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481章

作者:一品御猫

  这位年轻的大管事,只一道贾琮的手令就急匆匆从萨摩藩赶到了此处。

  “侯爷,遵照您的指令,小人已经与宋、汪、陈、岳四家联手召集了一百二十七艘大小船只,皆是能架炮冲撞的武装商船。虽说不及朝廷水师战舰,但打倭国那些破舢板,足够用了。”

  大夏的这群海商,就没有什么善茬子。

  平日里看起来文绉绉,一副和气生财的模样,狠起来的时候,海里的鲨鱼都得躲着走。

  明明是出海走商用的,愣是在船上装备了一门门火炮,舰首还专门加装了撞角。

  朝廷甚至专门给这些人开设了专属港口,只要他们不去祸祸天朝百姓,就是把海外那个国家给灭了,朝廷都不会问上一句。

  当然了,灭人国度屠人族裔的时候,不许他们挂大夏的龙旗,不许说自己是天朝人。

  贾琮也不会圣母到关心海外异族的生死,只关心这些船什么时候到。

  正要开口询问时,海平面出现了一根根冲天的桅杆。

  当一艘艘海船逐渐靠近后,贾琮第一次对天朝的这群出海走商的豪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群人单论还好,他娘的组成联军,西夷那些小国有几个扛得住祸祸?

  “薛勋,你跟本侯说句老实话,平日里你们是不是经常联手干灭国屠杀族劫掠钱财的勾当?”

  薛勋倒是老实,讪笑后小声回道:“侯爷,您是自己人,小人也就直说了。相比西夷在海上干的,那可比咱们狠多了。咱们几家出海时,只要对方愿意老老实实跟咱们做生意,小人也不会真丧了天良屠族灭国……”

  嘶!

  这家伙的话中之意,对方不愿做生意,就拿大炮说话。

  薛勋最后又补充了一句:“其实在侯爷传令前,小人刚刚收到消息,咱们各家的船队在海上遇到了西夷的船,跟他们对上了几次,或有胜负,不过也算是将这些人拦在了倭岛外海,没让他们坏了朝廷大事。”

  以商船对战战舰,硬是把西夷的舰队拦在了外海。

  这群人真是他娘的狠人呐!

  不过贾琮觉得心中甚喜,不由赞道:“干得好,此战之后,本侯给你们请功。想要什么,你们跟本侯说,只要是本侯能办的,一定给你们办妥!”

  这可不是戏言,就凭这群人敢硬怼西夷战舰,阻止了西夷援兵,就该大赏。

  却见薛勋大喜,躬拜道:“那小人就斗胆求侯爷,请侯爷上奏朝廷,我等愿为朝廷前驱,去那西洋闯一闯,请朝廷赐予我等一块海外飞地,建海港,修坞堡……”

第五百六十四章 家书抵万金

  百船竞帆东渡,其壮观之象便是贾琮心中都不由升起了豪迈之感。

  可惜无论是王子腾还是刘怡,都曾再三叮嘱让其不得登船随行,只能目送薛、陈等五家武装商船跟在天朝水师之后远远东去。

  征倭之战在六月底进入了最后决战,贾琮回到出云城时,王子腾已经准备将中军大营前移。

  国朝的武勋将帅基本上都保持了立国时就有的传统,很少坐镇后方,从不会在安全舒适之地指挥作战。

  给我冲,与跟我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王子腾是个骄傲的人,哪怕李时迁又一次暴躁的警告他不宜太过操劳,可他依旧一意孤行,穿上了银甲。

  “监军使贾琮,本帅命你坐镇出云城,总掌前军后勤事……”

  “节帅,末将身为监军使,岂可留在后方?”

  贾琮的反对在王子腾这根本就不好使,他直接摆手制止了贾琮的抱怨,再次郑重叮嘱道:“论作诗,我不如你。打仗,你不如我。在战阵上,你差你二哥远矣!大军作战,光靠勇往无前不畏生死的豪情是不够的,身为一军之主帅,未胜先虑败,这才是合格的主帅该做的。你,就是本帅敢将大军全部压上的底气!”

  王子腾的一番话,令贾琮无言可对。

  事实上这也是王子腾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安排,他谨慎了大半辈子,征倭怕是他此生最后一次领兵作战了。

  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留贾琮在大后方,王子腾不但可以不需要考虑后勤线的安全,更可以在万一出现的战败时,由贾琮这个善奇袭善守城的少年郎快速组织起第二道攻防线。

  贾琮见中堂其余将领皆无人反对,只能抱拳应诺,沉闷的退了回去。

  王子腾在贾琮退下后,又一次下了第二道军令。

  “前军先锋刘怡!”

