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20章

作者:见月明

  朱元璋深以为然:“若论经济,自是洛阳最强,长安其次,北平最次。”

  “这也是咱不想将都城放在北平的原因。”

  “虽然元朝将大都放在此地,然元人不善经营城池,此地并未发展起来。”

  “仅有的宫殿,也毁于战火。”

  “若将京畿放在此地,相当于重头兴建一座都城,代价太大了。”

  陈景恪内心也很认同朱元璋的看法。

  北平在地势上确实可以当京畿。

  但现在是洪武十六年,不是三百年后,更不是六百年后。

  未经明清两朝经营,此时这里还是半蛮荒之地。

  将都城放在这里,前期投入实在太大了。

  朱棣将京畿放在这里,一来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巢,二来也没别的选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地图就知道了。

  长安是秦王朱樉的地盘,山东有齐王朱榑,河南有周王朱橚,太原有晋王朱棡。

  虽然当时朱棡和朱樉都已经死了,可作为塞王他们的实力还在。

  朱棣敢将首都放在别人家里?

  那不是找刺激吗?

  北平就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

  那里是他的老巢,既可以达成政治中心北移的目的。

  又可以彻底摆脱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阴影。

  还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但朱元璋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他想将首都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

  哪个儿子敢反对试试?

  他只需要综合考量,哪个地方更合适。

  而眼下的北平,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他本来就有这方面的顾虑,现在又听到陈景恪的分析,就彻底放弃了北平。

  现在就剩长安和洛阳。

  陈景恪说了三个要素,经济、交通、防守。

  洛阳在经济和交通上占据绝对优势,但长安在安全上占据绝对优势。

  再加上朱元璋先入为主的想法,还是比较认同长安的。

  不过他依然没有就此做出决定,一切等朱标实地考察归来再说。

  就在他准备结束话题的时候,陈景恪再次开口:

  “还有第四个因素,发展潜力。”

  朱元璋顿了一下,说道:“发展潜力?”

  陈景恪点头道:“对,政治中心发展迅速,很快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大重镇。”

  “如果发展潜力不足,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就会制约京畿的发展。”

  朱元璋苦思片刻依然不得要领,就说道:

  “你给咱具体讲讲,这发展潜力都指的哪些方面?”

  陈景恪想了一下,说道:“简单来说,土地承载能力就是其中一项。”

  “京畿所在地,能承载多少人口。”

  “就以唐朝长安城为例,人口最高时超过百万。”

  “唐朝人口巅峰约为六千余万,大明立国就有六千万人,百年后人口将破亿。”

  “可以预见的是,大明的京城人口也将是以百万计的。”

  “所以陛下就要考虑,新的都城能不能承载百年后的百万人口。”

  “如果不能,就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大大的难题。”

  朱元璋恍然大悟,忍不住说道:“长安在唐朝时期就曾容纳百万人口,现在定然也没问题的。”

  陈景恪却暗自摇头。

  还没等他开口,马皇后却先说道:“恐怕不行。”

  朱元璋愣了一下,不解的道:“为何?”

  马皇后说道:“你数一下,唐朝皇帝带领群臣外出就食之事,发生过多少次。”

  就食说白了就是出去讨饭。

  每次遇到灾年,皇帝都会带领文武百官出关中,去外地要饭。

  八百里关中平原,已经养不活那么多人了。

  每年从天下各地,往长安输送数百万石粮草,才勉强够养活那么多人。

  关键是关中交通不便,所有的漕运压力,几乎都压在了广通渠上。

  敌人要是能打到潼关,只要封住出关的口子,不让一粒粮食流入关中。

  用不了多久,关中就要人吃人了。

  朱元璋默然不语。

  他是读过史书的,尤其是认识陈景恪之后,更是酷爱读史书。

  自然也知道唐朝面临的尴尬局面。

  可这是十三朝古都,孕育了秦汉隋唐辉煌帝国的气运之地。

  他实在不愿意放弃。

  马皇后继续说道:“汉唐时期,陕北还有大片的森林草原,适宜居住。”

