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221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李恪神色一变,李愔也露出惊慌之色。

  李治与长孙冲也是露出震惊的表情来。

  至于李佑。

  “哥哥,这不好吧,我还是想去封地。”

  李承乾骂道:“你还想去封地胡作非为是不是?”

  “你脱离视线,就变得无所顾忌。”

  “我跟你说了,从军。”

  “别想着要跑。”

  “今天带你来这里,就是要你在太子卫队好好的磨炼磨炼,熬熬你的性子。”

  李佑喊道:“不要啊太子哥哥,我怎么能从军啊。”

  “父皇那里说不过去的,就是朝臣也会反对。”

  他声音低了下来,低眉瞅着李承乾,“也没听说敢放心亲王从军的。”

  “没听说过?”

  李承乾淡淡的说道:“现在有了。”

  “冲弟。”

  “臣在。”

  “把他给我带到李绩那里,今天他就别走了,往后这里就是他的家。”

  “啊?”李佑差点没跳脚,“太子哥哥你来真的啊。”

  “放开我长孙冲。”

  “你个混蛋,你想吃拳头是不是。”

  李佑挣扎的渐行渐远,最终看不到了。

  李恪等人还是难以消化。

  他们是皇子,不去封地,这事可大发了。

第184章 什么叫皇室宗亲的力量

  皇子成年必须去封地。

  除去稳固地方的统治之外,还有远离朝廷中枢,避免滋生出野心,危及皇太子的地位,从而被有心人利用,导致政治纷争的出现。

  之前的魏王李泰,就是如此,差一点就闹出严重的政治事件来。

  好在李承乾及时将其扼杀在苗头中,没有进一步的闹大。

  唐初贞观年,这个时间节点,也是最为微妙的时期。

  因为隋朝灭亡并不久远,朝中朝外,都还充斥着大量的隋朝臣子。

  同时还有李建成余党等存在。

  各方势力充斥在朝堂之上,看似全部被李世民给压住了,但局势之复杂难明,谁也不知道各自有着什么心思。

  但凡有个不小心,就会发生惊天的祸事来。

  李恪这个人的身份,其实是比李胖胖还要敏感,其背景之复杂。

  他生母是隋炀帝之女,隋炀帝是他外祖父。

  隋炀帝生母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独孤伽罗是李恪的曾祖母。

  李渊生母独孤氏与独孤伽罗又是亲姐妹。

  隋炀帝之女杨氏,乃是萧皇后所出,萧皇后是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宋国公萧瑀是萧皇后弟弟,是杨氏的舅舅,李恪的舅公。

  李恪又是李世民的儿子。

  他身上的血脉算起来,独孤氏,萧氏,杨氏,李氏。

  三大皇室血统,四大豪门血脉。

  放眼当下,也就他弟弟李愔的血脉与之等同。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长幼之分而已。

  这样一个有着前朝皇室血统,又有着本朝皇室血统,多重豪门姓氏血脉背景的李恪。

  他本人能力又不差。

  西梁才过去不到一百年,隋朝灭亡也不过是二十多年。

  多少前朝的遗老遗少,依旧活跃在贞观朝。

  李恪要是不在封地,在长安中枢这个地方,别说朝臣不放心,寝食难安,怕是李世民估计都有点睡不着觉。

  毕竟这个背景的加成,在唐朝实在太恐怖夸张了。

  也就是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还好说。

  毕竟贞观功臣们,都还健在,那些遗老遗少翻不起风浪来。

  历史上,李世民噶了之后,李治上位,不到四年,李恪就牵连进谋逆案死了。

  虽说是长孙无忌陷害的。

  但李治就没有除掉李恪的心思?

  李世民曾说过李恪类他,欲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后来长孙无忌阻止了,立的是李治。

  可这是一根刺啊。

  李治难道不怕?

  就李恪这血统背景,只要他还在一天,李治就能随时感受到莫大的威胁,害怕镇不住的那么一天。

  早点噶了,他也心安。

  否则,就长孙无忌的诬陷谋反,李治看不出来?

  锅是长孙无忌的,李恪,李愔两兄弟,一死一废。

  从政治角度来看,李治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说白了,还是李世民这个老色批,管不住裤裆里的玩意儿。

  弄出这么一个BUG般的存在来。

  谁不忌惮,谁不害怕啊。

  李承乾也不得不感叹,要不是自己占据嫡长身份,跟李恪比较的话,论血统真的有所欠缺。

  也不怪有人说李恪有明君的潜质。

  有人这么吹捧,是有道理的。

  但这些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李恪出身是高贵,但注定与皇位无缘,朝中大臣几乎都是他外祖父杨广的反臣。

  他上位好为母族清算是吧?

  群臣显然不会答应的。

  只不过会有遗老遗少,不甘寂寞,借他的身份来搞风搞雨罢了。

  ……

  李承乾找了个地方坐下,看到李恪神色不太好,就知道他心中的想法。

  李恪觉得留在长安,实则是在害他。

  就他在长安待久了,势必会引起剧烈的政治纷争。

  李世民的老臣,李承乾的支持者,都不愿意看到,李恪这个有着前隋皇室血脉的皇子,待在长安。

  可李承乾偏不,就要留。

  “坐吧。”

  “今日艳阳高照,天气适宜,正好咱们几兄弟谈谈心。”

  李承乾说道。

  “是!”

  几兄弟围着李承乾坐下。

  “让你们留在长安,是我作为兄长的想法。”

  李承乾说道:“你们是我的亲手足,血脉相连,我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不好的看法的。”

  “作为兄长,关心爱护弟弟,是作为一个兄长该有的责任与胸怀。”

  “大唐天下,不单单是要我承担起来。”

  “你们要也帮助我这个当兄长的。”

  “我说过,缔造前所未有的盛世,匹夫有责。”

  “身为皇室血脉,你们更加该肩负责任。”

  他也没看众人的反应,“哥哥有需要弟弟们帮忙的地方。”

  “你们应该全力的帮助我。”

  “不要在意他人猜忌什么的,那是庸人自扰之。”

  “你们心中怎么想的,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告诉你们,留你们在长安,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免去往后的封地,你们只有一个亲王的爵位头衔。”

  “往后,你们允文允武,不管是从政,还是从军。”

  “都是可以的。”

  他含笑道:“比如我李家的大圣人,青雀就一心的扑在文学上,为我大唐编写一部旷古烁今的《贞观大典》。”

  “有人说可以称之为《唐典》。”

  “但我觉得,不管是《唐典》还是《贞观大典》。”

  “都是由青雀一手编写的。”

  “是为陛下的文治武功添彩,为天下创造前所未有的盛世,做出的一份功绩。”

  李恪看得出,李泰编写《贞观大典》的用意。

  其实是对李泰的约束,无心他顾。

  一场夺嫡风波,就这样被太子兄长用这样的方式给化解了。

  往后不可能再次出现,魏王有染指夺嫡的心思。

  他不知道,太子这话,是不是也是在提醒他们。

  让他们也学李泰一样,找事情做,表明自己的心迹。

  “稚奴已经跟在我身边许久了。”

  “回去后,三郎也跟在我身边做事吧。”

  “五郎从军,熬炼捶打去了。”

  “六郎,你在外面做的事情,我是听说一些的。”

  李承乾笑吟吟的问道:“你选一条路。”

  “是从军,还是从政,或者是去搞文学。”

  “又或者是去经商。”

  李恪忍不住道:“兄长,亲王经商,有损皇室声誉……。”

  李愔怕怕的,他不知道太子从哪里知道,自己做的不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