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太子 第855章

作者:烟十叁

  庞经国将泡好的茶,给叶洵和穆凌霜两人倒了一杯,“殿下,太子妃莫要嫌弃,这里不比皇宫,没有上好的茶供两位享用。”

  叶洵端起杯盏,啖了一口,“茶虽然不是好茶,这水可是上等的山泉水。”

  “呵呵呵.......”庞经国扬起笑脸,“殿下好见识,这青云峰中的山泉水,可是云南最好的山泉水。”

  说着,他话风一转,“不知殿下今日前来找老夫,所为何事?”

  叶洵放下杯盏,应声道:“那本宫就直说了,本宫收养了六个孩子,如今在云南习武,缺一个教书先生。”

  “本宫对于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云南最出名的大儒当属先生,所以本宫想请先生出山,教几个孩子读书写字。”

  庞经国听着,微微点头,“原来是这样,原本草民是打算在这青云峰上终其一生的。”

  “但既然殿下有请,穆府又对草民有恩,所以草民怎么也要给殿下这个面子,不过草民有个不情之请,还望殿下答应。”

  如今,洵太子之名,早已是人尽皆知,举世无双。

  大夏这些大儒,基本上没有对叶洵抵触的。

  尤其是他那一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令天下读书人敬仰。

  而且他也奔着这个方向去做的,如今回首望去,效果颇好。

  大夏百姓已经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洵太子若是找大夏任何一位大儒帮忙,估计应该没有拒绝的。

  他们读的圣贤书,也不会允许他们拒绝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的上位者。

  叶洵一愣,没想到庞经国竟会答应的这么痛快,还以为要费上一番口角。

  “庞大儒但说无妨,本宫能做到的,一定竭尽全力。”

  叶洵又将茶盏端了起来。

  庞经国将四本书册拿了出来,分别是《诗集》,《大梦红楼》,《西游释厄传》和《搜神记》这四本书。

  这四本书每一本都是叶洵所作。

  四本书尽摆桌案。

  庞经国笑呵呵道:“不瞒太子殿下,您的每一本书,草民都拜读过,无论是首首佳作的《诗集》,还是这三本小说,每一本都堪称旷古绝今。”

  “说实话,草民对殿下,早已是神交已久,不过这些年草民并未听说,殿下在骈文方面有任何著作。”

  “不瞒殿下,草民对骈文颇有研究,也颇为喜爱,不知殿下能不能作一篇骈文,赠予草民?”

  骈文?

  穆凌霜听着,转头看向叶洵,眼眸中满是问询。

  她也真还从未听说过,叶洵在骈文方面有什么研究。

  叶洵风轻云淡,将杯盏中的茶饮尽,淡淡道:“本宫还以为庞大儒有什么要求,原来只是一篇骈文,当然没问题。”

  若是其他事,他还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办到。

  但只是作一篇骈文的话,那是手到擒来。

  听闻此话。

  庞经国心下大喜,忙道:“如此就有劳殿下了。”

  紧接着。

  书童拿来纸墨笔砚。

  叶洵吟诵。

  庞经国执笔,开始挥毫泼墨,笔走龙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

  一段文出。

  穆凌霜面露惊叹。

  庞经国愣愣的望着叶洵难以置信。

  他对于叶洵的文采早有预料,但这骈文一出,他感觉叶洵所显露出来的才华,还只是冰山一角。

  就连那七八岁的小书童,都呆愣愣的站在一旁,瞠目结舌。

  叶洵没有看到他们三人的表情变化,依旧沉浸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片刻。

  叶洵吟诵完毕,不禁叹息一声,到底是古今第一骈文,句式错落,节奏明快,辞藻华丽,句子华美,典故明晰,简练含蓄。

  若是没有大才,绝作不出这样的骈文来!

  此时。

  穆凌霜,庞经国和那小书童三人,更是震惊的合不拢嘴。

  他们没想到,叶洵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在骈文之上更是才华横溢。

  “殿......殿下,你......你这首骈文.......”

