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02章

作者:见月明

  此事很快就传到了百官耳朵里。

  一开始他们也觉得很荒谬,让黄河回归故道?

  你们以为黄河是听话的狗,让往哪走,就往哪走啊?

  知不知道让它改一次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摆在眼前,他们也变得迟疑起来。

  如果真的能让黄河回去,还真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可……他们无不摇头叹息。

  还是那句话,黄河岂会听话的回去?

  风险太大了,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后果。

  陈景恪也一直在关注朱元璋的动作。

  老朱先是命翰林院的人,去查关于先秦的记载。

  史书、诗词歌赋、随笔、地方志、族谱……

  只要和先秦有关的,都要查。

  主要查的是关于大象和犀牛的踪迹,以及气候变化情况。

  很显然,这是为了搜集更多,关于温寒变的信息。

  关于黄河的事情,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疑惑,老朱为何将此事拿到朝堂上来说。

  难道他已经决定,要让黄河改道了?

  这才两天时间啊。

  还是说,他是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陈景恪比较倾向于后者。

  但随着外界舆论的变化,他又疑惑了。

  这舆论肯定是有人在引导,能在应天府做这事儿的,就只有老朱一个人。

  可老朱这么做是为什么?

  莫不是想为黄河改道造势?

  他有些不敢相信,恰好朱雄英也来问他:

  “皇爷爷这是想做什么?”

  陈景恪马上就有了主意:

  “我也疑惑,你可以直接去问陛下,他肯定不会瞒你的。”

  朱雄英立即去见了老朱,没多久就一脸兴奋的回来了。

  并带回一个消息,改道。

  陈景恪震惊了。

  老朱这也太果决了吧,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竟然说干就干?

  然后就是深深的佩服,这才是老朱啊。

  接下来他也开始想办法,为治黄做一份贡献。

  让黄河改道,他也无能为力。

  这事儿必须要经过,专业人才实地考察,然后规划出路线才行。

  穿越者的见识和经验,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瞎出主意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他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黄土高原、河套平原上种草种树。

  前世我国专门组建了多个部门,有的顶着风沙植树造林。

  有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用飞机撒播草种。

  还有很多公益组织,商业机构,慈善个体等群体的加入。

  等经济好转,就开始封山育林。

  再加上小冰河期过去,气候转暖降雨增多……

  综合作用下,黄土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其他地方的荒漠,纷纷被攻克。

  从卫星遥感地图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一步步变绿了。

  这是中国人对环境做出的巨大贡献,惠及全世界。

  有那么一小撮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非要唱反调。

  什么全是气候原因,和人的关系不大。

  就笑嘻了,和人关系不大,为什么不见别的国家变绿啊?

  中国人拥有丰富的植树造林的经验,陈景恪也参与过几次植树造林活动。

  还在某宝上种了几十颗梭梭树。

  所以他对这事儿还是有一丢丢经验的。

  先是将前世常用的植物写下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将不适合当前的剔除。

  然后就是封山育林,在这个年代其实也很好搞。

  大明满打满算才六千多万人,大多都生活在中原地区和南方。

  黄土高原和河套地区,可谓是人烟稀少。

  大明有的是土地安置这些人。

  将这些人迁出,安置在肥沃地区,还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河套地区是边塞要地,也不能全迁。

  可以选出一部分地区作为聚居区,既能为边军提供资源,又便于朝廷管理。

  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许多不错的主意。

  比如当地的军户,闲着没事儿可以去种种树吗。

  还有些主意则被他否了,实在是时代受限,没办法。

  正在湖广巡查的朱标,得知应天府发生的事情,很是惊讶。

  连忙写信给老朱,您老人家这是想干啥啊?

  莫不是我不在家,您精力不济管不过来了?

  要不我回去?

  朱元璋接到信气的吹胡子瞪眼,你小子学会说风凉话了是吧?

  更可气的是,你小子光动嘴,不动手啊。

  然后就写了一封信,将朱标痛骂了一顿。

  不过也将温寒变、黄河改道的前因后果,详细的讲了一遍。

  这封信足足有三四万字。

  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朱标的手上。

  朱标看完信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就做出一个决定,去河南。

  本来按照计划,下一步他应该去陕西,然后去山西太原见一见自己的三弟。

  最后再去河南山东。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能再按照原定路线了。

  直接去河南和山东,实地考察黄河改道的可行性。

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

  皇太子到来,山东官员自然不敢怠慢,就要启程前去见驾。

  朱标早就料到这一点,提前一步知会各地方衙门。

  没有召见就不要来了,管好地方,配合金钞局工作就好。

  即便如此,他刚到的时候,山东布政使也带领上百位官吏、士绅前来参拜。

  朱标看着这位布政使,心里暗叹不已。

  倒不是针对这位布政使,而是因为别的事情。

  按照规定,布政司的最高领导应该有三个。

  分别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

  但因为胡惟庸案和赵瑁案,职务出现大量空缺,导致山东布政司就只剩下一个布政使。

  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权力过大,不利于政局稳定。

  可这种重要位置,一时间还真不好填补。

  低级官吏可以通过选拔民间人才来担任,高级官吏必须要经过系统培养才行。

  主要是缺口实在太大,人不够用了。

  这也是他不愿意大开杀戒的原因。

  但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能加强监管,尽快将空缺补上。

  很快朱标就安顿好,开始了工作。

  他当然不会说自己的真正目的,表面上就是来推行宝钞新政的。

  根本就没有人会怀疑。

  暗地里则派人去打探,民间关于黄河的舆论。

  百姓的反应嘛,其实没多大反应。

  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二百二十余年,期间连年战乱,百姓流动也很大。

  到了当前,百姓关于黄河的印象,就只有那一条故道了。

  也就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人,还在流传一些不知道真假的传说。

  有黄河会如何,他们不知道。

  可能会好一点吧,但谁知道呢。

  再说了,这么大的事情哪轮得到小民百姓操心。

  上面的人说要改道,难道我们还能反对不成?

  与其关心这个,还不如关心一下一顿吃什么。

  看到这些,朱标却松了口气。

  他深知,在没有见到确切好处之前,想让百姓同意很难。

  只要他们不反对,事情就已经成了九成。

  现在就看士绅阶层的反应了,他们才是关键点。

  他们读过书,有一定的见识。

  关键是,下能裹挟百姓,上能勾连百官。

  不把他们摆平,什么事儿都不好办。

  士绅的反应就两极分化了,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坚决反对。

  因为他们家的地就在这里,黄河回归故道要冲毁他们家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