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390章

作者:一品御猫

  “唉,可惜老臣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否则此事非老臣莫属!”

  贾琮笑着朝老大人拱了拱手:“您老老当益壮,小小乌斯藏,还没资格让您老亲自出马。我那老师最近正闲得慌,他早就看乌斯藏的人不顺眼了,就让他去高原上逛上一圈。”

  “青藤的确是个好人选,文武双全,让他去最为合适。”

  夏令行作为前礼部尚书,曾代天出使多国,杀过有不臣之心的藩国国主,砍过脑生反骨的异族大臣,属于文官中最能打的那一批,向来喜欢用刀剑跟藩国讲君臣大义。

  在处理藩国问题上,现任礼部尚书贺耀敏,以及贾琮的老师徐晋都跟他差不多,三人算是老中青完美交替。

  贺耀敏是礼部尚书,轻易不宜出京。

  倒是徐晋最近被反对新政的人各种攻讦弹劾,让他出去散散心也好……

  有了内阁辅臣夏令行的推荐,帐中其余文臣自然不会跟阁老对着干,自然纷纷口称附议。

  只有武勋这边眼看到嘴的军功要没了,一个个怨念的瞅着贾琮。

  “牛爷爷、李叔……你们也别这么看着我啊,仗肯定是要打的,但不是现在。高原上的情况你们也知道,光是一个高原反应就能要了不少人的命,咱们现在该练好兵,三年后……不对,也许要不了三年,就能十万大军上高原,彻底让乌斯藏并入大夏的版图中了!”

  贾琮还真不是哄骗他们,哪怕有龙禁卫的策反与林如海的“包子战法”,想要彻底掌控乌斯藏,大军征伐是必不可少的。

  皇帝手指在桌案上咚咚敲了两下,止住了武勋的吵吵。

  “此事就这么定了,让人去传徐晋过来,贾琏、贾琮……”

  “臣在!”

  “贾琏,你亲自去禁军挑人,挑出五百精锐,准备护送徐晋出京入藏。至于你……将你的想法详细完善,写成奏本明日午时前送到朕这里来。”

  皇帝原想让贾琮也跟着去,后来一琢磨这不行啊,这小子要是去了乌斯藏,万一将天捅个大窟窿怎么办?

  而且贾琮明年还得去倭岛上转一圈,这是早就定好的。他可以相信王子腾不会造反,但信归信,总要有个人去盯着不是。

  皇帝顿了顿,跟皇帐中的诸臣下令:“今日议定之事乃国朝绝密,不得有半点流言传出,否则以叛国罪论处。诸位爱卿,乌斯藏虽然贫瘠,却是国朝西南安定之基,万万不可失。夷人正虎视眈眈,诸卿不可有丝毫大意,朕与诸君共勉!”

  “臣等谨遵圣意!”

  ……

  皇帐议政结束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但贾琮依旧没有回去休息,而是在明亮的皇帐中与皇帝老爷大眼瞪小眼。

  蔡徐村献上的新鲜蔬菜,果然让本有些心烦意乱的皇帝心情大好,与贾琮一同用完晚膳后,询问了一番贾琮、黛玉二人今日的经历。

  当听说蔡徐村在黛玉的指导下,一跃成为方圆三十里最富裕的村庄,而且还培养出三名国子监推免生,皇帝老爷在欣慰之时,也对这种利用地方优势的脱贫之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惜蔡徐村的奇迹并不好模仿,光是那个温泉水,就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文安那丫头不愧是朕的闺女,没有辜负朕的教导。大伴,传旨,赐文安金令一枚,今后不管她要干什么,百官不得阻拦。”

  皇帝琢磨了片刻,突然招来夏守忠:“朝中尸位素餐者太多,竟比不上一个还未及笄的小丫头,真是令朕失望。就让文安去羞一羞他们,朕也想看看这丫头还能给朕带来什么样的奇迹!”

第四百七十二章 速战速决,砍了他们!

