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后续加入,只是从事一些简单计算工作的人,也会单独列出。
听到这番话,很多人表情都有些不自然,又有些羞愧。
是他们将小圈子的情况变得复杂了。
但更多的人,都表现的很激动。
他们加入这个圈子,就是想找一块净土,更好的学习、研究算学。
虽然期间经历了一些小小的不愉快,但总体来说还是好的。
不枉此行。
而那些原本以为没机会留名的人,得知自己的名字竟然也会被收录其中,更是感到开心。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算经编写完成,编纂组的使命也结束了。”
“虽然很不舍,但还是要对大家说再见了……”
“哎……其实没必要这么伤感,以后见面的机会很多。”
“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就是有些难受。”
一席话说的大家也是伤感不已,有些感性的更是已经开始流泪。
在一起时有多快乐,分开时就有多难过。
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将如此多的算学人聚在一起了。
关键是陈景恪从头到尾,都没有提那些不开心的事情。
也没有针对那些不服气他的人,对大家表现的一视同仁。
这种气度,就连那些不服气他的人,也一样心里不好受。
又鼓励了一番众人,陈景恪就以‘陛下等着看算经’为由,先一步离开了。
留下了久久不愿离去的众人。
程一民亲自将陈景恪送出国子监,在大门外,他叹道:
“是我太幼稚了,如果一开始约束的严格一些,就算编纂组最后还是会解散,也不至于闹出这么多不愉快。”
陈景恪心下一喜,程一民成熟了,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不过依然没有透露下一步计划。
这边刚解散,那边就宣布新计划,傻子都知道是为了排除异己。
他要晾一晾这些人,找个合适的机会再行动。
所以,他只是安慰道:
“不用往自己身上揽责任,人一多心思难免就会变得复杂。”
“你也只是希望大家,能有个更宽松的环境而已。”
程一民摇摇头,说道:“你不用安慰我,我还不至于被这件事情打倒。”
“这件事情确实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教训,将让我受益无穷。”
说到这里,他苦笑道:“只可惜,代价太大了。”
陈景恪没有再说什么,又简单聊了几句,就告辞离开。
一路上都在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
最大的教训,还是将人心想的太简单了。
不过还好,并没有造成真正意义上的损失。
反而给了自己提纯内部的机会。
自从确定要解散编纂组,他就一直在观察这些人。
他将所有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管理型的人才,程一民就是代表。
他们喜欢算学,懂算学,但也想做官。
陈景恪已经决定,等建立新圈子的时候,从这些人里选拔人才。
搭建管理团队。
还有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单纯喜欢算学,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
这样的人比较少,且大多都是后来加入的。
反而是最早那一批,心思都不是很单纯。
想一想也正常,最早一批加入的,都是工部、户部、国子监等机构的官吏。
他们本身就是官,心思复杂一些很正常。
等到编纂组打出名声,才引来许多单纯的算学爱好者加入。
陈景恪已经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了下来,将来会优先将他们拉进小圈子。
这些才是未来理科的干将啊。
他先是回家瞅了一眼,见一见父母,卡着皇城落门的时间才进宫。
并没有直接将书呈送给朱元璋,而是自己先看了一遍,确定有没有什么问题。
倒不是他不信任程一民,而是在宫里待久了,习惯性谨慎。
其实最近他本也没有闲着,每天都要和朱雄英一起学习处理政务。
主要是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
这么大的变革,可不是朝廷颁布几天政令就行了。
需要各衙门集体配合。
六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吏部忙着遴选官吏,一万多个空缺,可有他们忙的了。
户部在全国各地划分土地,以安置军户。
礼部开始着手为即将到来的大授勋做准备。
兵部将吴王时期的档案都翻了出来,重新核对军功。
这是一项非常繁琐工作,工作量之大,能让人看的腿发软。
还好,李善长从较为清闲的机构,比如鸿胪寺等,抽调了大量人手过来帮忙。
工部也没有闲着,最近他们才是最忙的。
黄河改道工作已经开始。
新都修建,虽然还没有破土动工,可各种材料已经开始着手收集。
现在又要组建军械局。
而且军械局还不是单纯的工部机构,军方也会派出几名官员过来做代表。
名其名曰是方便双方沟通,能让军械局更及时的了解军方需求。
真实目的大家心知肚明,就是怕文官搞鬼。
如果放在平时,文官集团肯定不愿意。
你们军方也配在我们文官的地盘插钉子?
但现在,也没人在意这点小事儿了。
派就派呗,几个代表而已,还能翻天不成。
不只是六部,其他衙门也基本都被牵扯了进来。
可以说,大明所有的中枢机构和地方衙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陈景恪和朱雄英学的,就是如何调动、协调各衙门。
同时也借着这个机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各衙门是如何运作的。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精通。
朱元璋的安排是:“军队那边的事情比较简单,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主要了解的是行政系统的运作,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然后他又叮嘱道:“不要学李善长的坏毛病,他这个人外宽内忌,待人苛刻。”
“遇到意见相左之人,往往会出言不逊。”
“当年刘伯温执意辞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他的辱骂。”
陈景恪咋舌不已,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老李看起来挺和善一个人,竟然是个大喷子。
能把刘伯温喷的要辞官,啧……
朱雄英反而露出了好奇之色,似乎很想知道他是怎么骂的。
朱元璋继续说道:“这也是咱一直不让他重回中枢的原因。”
“希望经过这些年的打磨,他能稍稍收敛一些。”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只是偶尔才去一次徐达那里,大多数时间都在李善长身边。
李善长也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对两人悉心教导。
让两人受益匪浅。
因为朱元璋的话,他们两个一直在私下观察老李。
发现确实如此。
平时还好,甚至有人犯了错他都能包容。
可唯独不喜欢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
要是有人和他意见相左,那脸色难看的像是要吃人一般。
不过还好,并没有破口大骂。
也不知道是真的有所收敛,还是朱雄英在,他不敢做的太过分。
话说,这次改革李善长可谓是焕发了第二春。
洪武四年他因病退居二线,后来胡惟庸案爆发,他虽然没有受到牵连,却也再不复当年的辉煌。
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统领御史台。
一个中枢机构的头头,说起来职务并不低。
然而御史台除了风闻奏事,并没有什么实权。
这个职务完全无法匹配他文官第一人的身份。
说他在事实上退居二线了,都不过分。
这一次改革,他再次回到了风口浪尖。
虽然权力远不如丞相大,却也是风光无限。
比起权力,重新向世人证明他在朝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江浙派面前证明自己,更是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你们不是想要挑战我们淮西的地位吗?
现在遇到大事,陛下依赖的不还是我们淮西功臣吗。
江浙派其实已经偃旗息鼓了。
尤其是迁都之事确定,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深知已经不可能掀翻淮西派。
比起无意义的斗争,他们更想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
但对陈景恪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也无瑕关心。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