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太子 第217章

作者:烟十叁

  山东百姓过的舒服,其他地方的百姓也要过的舒服,不然五望就是与天下百姓作对。

  那叶洵再收拾他们,不但师出有名,还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叶洵相信若是《青苗法》和《摊丁入亩》这两项制度推行的顺利,朝廷的声望将达到顶峰。

  毕竟百姓们可不想再饿肚子了。

  魏南眉头紧蹙,沉吟道:“殿下,您这《摊丁入亩》赋役制度好是好,思想先进是先进,但是不是与均田制不相符?”

  “人头税与均田制是相辅相成的,若是无田便无税这会大大增加人口流动性。”

  “人口流动就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那就与重农抑商的相违背了。”

  话落。

  柳东川几人皆是看向叶洵。

  魏南说的有道理,均田制与人头税,就是为了将百姓绑在土地上。

  叶洵风轻云淡道:“无妨,其一:占地三十亩以下的人丁摊丁后,赋税减轻很多,而且占地三十亩以下的才是大多数百姓。”

  “其二:均田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大夏发展了,本宫且问你们,这几年大夏社会安定,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正飞速增长,现如今与贞武初年的人口相比,已经增长数倍。”

  “若是再过几年,继续收人头税,但朝廷却无田可授会怎么办?”

  “你们想想,土地是一定的,且无法再多,但家庭人口却越来越多,交的税越来越多,最终百姓甚至会入不敷出,那均田制必然崩溃,均田制崩溃,朝廷财政一定崩溃。”

  “百姓生活没有支撑,朝廷财政税收被侵吞,整个大夏都会动荡不安,最后将会演变为农民起义。”

  “所以,改变税收制度不可再拖!”

  此话落地。

  魏南和柳东川几人,仿若晴天霹雳。

  这......

  这也太可怕了。

  没想到太子爷竟将十几年后的事情都想好了。

  太子爷说的没错,等五口之家变为十五口之家时,田地还是那些,粮都不够吃,又添了十口人的税。

  那百姓不起义才怪呢!

  魏南眼眸泛光,心情激动,焦急问道:“殿下,那无地的百姓怎么办?”

第261章 微微一笑,百媚生

  听着魏南的话。

  叶洵将手中杯盏放到桌案上,风轻云淡道:“无地百姓那就更好说了,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为的就是应对接下来大夏新一轮的人口暴涨,从而使得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就意味着,大夏将从徭役向赋税转变,有地百姓通过农耕果腹,无地百姓通过劳力果腹。”

  魏南眉头紧蹙,沉吟道:“殿下,您的想法是好的,但几年之后,土地只有这些,若是免除徭役岂不是变相增加了国库负担?那我大夏的土地是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朝廷是否有那么多的工程需要无地劳力?”

  赋税改革马虎不得,若是考虑不当,必将适得其反。

  柳东川几人皆是心下激动,向叶洵看去,若是太子爷的计划成功,他将是名垂千古的功臣。

  叶洵嘴角微扬,解释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均田制还适应大夏发展,随着人丁的增多,土地也还够用十年,魏大人所担心的无非是十年后的事情。”

  “在这期间,我可以有三点向魏大人保障,其一:国库收益将会成倍增长,因为夏商是本宫一手经营的,这将是今后国库主要营收之一。其二:本宫正准备研究出一种可以令水稻产量翻倍的新水稻。其三:在一和二完成的情况下,朝廷会组建兴修朝廷工程,例如官道,水渠,城墙,城中排水设施等,如此一来魏公所说问题可解。”

  令国库收入翻倍?

  令水稻产量翻倍?

  大量兴修工程?

  这......

  这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办到的事吗?

  此话若不是从太子爷叶洵的嘴中说出来,他们非要将此人叉出去不可。

  这不是扯淡吗?

  这些事情若是如此好解决,那叶澜天还用忍辱负重十几年,偷偷布局吗?

  不过夏商现在跟三大商行合作,在五望并未涉足的领域搞的风生水起,确实是可以预见的。

  但水稻产量翻倍就有点扯淡了。

  不过,《摊丁入亩》普及后,人口激增带来的社会矛盾,在近几年内肯定不会出现。

  说不定太子爷真的有办法?

  这事叶洵倒也不是瞎吹,虽然他不会复杂的杂交水稻技术,但却可以从水稻中挑出一些特殊的水稻,这些水稻必须在抽穗扬花的季节进行人工受粉,但水稻的产量真的可以翻倍。

  叶洵打算回上京城后便着实此事,水稻产量翻倍,这是大事。

  朝廷有钱有粮,再加上农业税和商业税,便有兴建工程的资本,人口激增带来的土地不够的社会矛盾自然可以解决。

  这一切,叶洵已经在心中推演很多次了。

  顿了顿。

  魏南站起身来,随即跪倒地上,激动道:“太子殿下,请受卑职一拜!”

  紧接着,柳东川领着一众山东官吏噗通便跪到了地上,“太子殿下,请受卑职一拜!”