  铁网山的热闹气氛,不会因为乌斯藏的一点“小事”有太大的变化。

  京城绝大部分贵人们对于乌斯藏的看法,基本上都是未开化之族加凄苦之地,更有甚者,压根就不知道乌斯藏是在南边还是北边。

  答力麻八剌是生是死,贵人们除了被诏去皇帐中议政的武勋们在持续关注外,余者根本就没人在乎。

  至于说武勋们为何会关注答力麻八剌的死活,很简单,他死的越快,武勋们就可以愉快的收割军功了。

  眼瞅着贾家借着一场又一场的战事又是封公又是封侯的,谁看了不眼馋?

  贾恩侯那厮真是太可恶了,生的崽一个比一个厉害,羡慕啊!

  太子被皇帝老爷扔在了京城坐镇,贾琮这个没有血缘的“儿子”就被皇帝拉了壮丁,苦逼的坐在皇帐中整理批阅奏章。

  手臂粗的蜡烛将帐中照的通亮,贾琮翻开一本奏章,嘴角就是一顿抽抽……

  “臣大同镇总兵冯唐遥拜圣躬,请圣安。臣奉圣命坐镇大同,大同镇已有两年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齐颂陛下圣明……臣于七月初三得一女后,八月十一又得一女……臣设宴宴请大同父老,有客送臣其所猎之紫貂皮三件,臣借花献佛,献于御前……”

  贾琮提起笔来,却迟迟不知该如何回复。

  冯家叔父写的是什么玩意?这是在炫耀你老当益壮,四十多了还能连生俩闺女?

  牙疼,京城内阁那边是怎么筛选的,这种折子不该让太子殿下随意批一下就行?非要送来劳烦“勤劳”的皇帝陛下!

  勤劳的元祐帝正美滋滋的品着茶,手里还拿着一本最新翻译的西洋“史书”。

  “呵,这西夷真是有意思,拿本传奇故事当历史,亏他们想得出来。”

  贾琮瞅了一眼封面上的四个大字——《荷马史诗》,啧,原来是这本“传奇”,那没的说,那可不就是传奇故事嘛。

  见皇帝老爷刚好有空,贾琮就捧着那本折子送到御前。

  “陛下,您瞅瞅这个,该怎么回复?”

  “哦?还有你小子不会的?朕来看看。”

  皇帝老爷来了兴致,接过来一看:“这冯唐,真是……回他,朕知道了,你继续在大同给朕好好看着北边,草原新附不久,大同又是互市要地,让别人去朕不放心。另赐,金银贡缎,着礼部派人送去大同。”

  啊?

  什么跟什么啊?

  贾琮懵逼的看向皇帝老爷,请教道:“臣没弄懂,陛下您给臣讲讲?”

  哎呀,朕就喜欢这种不懂就问的好孩子!

  皇帝老爷示意贾琮坐下,开始为人师起来。

  “这冯唐不是在折子中说了吗?草原归附后,两年不见战事。百姓安居乐业,形势一片大好。然后又说,他七月得了一闺女,八月又得了一闺女。他冯唐是谁?九边重镇大同镇的总兵官,在什么情况下会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

  贾琮脑瓜中灵光一闪,一拍大腿:“冯总兵这是跟陛下诉苦,他一个武将呆在大同无用武之地,只能闲的睡女……咳咳,闲的发慌,呆在家里生孩子了!”

  “聪明,冯唐在折子里还说了,他如今依旧身强体健,四十多还能连生两个孩子,这是跟朕求战呢,想让朕派他去有战事的地方。”

  皇帝老爷一副朕目光如炬的模样,贾琮忙将马屁奉上。

  滔滔江水般的敬仰马屁拍完,皇帝老爷心情好的不得了,故而好为人师的他不介意多指点指点贾琮。

  “你还是太嫩了些,朝中这群老狐狸,一个比一个狡猾。还有什么问题你都说来,朕教教你。”

  贾琮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请教的好机会,屁颠屁颠跑去自己桌案,将批阅中看不太懂的奏折全部抱了过来,一份份翻开开始请教。

  “陛下您再看看这份……广州知府胡有为,弹劾广州府同知余文荪、番禺县令钱建伟……等八名大小官员,说这些人违抗朝廷诏令,私自改稻为桑,并阻碍府衙清查土地、施行新法。”

  皇帝在听完贾琮的陈述后,表情稍冷了些。

  他没有直接回复,而是先问了一句:“此事你怎么办?”