  老二靖王刘怡站了出来,抱拳应道:“末将在!”

  “尔领前军三万,出但马藩,自北向南横扫,将京都北侧所有倭人尽数驱赶至京都城外,不得有误!”

  才给他三万人马?

  刘怡虽是不情不愿,不过中军大帐里可不是讨价还价的地方,他只能抱拳领命,随即退到一旁。

  此时的王子腾,根本看不出他前些日子的虚弱。

  一道道军令从他口中发出,中堂里的十余位大小将帅纷纷应诺领命。

  出云城城门大开,中军帅旗在亲兵卫的护卫下缓缓出城。

  王子腾在临行前还专门将贾琮喊到了一旁,再三叮嘱:“我去后,大军的后方全权交予你处置。若胜,你便可向朝中要人,文官也好,武将也罢,皆由你安排。若我败了,出云城剩下的五万人由你统领,要打要走,你自己看着办。”

  天朝往倭岛前前后后派来了近十八万人马,加上高丽的仆从军,共计二十五万大军。

  王子腾给贾琮留下的五万没有一个是老弱病残,甚至连高丽人都没有,全是禁军精锐。

  老王也算是看明白了,想要真正征服倭岛,并不是靠刀枪大炮,而是在杀戮过后的治理。

  贾琮的重要性,把他跟刘怡加起来都没有这小子一人重要。

  “倭岛上的男人,我不会给你留多少。无论军民,我最多只会留下两成。女子配予军士,三代人内,倭人就不存在了。”

  留下这句话后,王子腾根本不等贾琮回应就催马离开。

  贾琮张了张嘴,最后还是笑了笑,冲其摇了摇手,目送其慢慢消失在晨光中。

  倭岛,不对,应该是大夏扶桑布政使司,只需要能生娃儿的女人就行。

  ……

  贾琮有条不紊的处理帅府的公务,除却粮草军械的调拨外,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安民策以及各州府的治理上。

  倭人自先汉开始,就一直模仿中原王朝的制度。

  可惜小国寡民,眼见就那么点,学的都是些半吊子,连耕种技术都差了天朝十八条正阳大街。

  贾琮不得不从往来客商中招募精通农学之人,高薪聘请其为技术员,在各个适合种植的州府内推广最新的耕种技艺。

  然后又以扶桑布政使司的名义,收纳流民,以工代赈,在已经纳入天朝势力范围的地区兴修水利,建造城池,为大战结束后的治理打造基础。

  七月初九,第一道捷报从京都城方向传来。

  刘怡这家伙简直就是天生的杀神,在京都城以北不到五十里处,三万对阵十万倭人,硬是击溃了倭人大军的先头部队。

  根据信报所写,先锋军阵斩两万,俘敌六万,全部坑杀!

  随捷报而来的,还有刘怡的一封信。

  他让贾琮做好收纳流民的准备,有近五万的倭人妇孺将在月余内抵达出云城。

  信中并未提及有男人,贾琮也不知道是被刘怡这厮屠了还是拉去当了炮灰。

  这一点,贾琮的兴趣不大。

  不过此次征倭的大军中,还有十余万单身汉呢。

  才五万妇孺,除却已婚老弱,分都不够分。

  老二也太不给力了!

  “侯爷,京城来信。”

  亲兵将一个匣子以及一个包袱送进书房,贾琮打开匣子一看,足足厚厚一沓信件。

  其最上一封,乃是赦大老爷龙飞凤舞的字。

  “京城近日颇为热闹,陛下晋了你岳丈老子的官,他现在是国朝太傅,九成九要接了周相的位子……王仁这厮实在太不争气,最近又看上了一个戏子,为父应了你二嫂的请求,出钱打发了那个戏子,将王仁扔去了西山煤矿……你二哥来了信,说他在西边一切安好……”

  赦大老爷的信,内容杂乱却也详细。

  唠唠叨叨好几大章,大概将京城的局势,还有家中的大小事都说给了贾琮听。

  其中最令贾琮震惊的,还得属岳丈大人的升官速度。

  “周老爷子竟然要退休?倒也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老倌也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了。”

  贾琮自言自语的感叹,顺手拿起了第二封信。

  “贾珍死了?”

