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太子 第720章

作者:烟十叁

  不多时。

  苏瑾写好信函后,便出了客房找人去送。

  叶洵和西琳两人良宵苦短。

  三日后。

  魏风将人派来。

  人员安插好,看着运送金银财宝的车出了沛川城,向云南而去时。

  叶洵这才带领众人回了大夏。

  ......

  大夏。

  上京城。

  皇宫。

  叶洵回京后,本来打算将活取麝香和铅笔搞出来,就去大乾。

  但叶澜天非要叫叶洵去商议一件大事。

  厚德殿。

  外殿巨大的桌案旁。

  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吏都在,叶澜天端坐诸位,眉头微蹙。

  这几日浮图国使臣和他们还在交涉细节,不过浮图国是带着诚意来的,所以进展的非常顺利。

  叶洵从殿外走了进来,揖礼道:“父皇。”

  叶澜天看着他,眉头微蹙,问道:“你小子又跑到庆州去干什么了?”

  “你这一天到晚的没点正事。”

  这么大的事叶洵不好明说,搪塞道:“儿臣带西琳公主出去溜达溜达。”

  叶澜天也没多问,沉吟道:“今日叫你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跟你商议。”

  “大夏一统完毕,内忧彻底荡除,世家大族也已受到了打压,吏治整顿也已接近尾声,所以官吏选拔是头等大事。”

  “朕想问问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意见?”

  提问此话。

  三省六部一把手,纷纷看向叶洵。

  太子爷对于政治大局的把控,有自己一套成熟的理论,所以他的意见非常具有参考性。

  叶洵听着,微微点头,坐到了大桌案前。

  无论过是广元年间,还是贞武这二十年来。

  大夏的官吏选拔制度,都是非常混乱的,科举制早已是名存实亡,举荐制大行其道,尤其是世家大族做大的时候。

  尚书举荐侍郎家的二儿子,侍郎举荐郎中家的侄子,这些事情屡见不鲜。

  这也是大夏官吏的主要选拔制度。

  以前可以,但现在决不允许。

  官吏选拔,必须要公平公正,给天下寒门庶子以机会。

  如今地方学院办的也有两年时间,现在改变官吏选拔制度正是时机。

  叶洵看向叶澜天,沉吟道:“儿臣的意见是,恢复科举,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此话落地,众人皆是一惊。

  太子爷一句话,就封堵其他官吏选拔。

  不过这种结果他们是有预料的,毕竟太子爷对天下寒门庶民的态度,任谁都看的出来。

  今后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王权贵胄,谁也别想打个照顾就选官了。

  对于三省六部的官吏,大部分是感觉难受的,因为今后他们的子孙后代想要为官,也需要科举,他们可以继承爵位,但那也只是没有实权的荣誉。

  想要实权,还需要自己往上爬。

  若是以前,可能还会有反对之声。

  但如今,保命要紧,不要跟太子爷唱反调,毕竟人家太子爷是为了大夏发展,他们却有私心。

  叶澜天捋顺着胡须,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他跟叶洵的意见肯定是一致的。

  举荐制大行其道那是一定不会再有的事情,官吏本来就应该是能者居之,而不是什么世袭与举荐。

  那样只会让官吏体系更烂更腐朽。

  叶洵一句,非科举者勿得与官,彻底封堵了所有无能者的官路。

  当然事无绝对,但叶洵力求做到最大的公平公正就够了。

  科举制虽然也有弊端。

  但对于目前的大夏而言,已是极好,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需要适应的制度。

  叶澜天扫视众人,沉吟道:“诸位爱卿可有不同意见?”

  还未等他人开口。

  魏无忌起身揖礼道:“陛下,科举制虽然也有些许弊病,但可使天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调动天下读书人的积极性和为朝廷广纳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好处。”

  “而且以科举取仕,权在朝廷,考取者无私恩 , 黜落者无怨恨,对于大夏稳定和政治清明,也有巨大益处。”

  “微臣同意。”

  一众官吏望去。

  嘿。

  皇帝,太子,丞相一台戏。

  这特么的还辩驳个屁?

  ------

  今日结束。

  感谢诸位哥哥姐姐捧场。

  祝安康。

  祝发财。

第911章 太子爷的办法,众人惊叹(1/5)

  厚德殿。

  前殿。

  太子发表意见,皇帝询问,丞相附和。

  三省六部的官吏,便都明白了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谁敢唱反调?

  户部尚书上官磐石率先开口,附和道:“微臣同意。”

  工部尚书闫开成,兵部尚书高永昌几人,纷纷附和。

  “臣附议。”

  “微臣附议。”

  ......

  这其中,没有吏部官吏。

  因为吏部尚书一直是魏无忌兼任。

  所以今日这事,本就没有什么悬念。

  不过,叶澜天还是想听听叶洵的意见。

  说不定叶洵有什么突发奇想,就能让朝廷少走很多弯路。

  这个时代的科举内容还是可以的。

  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

  考试内容以务策、帖经、杂文为主。

  根据不同的科目,来选拔不同的人才。

  要比八股取士强太多了,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此外再无实用价值。

  八股文没有诗,词,赋,策,论等文体的那种酣畅淋漓,有的只是晦涩枯燥。

  说句不好听的,八股文风就是啰里吧嗦,空洞无聊无实质的东西,跟政治才能扯不上关系。

  甚至即使在经典之内,还有许多禁忌。

  就连《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要予以剔除。

  真乃是,聪明巧智之士,穷老尽气,消磨于无用之事。

  众人纷纷表态。

  叶澜天点了点头,沉吟道:“既然如此,科举之事便定下了,科举时间和方式,你有什么提议吗?”

  反正今日就是定下科举。

  正好叶洵在这,叶澜天便打算就此将此事敲定,敲死,明年就开始实行。

  眼瞅着大夏地盘越来越大,多了达兰扎德草原和河西走廊,今后要治理的地方很多。

  官吏,尤其是地方中下层官吏的缺口很大。

  如今大夏四海升平,为百姓谋福利,吃饱喝足已八九不离十,仕途之路,也该开放了。

  叶洵想了想,沉吟道:“科举分为四次场,两年一个轮回。”

  “第一年春三月,举办院试,由各城主持,读书人均可参加,中者为秀才,第一名为案首。”

  “第一年秋八月,举办乡试,由州府主持,中秀才者可参加,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第二年春三月,举办会试,由礼部主持,中举人者可参加,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第二年春四月,举办殿试,由父皇主持,中贡士者可参加,中者为进士,第一,二,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至于考试科目和选拔人数,就由诸位大人去商议吧。”

  “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怎么安排官职,也由诸位大人商议。”

  其实叶洵是想一年来他一场。

  但条件不允许。

  这个时代交通是非常大的难题,比如云南考生,在云南城参加完乡试后,再来京城参加会试,慢一点的都得明年才能到。

  所以这个时间间隔必须拉长,得给考生们足够的入京时间。

  不过叶洵这套体系是没有问题的,已经最简洁,最公平公正的方案了。

  叶洵只把控大局,至于具体方案,还是要给三省六部一些发挥的机会。

  听着叶洵的方案。

  叶澜天,魏无忌和一众大臣不由一惊。

  他们估计太子爷心中早已有了成熟稳定的想法,不然怎么会将流程搞的如此顺畅丝滑。

  看来太子爷虽然不处理政务,但对大夏各项政务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叶澜天看着叶洵,问道:“你小子对科举竟有如此深刻的探究?朕还真没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