朝堂宣布:“如果移民和安置军户进展顺利,明年起江南赋税与北方平齐。”

  此令一出,江南系官吏喜极而泣,纷纷赞颂:

  “陛下圣明。”

  其他地方出身的官吏,也是唏嘘不已。

  虽然江南富庶,可两倍的赋税,也让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

  现在终于见到曙光了。

  得知此事,陈景恪也由衷的感到高兴。

  宋元明清四朝,江南百姓的日子,最好过的其实是元朝时期。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赋税之重堪称历朝历代之冠。

  元朝时期,清查了江南人口,给隐户上了户口,分了土地。

  虽然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收税。

  可确确实实改善了江南百姓的生活情况。

  而且元朝税收比较轻,亩税只有三升。

  到了明朝,因为北方贫瘠,只能向富庶的南方多收税。

  南方的亩税高达八升,还不算各种苛捐杂税。

  清朝更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再次加码。

  康熙微服私访去江南,看到的已经是一副破败景象。

  也因此,前世在网上甚至有人戏称,江南百姓无不怀念我大元啊。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能看出其中的心酸之意。

  既然都穿越了,陈景恪自然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只是,想改变南方的局面,就必须要恢复北方的元气。

  所以,让黄河改道,既是为了造福北方,其实也是变相的减轻南方压力。

  除此之外,之前他还时不时的,给朱元璋讲赋税不公的问题。

  说将来北方恢复了,一定要给南方人松松绑。

  并且开玩笑一样的说:“要不然,南方百姓就该怀念元朝了。”

  当时朱元璋总是吹胡子瞪眼:“敢不知好歹,咱就收他们四倍的税。”

  但很显然,这番话他是听进去了。

  现在这一番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朱元璋首次松口,公开表示可以为南方减压。

  虽然有一定的条件,可对于江南百姓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消息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当减税的消息传出,江南沸腾了。

  百姓们比过年还要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