  “唐朝时期虽然陕北开始荒漠化,但当时气候温暖降雨充足,尚能生活。”

  “现在陕北和河套已经严重荒漠化……”

  “如果温寒变是真的,未来气候变冷降雨减少,陕北将更加不适宜居住。”

  “少了陕北的长安,承载能力比唐朝时期更加脆弱。”

  “还要考虑人口增多之后,对当地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所以,我以为长安不再适宜做大明的京畿。”

  马皇后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第139章 被吓出病的李文忠

  马皇后的这一番分析,让陈景恪叹为观止。

  可以说直指问题核心。

  关键是她的依据,很多都是之前自己说过的,堪称活学活用的典范了。

  果然不愧是朱元璋创业最重要的两大谋士之一。

  很多人或许会奇怪,朱元璋建立大明最重要的谋士,不应该是刘伯温吗。

  正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然而这只是戏说罢了。

  刘伯温是至正二十年才加入朱元璋集团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立足。

  他的到来更多是锦上添花。

  所以大明建立之后,论功行赏他连个侯爵都没评上,只得了个诚意伯。

  这里并不是说他不重要,能以文官被评上伯爵,足以说明他是立下了很大功劳的。

  但远没有戏说里那么大罢了。

  朱元璋最重要的两大谋士,一个是李善长,一个就是马皇后。

  两人都是在他创业之初就加入,一内一外悉心辅佐。

  帮朱元璋出谋划策、笼络将士、制定规章制度等等。

  且马皇后不争不抢不揽功,将功劳都归于朱元璋,帮助他树立威信。

  大明建立后又退居幕后,帮助老朱查漏补缺。

  也正是这样的贤内助,才让老朱发自内心的尊敬。

  也正因此,她能坐龙椅喊朱重八,朱元璋不觉得僭越还很高兴。

  接触的越久,陈景恪对她就越是尊敬。

  评千古一后或许会有争议,但前三名必有她的身影,想必没有人会不认同。

  朱元璋也被她的一席话,给说的哑口无言。

  其实道理他都懂,只是先入为主的影响实在太大。

  十三朝古都,孕育了秦汉隋唐四大帝国,又有潼关天险。

  他实在太想将国都放在这里了,以至于下意识的忽略了很多缺点。

  现在,马皇后一席话彻底让他清醒过来。

  长安已经不再是千年前的长安了,将国都放在这里,就是在压榨它最后一点潜力。

  长安潜力不足,北平经济条件太差,只有洛阳最为合适了。

  但他依然没有轻易做出决定,迁都是一件大事,必须要综合考虑才行。

  他需要更多更详细的数据。

  如果可以,他甚至想亲自跑一趟。

  但作为皇帝他是不能轻易离开京师的,所以只能让朱标帮他去看看了。

  想到这里,他就对陈景恪说道:

  “你没有让咱失望,想法果然和别人不一样,还更加全面。”

  “不过迁都事关重大,咱还需要仔细考虑才行。”

  “若你还有别的发现,可以一并告诉我。”

  陈景恪心中已经猜到他会选哪里了,不过并未多说,而是道:

  “是,若再有新的想法,一定告诉陛下。”

  又聊了一会儿,陈景恪和朱雄英就一起离开了。

  回到自己的房间,陈景恪就开始收拾行李。

  朱雄英在一旁不舍的道:“哎,你走了我可怎么办,一个人太无聊了。”

  陈景恪笑道:“不是还有蜀王、湘王、晋王世子、燕王世子他们吗,实在不行出宫还有徐老大呢。”

  朱雄英唉声叹气道:“不一样,不一样啊。跟着你……嗯,才能学到东西。”

  陈景恪心中很是开心,这一年多的心学没白费啊。

  于是开玩笑道:“那要不我不去了?”

  朱雄英马上又摇头道:“不行不行,爹的身体更重要。”

  “哎,要是我能和你一起去就好了。”

  得,陈景恪终于知道这小子在想什么了,干脆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