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31章

作者:见月明

  她又想到了陈景恪,才十五岁就一手制定了,迁都、黄河改道等影响深远的计划。

  一个十岁,一个十五岁,却成了国策制定者。

  应该是亘古未有之事了吧。

  大明果然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啊。

  难怪爹爹要让他当太孙伴读。

  恐怕也只有他们两个,才能有共同话题吧。

  很快,朱标皱眉说道:“军功爵制会提高军人的地位,恐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啊。”

  “呵……”朱元璋嗤笑道:“他们能做什么?”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才只建国十七年,开国功勋大多都还健在。”

  “读书人那点耍嘴皮子的功夫,在他们手里不堪一击。”

  “况且让文武对立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就让他们狠狠的打嘴仗去吧。”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景恪此言深得我心。”

  朱标一想也是,就不再说什么。

  之后众人又开始商议,募兵制该如何完善,军功爵如何设立,每一级都有什么待遇等等。

  对此陈景恪并没有说太多,他相信朱元璋等人会比他做的更好。

  他唯一较为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可给予任何人免税特权。

  对这一点朱元璋和朱标都深以为然。

  免税特权就是助长兼并,绝不可给。

  而且在陈景恪的科普之下,他们更加明白税的本质。

  之前他们以为,土地兼并才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经过陈景恪解释才知道,并非如此。

  真正导致王朝覆灭的,是收不上来税。

  地方大户有种种手段逃避赋税,让朝廷一文钱都收不上来。

  朝廷手里没钱,就没办法养军队,没办法赈济灾民。

  只能亡国。

  能收上来税,一切都好说。

  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

  然而,汉武帝就是有办法收到税,能养活一支听话的军队。

  有百姓活不下去造反?

  杀光。

  顺便把地方大户一起杀了,地不就空出来了吗。

  然后从别的地方迁徙百姓过来,完美解决问题。

  地方大户有钱不交税?

  抄家灭族。

  所有问题全解决了。

  历朝历代之所以遏制土地兼并,原因只有一个,问大户收税很难,问百姓收税就容易的多了。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汉武帝那种手段过于暴烈,也无法长久。

  最好就是采取一个稍微温和一点,又能制度化存在的东西。

  于是,在陈景恪的建议下,朱元璋和朱标开始着手搞税务稽查司。

  专门问大户收税。

  但收税的前提是,国家没有免税群体。

  否则税务稽查司的设立,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税虽然不能免,徭役却可以。

  这里还有个误区,很多人都以为大明的官绅不用纳税。

  其实并非如此,大明从来就没有免税群体。

  官绅免除的只有徭役,赋税该交还是得交。

  只不过人家都当官绅了,手中掌握着权力,有的是办法转嫁赋税。

  说白了就是偷税漏税。

  只有满清,为了拉拢读书人,才搞出了官绅免除一切徭役赋税的优待政策来。

  税务稽查司,就是转为偷税漏税的大户设立的。

  众人又讨论了大半个时辰,差不多已经有了清晰的框架。

  接下来就无需他们自己操心了,自有下面的人去完善。

  期间还有一件事情,让陈景恪很是意外。

  当然,也可以说又在意料之中。

  那就是福清公主竟然也参与了讨论,还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朱元璋也习以为常,并没有反对。

  显然她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倒也符合传闻。

  眼见聊的差不多,陈景恪就趁机请假,说想回家看一看。

  朱元璋自然很爽快的就给他放了假,没有期限,忙完了自己回来上班就可以。

  陈景恪谢恩之后正准备离开,又被老朱给喊住:

  “先别急着走吗,这是咱的八闺女福清公主,你也认识吧?”

  陈景恪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谨慎的道:

  “八公主才名远播,臣确有耳闻。”

  朱元璋心道,小子想跑,晚了。

  “她很少离宫,更是从未出过应天城,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你刚从外面回来,就给她讲一讲外面的趣事吧。”

  陈景恪大惊,道:“啊这……不合适吧。”

  朱元璋脸一拉,说道:“有什么不合适的,你不会是想拒绝咱吧?”

  陈景恪看了看紧张的福清公主,心下叹了口气,看来这一关是躲不过去。

  “怎么会,能为公主讲述外面的世界,是我的荣幸……就是怕哪里做得不对,冲撞了公主。”

  朱元璋变脸一般,大笑道:“哈哈……你和咱说话都没怕过冲撞,现在到矫情起来了。”

  “咱闺女也不是小性子的人,你们肯定有话说,去吧。”

  陈景恪拱手道:“臣告退。”

  又对福清公主说道:“公主,请。”

  福清公主俏脸通红,朝朱元璋和朱标行了礼,逃也似的离开了。

  “噗……”朱雄英没忍住,发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声。

  陈景恪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也转身追了上去。

第146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

  来到殿外,就见到福清公主正在等着他。

  陈景恪就主动发出了邀请:“公主,咱们去偏殿如何?”

  福清目光躲闪:“嗯。”

  “请。”

  陈景恪确实不是矫情的人,心态调整的也很快,既然躲不了那就聊聊呗。

  能处的来正好,处不来就找马皇后婉拒。

  而且他也打定主意,坚决不住公主府。

  自己是娶媳妇,不是找罪受。

  要是朱元璋不同意,也同样拉倒。

  当然,他愿意和福清公主相处看看,还有一个原因。

  他在前世就听说过这个公主。

  说起来还要感谢某无良营销号。

  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标题:

  中国唯一有守墓人的公主墓。

  这个标题成功吸引到了他的注意力。

  连皇陵都没有啥守墓人了,一个公主何德何能,竟然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守墓人。

  就点进去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前半篇全是讲什么是守墓人的,后半段才开始介绍了这座墓的主人。

  正是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

  文章最后才提了一句,原来住在公主墓地的不是守墓人,是附近的农民工,为了省房租才住在这的。

  虽然无良公众号很讨厌,但确实让他对这个公主产生了一些兴趣。

  就在网上搜了一下。

  别说,确实很独特。

  一改他对明朝公主的刻板印象。

  提起明朝公主,大家的印象是啥?

  受朱元璋的影响,严禁公主干政。

  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只传授一些女红女德之类的东西。

  终生被困在公主府,还要被公主府令给欺负。

  想见自己的丈夫,都要贿赂公主府令。

  总之就是一个字,惨。

  而这位福清公主,史书对她的描写很是与众不同。

  相貌秀丽,精灵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这些都不是重点,真正不一样的地方是:

  有治国之才,往来皆权贵之女,屡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别说是朱元璋的女儿,整个大明朝的公主全算上,这也是独一份。

  所以陈景恪对她的印象还挺深。

  穿越后成为太孙伴读,生活在皇宫里,自然要了解朱元璋的妃嫔和子女。

  这时关于福清公主的记忆,就浮现出来。

  出于好奇心悄悄观察过,确实生的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