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256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狄仁杰站在一群孩子中,特别显眼。

  十几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外加一个少年狄仁杰,与三个少年在对峙。

  其中一个少年很是健壮。

  李厥双手叉腰,气呼呼的骂道:“王孝杰,入你娘的。”

  “你当我们小,就好欺负是不是?”

  啊?

  李治,长孙冲当即石化。

  李承乾脸上都挂不住,他狠狠的瞪了韩瑗一眼。

  你怎么没说二郎骂人?

  韩瑗也很抓狂。

  小殿下也不知道怎么学的,有些时候粗鄙之语频频冒出。

  就在他们傻眼的时候,一群孩子在李厥的高呼下,就扑了上去。

  李厥第一个对上王孝杰,马上一个狗扑倒地,很是狼狈。

  但他也顾不上疼,站起来又上。

  好在这时,狄仁杰出手,跟王孝杰打了起来。

  李厥这小子人两根手指头一并,捅了王孝杰的屁股去。

  “哦……!”

  王孝杰顿时倒地,李厥得势不饶人,骑上去小拳头就砸下。

  李承乾看到这一幕,想也不想的走了。

  他再看,害怕自己忍不住上去动手胖揍李厥。

  这个混账玩意儿。

  人小鬼大,学会人前人后一套了。

  他一边走,一边嘴角上翘。

  “王孝杰竟然打不过狄仁杰。”

  “可太有意思了。”

第208章 孤很不高兴

  李承乾回到长安后,继续外出。

  不过,这次他叫上魏征与于志宁后,继续外出微服访查。

  “殿下。”

  “长安有点过于热闹了。”

  半路上,于志宁主动挑起这个话题。

  魏征冷哼道:“是有点热闹了,热闹的不太像话。”

  李承乾微微一笑,道:“热闹点不好吗?”

  于志宁还没开口,魏征当即反驳道:“殿下以为这是好事?”

  “公然骂战,操纵舆论,愚弄百姓。”

  “要再不管的话,怕是要演变为拳脚行。”

  于志宁这时才接话,道:“每日报纸数十种,几十万份发行。”

  “不说其内容多少双方的骂战,就是此举也太过劳民伤财,损耗民心了。”

  “百姓都不知道该信谁的。”

  “这边说他有理,百姓就信,那边说他才是对的,百姓也相信。”

  他双手一摊,叹道:“这把百姓都分成两个阵营了。”

  “长此以往下去,就不会是热闹,会分散民心的。”

  江南系与山东系,双方的斗争已经不是火药味,是早就点燃了。

  双方舆论骂战,打得不可开交。

  长安的舆论,几乎是被他们搅合的一塌糊涂,思想混乱,百姓文人也是各执一词,相互攻讦。

  别说百姓,学子文人信什么。

  就连官员们,看到双方的报纸内容,也不知道真假。

  而且报纸内容也越发变味了。

  原来有的经典注释什么,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些世家士族,塞了私货的文章。

  早就没最开始,双方能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来了。

  李承乾倒是很放松。

  他看着外面的田野,很是满意。

  长安到底是京师啊。

  在农业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他看到不少百姓,在开垦荒地,铲除荒草,翻开土地,等着太阳炙热干了之后,放火一把绝根不说,还能给新地施肥。

  “不要危言耸听,也不要过于紧张。”

  “朝中本来就提倡言论自由,就连陛下也多次表示,凡是他有不对的地方,尽管直说,无须顾忌,不会因言获罪。”

  “陛下心胸博广,都能接受犯颜直谏。”

  “民间报纸又没有对朝局大事乱点评说话,如何能对他们插手干预他们呢?”

  李承乾也不看他们,淡淡的说道:“说什么劳民伤财,损耗民心。”

  “劳民伤财谁了?”

  “那些报纸一文钱一份,成本都是他们扛下来的。”

  “伤的也是他们自己。”

  “一文钱百姓花不起,但也有识字读书的人宣读,让他们见识开阔。”

  “启发明智,学到道理,怎么能说损耗民心呢?”

  这个道理,其实都懂。

  但到底是让人不舒服。

  于志宁道:“殿下,话虽如此,但长安是京畿重地,天下中心。”

  “这些报纸传到天下各地,进一步引起骂战,若是导致南北割裂,就怕悔之晚矣啊。”

  魏征也有些忧心忡忡。

  他知道于志宁说的不是假话。

  “殿下不得不慎重,思想本就复杂,引起南北文人士子对立,从而出现割裂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李承乾不置可否。

  事情并没有到那等地步。

  如果说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的话,他还担心。

  就现在全靠吼,识字率低的情况,短短时间内就造成这等局面。

  那才有鬼了。

  李承乾一行来到一处京畿县。

  先去了一处村庄,找到老农借个歇脚地,顺带着喝点水,再询问购买贞观犁,耕牛的事情。

  “不瞒贵人,贞观犁以旧换新,再多补点钱,小老儿也认了,谁让贞观犁其实好用呢。”

  老农坐在一边,说道:“只不过,这耕牛,我家是有的,一头就够了。”

  “但里正就是要我多买一头。”

  “多一头不说,还有多一个贞观犁。”

  “补的贞观犁,家里就掏了一半多的积蓄,哪里还有钱再买一头耕牛加贞观犁啊。”

  “哎……。”

  “这是要把人往死路上逼,也不知道圣天子是怎么想的。”

  这话说的。

  魏征与于志宁脸色很不自然。

  李治与李恪也不由低头。

  李承乾问道:“以旧换新,朝廷有补贴,贞观犁补的价格,应该不高吧?”

  “我在其他地方听人说,最多补一百。”

  老农激动的说道:“那是别的地方,我们这里是两百,有的还要高。”

  “两百?”

  魏征惊声,道:“朝廷明文下发,朝廷补贴大头,百姓最多拿出一百而已,怎么会两百?”

  “不可能,官府说的朝廷规定的,不同地方补钱就不一样。”

  老农摇头,道:“我们这个县,补的都是两百。”

  “虫豸!”

  魏征骂道。

  还需要多言?

  这肯定是有人欺上瞒下,上下其手的收刮钱财。

  李承乾看向牛棚,道:“老丈,那你怎么还有两头牛啊?”

  “犁也有两套?”

  老农神色一阵潮红,道:“贵人,你以为我是在骗你不成?”

  李治道:“那这牛你是怎么来的?”

  “这事说来话长。”

  老农愁眉苦脸的说道:“我家本来就无钱了,但县里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必须要购买第二头牛。”

  “不买不行?”李恪问道。

  “不买不给下地啊。”

  老农道:“我说没钱,也不行,然后就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可借子钱……。”

  “我实在没有办法,不借的话,根本无法种地,最后只好以地做抵押,借了子钱,买了耕牛。”

  “二十五贯钱啊。”

  “我这一家子……。”

  说到这里,老农垂泪,苍老的脸庞满是悲戚。

  二十五贯子钱。

  利息加上,日复一日的。

  一辈子他们基本上就被套上了。

  魏征他们能感受到,太子平静的表情下,掩藏着滔天的怒火。

  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国策,却被一群蛀虫用来如此肆意欺压百姓。

  二十五贯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