  敬大老爷的信应该是所有信件中最薄的,只有一张纸,而且内容更是寥寥数语不到十句话。

  “三月初六,贾珍病故于金陵老宅,信至京城,我已命宝玉前往金陵处置其后事,汝勿念。”

  甚至都不提子侄守孝之事,也未提及让远在西边的贾蓉回京,看来敬大老爷是打算冷处理了。

  下一封便是太子爷的亲笔,内容很多,足足数十近百页。

  其中朝堂近期局势写了二三十页,针对皇帝老爷坑娃的吐槽三五页,剩下的全是刘弘自己琢磨出来的新政想法,想要听听贾琮的意见。

  太子殿下监国的时间愈发久了,这位锐意进取的少年储君,已经迫切的想要展现他的政治智慧。

  贾琮从信中的内容,品出了太子刘弘内心中的急切,以及他对很多朝臣的不满。

  甚至便是内阁中的老好人,郭培贵郭老大人,刘弘都认为品德高尚,能力不足,魄力不够。

  好家伙,郭培贵年轻时那可是比谁都激进的变法派成员。

  昭武年间就提出了大夏版的青苗法、市易法,主张朝廷开设钱庄,以低息借贷予百姓,打击民间的高利贷。

  也就是老大人经历的多了,明白治大国如烹小鲜,激进的变法改革,很容易导致社稷动荡,得不偿失。

  贾琮只好在回信中再三强调了变法要稳中求胜,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四哥所说的新制银票,去岁我便与户部的同僚讨论过。此事,四哥可找我岳父以及贺崇夫人薛氏……”

  “全面推行大夏公务吏员招考,此事此时不可行。朝廷革新官制之策尚未实施完成,吏员之事还得先放一放……”

  “新军之事,四哥的考虑是对的。火器的成熟,已经代表了冷兵器的时代即将结束。工部火器坊那边,四哥可以亲自去找那些大匠聊聊,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我感觉陛下已经在考虑什么时候禅位于你了,四哥一定要好好跟着几位老大人学习治国之道。特别是郭阁老,这位老大人可不简单,当初他骂圣人的次数,一点都不比海公的次数少。明明是没事就上折子骂圣人,圣人当初还专门将其当作储相培养,四哥就不好奇吗?”

  “没想到我就出了趟京,四哥就要有儿子了。那我这个当叔父的,一定要给大侄子寻个好宝贝当满月礼……”

  还别说,大夏的这位储君脑瓜子忒灵,他很敏锐的发现了当下天朝繁荣的商业已经到了瓶颈期。

  这个瓶颈,是愈发繁荣的商业活动,与落后的金融业之间的矛盾。

  简单的说,就是货币流通的不便,无法满足商业发展了。

  好在这件事贾琮很早之前就与林如海说过,并与宝钗这个商业奇才讨论过银行业以及纸币的施行方法。

  这回彻底打下倭国,就算金子的产量不足,至少银子的产量足以应对纸币的发行了。

  想到这里,贾琮又找来一张纸,提笔写了自己有限的金融业知识。

  可惜他不是专业人士,除了眼界外,专业知识估计还没宝钗高。

  算了,这件事就扔给太子爷自己去头疼吧。

  至于针对皇帝老爷禅位的猜测,估计内阁那几位大佬以及都督府的老帅都有猜到。

  与老圣人不同,皇帝老爷本就是赶鸭子上架坐上了龙椅,他的目标从始至终就不是享受那至高无上的权力。

  自元祐九年开始,两年的时间内,皇帝老爷都翘班好几次了,每一次都是将苦逼的太子殿下扔出去管事。

  与其说太子监国皇帝养病,还不如说皇帝老爷这是自己打棒子,让儿子给朝臣甜枣吃。

  等皇帝老爷将满朝文武都得罪差不多了,太子爷的威望就足以令满朝臣服。

  到那个时候,新政的前期工作完成七七八八,一切步入正轨。

  皇帝老爷再来一个禅位的戏码,储君继位,朝臣也就省了跟皇帝老爷相互看不对眼,可不就是皆大欢喜吗?

  三五年内,大夏绝对会平稳的过渡到新君时代。

  “果然呐,四爷还是那个四爷,压根就没想过史书上会怎么记载元祐皇帝。”

  元祐朝几乎把读书人得罪了大半,不说别的,曲阜孔家就是当今皇帝亲自下旨给抄了的。

  还有打击西林等学阀党人,估计在这些人私下的笔墨中,元祐帝都快与焚书坑儒的始皇齐名了。

  贾琮苦笑一声,算了,等他将来闲下来了,就去求个修史的活,专门给元祐朝写官方历史。

  怎么说他也是六元文魁,相比那些狂野到没边的野史,后世子孙应该会更相信六元文魁写的史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