  贾琮愣了愣,随即陈述起自己的看法来。

  “臣以为,若胡有为所言为真,那么余文荪等人应当是与当地士绅勾结,有意对抗新法实施。若是假,那胡有为这是借故打压副手,毕竟一府同知,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副手不听话,知府难当。说不定,还会被架空了。”

  贾琮最后做出了自己对这份折子的处置:“当发回都察院,让都察院派人前去调查,按律处置。”

  “你都能看出来,内阁的人怎么会不懂?你猜他们为何要把这份折子送到御前来?”

  皇帝认同了贾琮的处置,又问了一句。

  贾琮琢磨了下,试探性回道:“朝中有人想试探陛下的决心?最近新法实施愈发困难,周阁老在担心陛下对新政的态度有变化。”

  皇帝点了点头:“这就是周炯与魏师的不同之处,魏师从来不会担心朕会服软。”

  “那……”

  皇帝无所谓的笑了笑:“就按你说的回复,并给京里去张条子,这等事,内阁诸卿自行处置便可,不必报于御前。新法乃社稷万年之基,国朝无论皇室宗亲、公卿士绅还是天下臣民,均不得违逆朝廷政令,有违者,严惩不贷!”

  贾琮笑说:“陛下这是喂了周阁老一颗定心丸,有了这张条子,他也就能放开手去做事了。”

  “朕不怕臣子们做事,就怕他们畏首畏尾,尸位素餐。”

  倔老四就是倔老四,这位爷只要认定了的事,九十九匹马都拉不回去。

  他摆摆手说道:“还有吗?继续。”

  贾琮刷刷在折子上写了几行字,将其放到一边,继续读起了下一本。

  “登州知州侯万静上奏,说登州有不少海商从海外运来大量的高丽婢还有倭女,因《大夏律》中没有针对海外女子的略人买卖相关律令,他拿不定主意,故而想请圣裁。”

  “高丽如今已经并入国朝,当按朕之子民来看。传旨,让内阁并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严查针对高丽……辽东四郡的女子略人买卖之事。至于倭女,干我朝何事?就按昆仑奴之例办吧。”

  “臣明白了……还有,山东布政使司上奏,十三爷上月回京路过……噗嗤……过境山东,‘顺道’去了趟曲阜,不小心把孔林中的某些人坟扒了……”

  这曲阜距离运河快马都要两三天的路程,老十三这顺路顺的够远。

  皇帝老爷头疼的揉了揉眉心:“给老十三去信,让他赶紧滚回来。他侄子都要大婚了,在外面少闹些事。传旨山东,让布政使司出银子,将孔林好好修缮一番……”

  ……

  围猎的这几日,贾琮基本上都是在皇帐中度过的。

  皇帝老爷觉得贾琮这个“小秘”用着颇为顺手,就给其挂了个翰林待诏的官衔,命其帮忙处理奏章。

  贾琮是痛并快乐着,在处理奏章时,不时向皇帝老爷请教,君臣二人玩着师徒的戏码,让贾琮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徐晋在收到皇帝的传召后快马赶到铁网山,来不及跟小徒弟多说说话,就领着皇帝诏命带着五百最为精锐的禁军,沿着长城就往西去了。

  贾琮一直将其送到铁网山下,将一柄精致的短铳送给了老师。

  就在朝廷做好了针对乌斯藏的处置时,答力麻八剌遇刺重伤,使团死伤七成的消息终于传回了乌斯藏王城察里巴。

  太祖时,朝廷仿效前朝,在乌斯藏建立了僧官制度。

  僧官分法王(实际有教区的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各个等级。

  太平兴国年间,太宗皇帝先后册封了阐化王、大宝法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八个重要法王和教王。