  庞经国看向叶洵,愣愣问道。

  叶洵淡淡道:“这是本宫梦中魂牵梦绕的地方,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第1090章 太子爷回宫,纷至沓来

  听着叶洵的话。

  庞经国恍然大悟,他还在想这篇骈文中的这些地名,他怎么一个都没听说过。

  原来都是太子爷遐想的。

  不过这就更证明了太子爷的天赋异禀,才华横溢。

  随口吟诵便是一篇千古佳作。

  虽是遐想出来,却又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实在是令庞经国震撼不已。

  只此骈文一篇,已是够他半生瞻仰。

  念及此。

  庞经国站起身来,深深揖礼道:“殿下,草民对您的才华佩服的五体投地,咱们何时下山?”

  叶洵一愣,笑道:“先生若是方便,咱们即刻下山,云南那边本宫皆已安排妥当。”

  庞经国也不矫情,应声道:“好!全凭殿下吩咐!”

  随后,庞经国和书童简单收拾了一下行囊,便跟叶洵下山了。

  这里的东西穆王府会派人来搬,所以东西拿的倒是也不多。

  路上。

  叶洵和穆凌霜同乘一匹马在前。

  庞经国和书童同乘一匹马在后面跟着。

  叶洵不禁感慨,“没想到今日之行竟如此顺利,本宫还以为要费一番口舌。”

  穆凌霜柳眉微扬,缓缓道:“那是因为夫君太看轻自己了。”

  叶洵一滞,疑惑道:“此话怎样?”

  穆凌霜应声道:“夫君现如今在大夏各界,那都是有十足影响力的,而且夫君将大夏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哪个人能不卖夫君的面子?但你却好像从来没觉得自己的声望有多高!”

  叶洵眉头微蹙,笑道:“夫人说的有道理,本宫还真是从来没想过干了多少事,影响了多少人!身为太子,为百姓谋福利那是应该的。”

  两人一路东进,一路闲聊。

  月挂枝头时,他们终于赶到了云南城。

  翌日。

  叶洵将庞经国安顿好后,又看了看孩子们,便带领太子府众人,向上京城赶了回去。

  火媚儿留在云南进修,便也没跟着叶洵走。

  这一趟出来,大概已有一年时间。

  这一年。

  大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地官道都在翻修水泥路,道路平坦,四通八达。

  官道两侧的客栈越来越多,来来往往的商旅越来越多。

  自从《摊丁入亩法》颁布后,大夏人口激增,商业和手工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大夏也已步步迈向繁荣。

  叶洵最高兴的就是,百姓们正逐渐富裕起来,大夏再没有任何一块被兼并的土地。

  土地全都牢牢的掌握在百姓手中。

  加之杂交水稻和土豆的逐渐推广,用不了几年,大夏便可以告别饥饿。

  走在官道上,看着现如今的大夏,太子府众人亦是感慨良多。

  因为他们是一路跟着太子爷闯过来的,他们见证了大夏的发展。

  从那个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大夏,成为了今日这副繁荣的模样。

  军,政,农,工,商.......

  每个领域都有太子爷辛勤付出的身影。

  每一个领域都在太子爷的规划下,有了质的飞跃。

  现如今在大夏境内,山匪流寇,几乎已被灭绝。

  御史台不断加大对各地各级官吏的监督,土皇帝的现象越来越少。

  说是四海升平,千里同风,也并不为过。

  所有人都知道,太子爷办事从来只有一个字“民”!

  百姓永远是第一位的,百姓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百姓的生存与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

  平均财富,永远不是叶洵想看到的。

  共同富裕,才是他想要追逐的终极目标。

  让百姓们少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依,这才是上位者应该考虑的事。

  一路无话。

  叶洵一行人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终于在三月初,赶回来上京城。

  此时几乎已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