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47章

作者:顾止

  【“该司之下,应设多少个研究小组以及研究小队,同样许子过后自行而决。”】

  【“对于该司的研究小组以及研究小队的研究要求,也与上述各司相同。”乞】

  【“农部下设第六司,曰百草司,取神农尝百草之意。”】

  【“该司主要负责研究除了稻、黍、粟、麦、菽这五种主食,以及葵、藿、薤、葱、韭这五种蔬菜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大规模进行推广种植、食用。”】

  【“将来户部的外商司从天南海北各地带回来的各种作物,以及其种子,便是百草司的研究内容之一。”】

  【“该司应当设多少个研究小组以及研究小队,这个也由许子自行决定。”】

  【“对该司研究小组以及研究小队的研究要求,也与以上各司相同。”】

  【“以上,便是孤初步划分的农部六司。”】

  【“有些简陋,也可能有思虑漏失之处,还请许子为之查漏补缺。”】.

第七十四章:秦朝时期的“亩产三石”与明清时期的“亩产一、两石”【求订阅,求全订】

  农耕司、林木司、畜牧司、江河司、纺织司、百草司!

  天时组、肥料组、耕种方式组.......

  历法对照研究小队、新历法推导研究小队、四时节气推导研究小队......

  看着天幕上太子扶苏划分的农部下级部门,武成侯王翦发出了自己不敢置信的疑问:

  “这他阿姆的是种田?”

  他活了大半辈子,虽说没有亲自种过田,但是他也曾看过不少黔首种田。

  然而就没有哪个黔首是这么种田的!

  这在他看来就已经不是种田了,说是行军打仗也不过分!

  不,甚至就连他行军打仗也没有天幕上的那个农部划分的那么精细。

  “还是说那些所谓的农家子弟就是这么种田的?”

  这一刻,武成侯王翦对于尚未入秦的农家门徒,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远在秦国其他郡县乡下,正在主动收拾行李,准备将自己打包送往咸阳的陈相、陈辛等农家子弟连忙摇了摇头表示:

  不信谣!

  不传谣!

  他们农家子弟也不是这么种田的!

  嗯,至少以前和现在不是这么种田的。

  但是等他们入秦面见始皇帝,并且得到始皇帝的重用之后,那就说不定了。

  在看到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对于农部各司各组详细的划分之后,陈相、陈辛等一众农家子弟可谓是双眼放光!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一旦对比,那就是天差地别。

  将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提出的种田方式,再和他们农家子弟以往的种田方式一对比。

  陈相、陈辛等一众农家子弟心中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落后!

  他们过往农家子弟研究种田的方式太落后了!

  297

  同样都是研究如何种田,恐怕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提出的种田研究方式,其一年研究所得,便远胜他们过往农家子弟上百年的研究所得!

  若是让天幕上的一众农家子弟按照太子扶苏提出的种田研究方式,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十年,甚至是持之以恒地研究二十年,天下的粮食亩产量会达到多少?

  是从现在的亩产三石,增加到亩产四石?

  还是还是从亩产四石,更进一步增加到亩产五石?

  甚至于是从亩产五石,暴增到他们所不敢想象的亩产六石?

  一想到这里,陈相、陈辛等一众农家子弟都忍不住呼吸急促、气喘如牛。

  这里额外需要说明的一件事是,虽然各朝各代用以作为计量衡的名字相同,但是在不同时期,它们各自所对应的实际重量大小是不同的。

  比如说,在《淮南子·主术训》里面提到:“十亩之田,率岁之收,不过四十石。”

  这说的是稻谷的亩产量为4石,折成大米为2.4石。

  而在《后汉书·仲长统传》里面提到:“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这说的是小麦的亩产量为3石。

  但是秦汉这个时期的一石是约等于14公斤,1亩约为0.69市亩。

  换句话说,如果以现在的计量标准来看的话。

  秦汉时期0.69市亩的小麦大约产84斤左右的粮食,同样0.69市亩的稻谷大约产67.2斤左右的粮食

  再换一句话说,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20斤/市亩;南方大米,96斤/市亩。

  而到了隋唐时期,石与亩这个计量单位实际上所代表着的重量和大小都发生了变化。

  其中隋唐的1石约为42公斤,1亩约为0.8市亩。

  从狄仁杰的《乞免民租疏》推算,南方大米的亩产量大约为1.5石。

  而《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一顷百亩,出米五十余斛(石)。”

  粟米的亩产为5斗多,如果折合成小麦的话,约为1石(小麦不用脱壳)。

  因此,隋唐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05斤/市亩;南方大米,157斤/市亩。

  其中水稻的产量可以看到明显的提高,而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重归统一,加上南朝对南方的开发,为水稻亩产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到两宋时期,石与亩这个计量单位实际上所代表着的重量和大小,又再次发生了变化。

  两宋时期的1石为49公斤,1亩为0.9市亩。

  根据范仲淹在《答手诏陈十事》提到:“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至三石。”

  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提到:“每亩出米二石。”

  可以大致推测得出,这个时期南方水稻的亩产应该为2石大米。

  而范仲淹《上执政书》提到:“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石)。”

  从这也可以大致看出粟的亩产为1石,小麦类似。

  所以两宋时期的粮食亩产量大约为:北方小麦,110斤/市亩;南方大米,220斤/市亩。

  从中可以看到南方水稻的亩产量又再进一步提高。

  而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继续南移,两宋在南方大量兴建水利设施,再加上占城稻这种高产量稻种的引入。