  驻地察里巴的大慈法王释迦一夕,算是乌斯藏三大法王中最为亲善天朝的。

  剩下的大宝法王、大乘法王以及其余教王如阐教王、阐化王多有异心,与西夷勾勾搭搭,在乌斯藏没少传扬往昔大吐蕃的强大,以及对中原富庶之地的野心。

  当然,乌斯藏有不少贵族僧侣对于大宝法王等三人的想法一清二楚,同时也属意乌斯藏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恢复当初大吐蕃的荣光。

  当国师答力麻八剌在中原遇袭重伤的消息传回高原后,四大法王与众多贵族僧官聚集在察里巴王宫,商讨该如何应对。

  释迦一夕作为四大法王中辈分最高,麾下实力最强之人,率先开口道:“四川布政使司也送了信过来,说他们已经上书天朝皇帝,咱们只需安心等待朝廷的调查处置,勿要让心怀叵测之人钻了空子……”

  “荒唐,谁的天朝?谁的皇帝?国师乃是我大吐蕃的国师,在他们汉人的地盘上遇袭重伤,这是汉人对我们吐蕃勇士的挑衅。我们应该上禀我王,请我王召集大吐蕃各部,统合兵马,咱们跟中原开战,为国师报仇……”

  面前的红衣喇嘛是大宝法王的人,释迦一夕眉头紧皱,正要出言呵斥时,却同门外传来好大的喧闹声。

  他抬手打断了红衣喇嘛的侃侃而谈,朝着门外问道:“去看看外面是怎么回事?”

  不多时,却听下人慌慌张张的进来,跪地禀报:“回大法王,驻藏大臣章德海带着一队人马刚刚出城去了,有人传言,章德海是带人去烈伍栋(今乃东)……”

  阐化王当即就急了,因为烈伍栋正是他的驻地。

  他厉喝一声:“他去烈伍栋干什么?带了多少人?汉人的总兵乐信可有出去?”

  阐化王的厉喝把这个下人吓得不轻,哆哆嗦嗦回道:“章德海大人带了十余轻骑,一人三马出了城。乐信大人还在城中总兵府,奴不知章德海大人出城是去干什么了。”

  原本本就吵成天的王宫大堂,此刻更加乱了。

  释迦一夕心中更加忧虑,他感觉自己已经压制不住堂中这群法王、教王以及那些贵族僧官的野心了。

  阐化王纠集了一大帮人,不顾释迦一夕的阻拦,带着人就匆匆离开了王宫。

  大宝法王等则是坐观王宫中的纷乱,明显是打算看释迦一夕的笑话。

  而且有人已经按耐不住他们的野心,竟然在讨论着要不要将早就废除圈养着的吐蕃赞普后人从小昭寺迎回布达拉宫……

  释迦一夕明面上闭口不言,暗中却派了人去往总兵府。

  ……

  阐化王带着人马匆匆追赶早一步出城驻藏大臣章德海,也不知是不是天意,章德海就像是被老天庇佑,一直到烈伍栋的城门前时,阐化王都没有追到他。

  章德海看着眼前低矮的城墙,脸上露出坚毅而又决绝的神色。

  “进城!”

  城门的守卫没有的胆子去阻拦这位朝廷派来的驻藏大臣,他只是个奴兵,不是教王,说不定会被这位高贵的汉人一刀砍了……

  章德海带着十余名身着精甲利刃的护卫,径直入城往城北的一处宅院走去。

  根据龙禁卫打听到的消息,就在这座宅子内,住着二十多名金发碧眼的西洋夷人。

  这些日子乌斯藏高原已经吹起了白毛风,天气骤寒,西洋夷人根本经受不住高原上的寒冷,一个个缩在屋子里烤火,大门处都没人看守。

  当然,在这群西洋夷人的眼中,他们是这座城池的主人,阐化王的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