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你吃大面
恨不得自己的学生弟子,也能有一枚。
这样说出去,脸上都有光。
太子认证,比得过千言万语。
你家弟子有没有?
没有啊。
我家弟子有。
高下立判,都不稀得多跟你说几句。
……
“陛下,最近长安城很是热闹啊。”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三人,在跟李二闲聊。
他们有事没事就在一起谈话,或是国家大事,民生大计,又或者是民间趣事逸闻。
君臣相处很是融洽。
“怎么个热闹法?”
李二不由好奇的问道:“长安热闹,说明天下承平,治理的好啊。”
“是那二十名新军士子。”房玄龄笑道。
“他们?有闹出什么动静来了?”
“前些日子他们拜见太子,太子赐了他们一人一枚士子徽章。”
房玄龄道:“徽章佩戴在胸前,在士子学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人人都想要士子徽章,以士子徽章为荣耀。”
长孙无忌接话,道:“士子有所求的好的。”
“我听说,得到这枚士子徽章,不是杰出优秀那么简单,还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
“太子是在激励裴行俭等人,也是在激励天下士子,为国效力啊。”
闻言,李二不由感叹,道:“士子啊,他们可都是未来的栋梁之材,指不定谁就能出将入相,成为朝中柱石。”
“只不过,他们平时太不安分,总会闹事。”
“说起来就想到卢国公他们,被一群士子逼得那么惨。”
“哈哈!”
几人相视而笑,都觉得有趣无比。
士子,是他们又喜又忧的群体。
“陛下!”
就在这时,黄门侍郎刘洎走了进来,道:“东宫呈奏。”
“东宫?”
大家的笑声一停,李二招手,内侍将奏本拿来。
出乎李二意料,奏本有点厚。
他展开一看,眉头不由一皱,随后渐渐舒缓开来。
长孙无忌三人没有说话,就等着陛下看完。
许久后,李二才道:“太子奏请东宫开设济世馆,以孙思邈为大学士,其他杏林医者为学士。”
“编书育才,精研病症医治之法……。”
“你们觉得如何?”
房玄龄微微思索,道:“陛下,臣才展开培育天子门生事宜,朝廷多出一笔不小的支出。”
“若要支撑这济世馆,怕是力有不逮啊。”
“钱的问题,你不用考虑,东宫一力承担了。”李二摆手道。
“东宫承担?东宫很有钱吗?”
房玄龄下意识的问道,旋即才看到长孙无忌跟魏征大有深意的眼神。
东宫没钱。
但太极宫有钱啊。
支出用度不限的诏令,还没废除的呢。
额……。
房玄龄当即反应过来,“臣多嘴了,既然如此,自无不可。”
“以孙先生的医术,若是能传承下去,造福万民啊。”魏征道:“臣也觉得可以。”
谁不生病?谁不要医者的?
不支持也得支持。
反正钱不是朝廷出。
李二又气又笑,钱是他来出的,人还在东宫。
他也没有理由拒绝。
“你们说,孙先生为何不同意在朝为官,却要在东宫当个济世馆大学士呢?”
“东宫的官,也是朝廷的官。”魏征冷不丁的回道。
这么说,李二也不纠结这个问题。
太子把孙思邈留下,等同与他把人留下。
这么一位神医在长安,他也高兴。
第95章 大唐皇帝诏令,大唐皇太子教令!
太极宫的动作很快。
不单回复东宫的奏请,还一并把孙思邈等官员任命的诏书,传达过来。
济世馆。
设大学士一名,总领济世馆一切事务,正七品官位。
直学士若干,协理大学士,副手职位,从七品官位。
其他学士若干,官位基本上在九品。
从任命诏书下达,孙思邈接诏,他算是正式出仕,入朝为官了。
“臣拜谢殿下恩典。”
孙思邈也从自称草民,过渡为臣了。
李承乾不置可否,他道:
“太医署有成熟的医疗培养教育体系,并有不少的医者学员……。”
在隋唐时期,太医署制度是荣臻完善,集医、药与一体的医药机构。
济世馆开设的初衷,并不与太医署冲突。
两者的目标不同,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
李承乾要的就是两个机构,相辅相成,互相合作。
并且他给李二的奏请中,特意提出将太医署从太常寺划拨独立出来,提半级,成为与济世馆同级机构。
李二也在回复中同意,给太医署也下达旨意。
如今的太医署,也算是水涨船高,成为正七品官署。
既要人家太医署办事,跟济世馆配合,自然是要给个甜头。
你连级别都不给人家提,还指望人家会怎么配合?
他固然以太子的身份压太医署,不敢不听,但办事的是人,人要是心头不满,乃至于怨念,事倍会功半的。
杀人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失人才,既有办法能够妥善解决的,没必要弄得复杂,出现流血事件。
当然,要是太医署的官员不识好歹,阳奉阴违,他不介意让李二换一批。
“如何处理跟太医署的关系,你心里要有章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一条宽阔的道路。”
李承乾说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心齐力,团结大家才能办成大事。”
这点道理,他不用说,孙思邈也是知道的。
但官场上有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同行之间的高低,也不是那么好相与的。
孙思邈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上,都是有名望,医术得到高度认可的。
所以,李承乾也怕孙思邈出现自视甚高,看不起太医署的医官,遇到点事就不屑与之为伍。
这是善意的提醒,也有小小敲打之意。
“臣明白。”
“为了天下大事,造福万千百姓,臣会恪守本心,以大事为要。”
孙思邈点头道。
“你也不用那么担心,只要是对的,在孤这里,自然会有说法。”
“孤会站在你这边。”
李承乾轻笑道:“济世馆开设,孤叮嘱你的几件事,你要尽快找到方向。”
“有许多病症经验摆在眼前,你们从其中细查,结合你们所知所学,应该不会太难吧。”
一个是早夭。
一个是产妇。
一个是伤口化脓。
一个是风寒。
其实李承乾是知道这些的应对方法。
但他这么提出来,孙思邈他们还如何从摸索之中,建立一套基础理论体系?
一套医学体系,连基础理论都没有,如何有未来?
李承乾把饭喂到他们口中,以后又该怎么办?
全靠他来喂饭,那李承乾都不用干其他事了。
要他们还有什么用?
是个人都能听懂人话的,谁都可以干。
李承乾只需要在他们遇到关键瓶颈,说一句话,点拨他们一下,打开思路,比直接喂饭要有作用得多。
他要的是种地做饭的人,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提线木偶。
孙思邈陪同李承乾坐在院子里,沐浴着阳光,他很是认真的倾听太子的交代。
“孙学士,你觉得男人会照顾人点,还是女人会照顾人?”
李承乾一句话让孙思邈有点懵。
“殿下,自是女人会照顾人。”
“你可以选一两个女子,教授她们一些学识,用于照顾伤员病人。”
李承乾感慨的说道:“男人粗手大脚的,还是女人心细,照料伤员病人最是适合。”
大家都知道女子会照顾人,也有心去培养。
上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