  最终使得粮食产量,尤其是稻谷这方面的产量大幅度提升,环太湖的江浙地区也逐渐成为宋朝的粮仓。

  最后到明清时期,石与亩这个计量单位实际上所代表着的重量和大小,也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明清时期的1石为70公斤,1亩为0.92市亩。

  根据顾炎武在《日知录》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私租一石。”

  其中租税为50%,即可大致推断出亩产为2石米。

  而据《河间志》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这个时期小麦的产量,超过了1石。

  所以明清的粮食亩产量大致为:北方小麦,155斤/市亩;南方大米,305斤/市亩。

  不管是南方的水稻,还是北方的小麦,在这一时期粮食产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而这主要得益于双季稻、麦稻两熟的轮作制都在这个时代被推广开来,农业科技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所以如果单单以明面上的“石”与“亩”去看过往各个朝代的粮食亩产量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很古怪的事情。

  那就是在秦汉时期,粮食亩产量都还动不动就是“亩产三石”、“亩产四石”,甚至于是“亩产五石”。

  怎么到了隋唐以后,怎么粮食亩产量还跌到了“亩产一、两石”呢?

  不是说粮食亩产量是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发展也越来越发达吗?

  而这根本的原因,就在隋唐之后的“石”与“亩”所代表的重量、大小都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石”这一重量单位,从秦汉时期的14公斤,暴涨到明清时期的70公斤!

  所以陈相、陈辛等人所说的“亩产三石”、“亩产四石”、“亩产五石”、“亩产六石”,实际上指的是0.69市亩产84斤、112斤、140斤、168斤罢了。

  然而即便只是168斤的粮食亩产量,就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不敢想象的粮食亩产量了。

  毕竟亩产三石(0.69市亩产84斤)才是这个时代正常的平均亩产量,而亩产四石的话,则是只有肥沃之田或精通农事的农家子弟才能够种的出来。

  至于亩产五石的话,就算是肥沃之田,加上精通农事的农家子弟也难以种的出来。

  若是能够有人做到亩产六石的话,那么啥也别说了,这亩地所产的六石粮食便是祥瑞!

  而你只要能够稳定重复种出亩产六石的粮食量,你就是这个时代的农圣!

  作为农家之首的许子,如果这个时候还活着的话。

  那么他会恭恭敬敬地拉着你,然后让你坐在农家的扛把子位置上。

  接着就会在你的姓氏或姓名后面加一个“子”或“公”,以示尊敬,最后带领一大群农家门徒子弟大呼你为“某某子”、“某某公”。

  如果许子已经死了的话,那么其他的农家子弟也会代替他完成以上这一套流程。

  而如果你将能够稳定种出亩产粮食的耕种方法,传播出去的话。

  那么往后除非别人不知道你的名号,或者虽然知道你的名号,但是无法将这个名号和你这个人实际对应起来。

  所以有可能会在无知的情况下,不小心冲撞了你。

  但是只要别人知道你就是那个能够让全天下的土地田亩都稳定种出六石粮食的大贤,并且你还将这个方法告诉了全天下人。

  那么在这个时代,你就绝对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又或者说,就算你遇到了什么危险,但是只要知道你名号并且认识到你的价值的人,还没有彻底死绝之前,你就不会有真正的危险!

  至少农家子弟与墨家子弟,在知道你的存在,并且确认你是真的能够重复种出亩产六石的粮食之后,就会第一时间混入到你的身边,然后默默保护着你。

  并且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去保护你!

  如果这个时候保护你的人死绝了,然后只要你不是当场被人给杀死,而仅仅只是被囚禁起来的话。

  那么用不了一天,就会有一大群的,来自于天下各国的义士、侠士纷纷闻讯前来营救你。

  又或者是负责关押你的狱卒,趁上官不备,直接将你偷偷释放出去。

  而除了农家子弟、墨家子弟,以及天下各国的侠士、义士之外。

  其他诸子百家听闻了你被捕的消息之后,他们也会竭尽所能地发动自己的门徒弟子,在你遇到危难的时候帮助你一把。

  毕竟其他百家诸子就算不认同你所说的话语,但是诸子百家自己也同样是要吃你农家子弟种出来的麦饭的。

  并且诸子百家也更加知道,一个能够让全天下人都吃饱饭的人,对于这个天下到底有多么的重要!

  这便是粮食亩产量从当前的亩产三石,提高到亩产六石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而陈相、陈辛等一众农家子弟,现在则是从太子扶苏提出来的更加先进的种田研究方式中。

  看到了让当前平均亩产三石的粮食,提高到平均亩产四石、亩产五石,甚至于是亩产六石的希望!

  要不是他们不会飞,这一刻他们是真的想要直接飞到咸阳城,然后抱住始皇帝的大腿,好让始皇帝大力拨钱、拨粮、拨人、拨田地......

  总之一句话,就像天幕上的太子扶苏那样支持他们农家,让他们农家也设立六司各组各队,然后各尽其职、各尽其责地研究如何使得粮食增产!.

第七十五章:名声地位突然大涨的农家【求订阅,求全订】

  一旁的李斯,听到王翦的感叹,微微摇了摇头道:

  “这可不仅是种田,种田也不过是农部六司之一罢了。”

  “天幕上的农家,其研究范围可比我们所想的要广阔得多!”.

  虽说他以前也没怎么和农家门徒打过交道,但是农家门徒大体上研究什么,他也还是知道一二的。

  过往的农家,一般研究的就是如何使得田亩的粮食产量增加,如何避免耕种时的各种灾害等两、三方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