  这一刻,叶洵就是他们心中的神。

  他能在举手投足间,将上千年来土地,农民,地主,官吏和朝廷之间的矛盾,看的如此通透,并给予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由此看来,太子爷确实是超越这个时代的。

  最关键的是,太子爷的前瞻性,他这赋役制度,竟是针对十年后大夏人口激增的税赋制度。

  而且,太子爷非常自信,对于自己预见的一切和自己着手干的一切,没有丝毫忧虑,像是必然会发生一般,胸有成竹。

  他们这些臣子,只需要按着太子爷的思路干便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太多的其他想法。

  这对于柳东川众人来说,是最痛快的。

  他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当太子爷从山东离开后,整个大夏都将为之颤抖。

  叶洵,苏瑾和穆凌霜上前,将魏南和柳东川扶了起来。

  叶洵扫视众人,严肃道:“诸位大人,本宫再说一次,本宫是大夏太子,本宫做的再多那都是应该。”紧接着,他冲着众人深深揖礼,“但这件事,本宫拜托大家了!”

  见叶洵揖礼,众人皆是一惊。

  “太子爷不可!”

  “殿下万万不可!”

  “能在太子爷手下从政,那是我们的荣幸!”

  不怕太子爷有才。

  就怕太子爷有才,为他们着想,还没有架子。

  这样的太子爷,怎么能不让他们拼尽全力?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有如此才华,能力和地位的太子爷,竟还能这般和善的待他们,柳东川已经决定拼命了。

  柳东川如今算是明白为何连在白鹿书院隐居多年的老学究,也愿意为太子爷破规矩。

  除了太子爷的人格魅力外,就是太子爷应对一切的从容不迫。

  在任何困难面前,太子爷皆是淡然一笑,绝不会因此心生烦忧。

  随后,叶洵将细节问题交给了魏南和柳东川两人,以及一众山东官吏。

  柳东川已经表了态,《青苗法》和《摊丁入亩法》若是在烟城没有推行下去,不用叶洵砍他头,连白绫都不用,他直接跳进烟江喂鱼。

  但在他死之前,他要将烟城的官吏全都丢进去,这是他们所有人办事不力的后果。

  他这话,吓的烟城一众官吏冷汗直流,再不敢有半分懈怠的意思。

  叶洵当然也不含糊,只要柳东川能将此事办好,刺史都是暂时的,三省都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叶洵需要扶持自己的班底。

  ......

  晌午,清风徐徐。

  烟城。

  主街。

  叶洵,苏瑾,武岳和穆凌霜在街上闲逛。

  接下来的几日里,该需要魏南和柳东川发挥了,叶洵纵观全局便好。

  叶洵也乐得清闲几日,他是最喜欢劳逸结合的。

  叶洵正陪着穆凌霜在街道两侧的摊位上看首饰。

  这若是在上京城,除东西市外,其他街道是禁止摆摊经商的。

  不过烟城这山高皇帝远的,柳东川又体恤烟城百姓疾苦,所以平日里管的也不是太严苛。

  百姓们赚点活计钱,确实不容易。

  与此同时。

  在主街上,一辆马车从主街缓慢而过,淡蓝色的车厢帘掀开,一张精致俊俏的脸庞探了出来,微微一笑,百媚生。

第262章 本妃要那小娘子的全部资料

  叶洵是一个生活有目标,并为之奋斗的人。

  当秦王时的目标是将秦王府西十二院给填满。

  现如今当太子的目标是将东宫太子妃一人,良娣二人,良媛六人,承徽十人,昭训十六人,奉仪二十四人的名额占满。

  现在有名分的才穆凌霜一人,准名分的才上官云卿一人,还有一个计划中的灵儿,至于潇湘只能算作是编外人员。

  任重而道远呀。

  这是叶洵看着那俊俏小娘子一瞬间的反应。

  叶洵绝对不是流氓,也不是好色,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祖宗定下来的规矩。

  不过,叶洵倒是没有太深入的想法,毕竟他对单纯的花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怎么也得是智慧与美貌并存。

  东宫绝对不养那些整日只知道宫斗的闲人。

  这是叶洵的原则。

  “夫君你看这支......”穆凌霜将一支精雕细琢的木钗拿了起来,转头看向叶洵,只见叶洵的心思没在她身上,而是在一个车辇中的小娘子身上。

  与此同时。

  那小娘子已经放下帘子。

  叶洵不禁摇了摇头,俊俏,冰清玉洁的俊俏。

  “夫君,那小娘子好看吗?”穆凌霜将脸贴到叶洵脸侧,热气吹到他的脸颊。

  叶洵下意识点了点头,不禁道:“自当是美的......”只一瞬,他便反应过来,“自当是美的不如倾国倾城的娘子,刚才过去一个人,本宫看了眼熟,顺便看了一眼那马车,呵呵......”

  叶洵这笑,令苏瑾都感觉非常尴尬。

  不过这也无可厚非。

  太子爷是真性情,又承担着为叶家皇室传宗接代的重任,无论如何他也必须将东宫的妃子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