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太子 第215章

作者:烟十叁

  三日后。

  山东城。

  南郊官道。

  叶洵,魏南一行人拿着李然写的书信向山东州烟城而去。

  这也意味着叶洵在山东抑制土地兼并的行动,正式开始了。

  此时,亦是春耕时节。

  农田中的百姓们正赶着耕牛,推着曲辕犁在田野中耕犁着原本属于他们,最后又被迫卖出的土地。

  虽然百姓们只有三成收成,但嘴角依旧洋溢着笑脸,毕竟有田耕就意味着有饱饭吃。

  在这个时代,有顿饱饭对于百姓来说,就已经非常奢侈了。

  土地兼并这事看起来很难,但强取豪夺非常容易。

  每逢大灾是第一,洪涝,大旱,庄稼死在田亩中,百姓们没有吃食,只得将手中土地已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地主,而后沦为佃农。

  不过,地主的手段不限于此。

  若不是丰收之年,田地中产出的粮食不够吃一年,尤其是在春季,也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户家的陈谷都吃完了,但粮食还未成熟,于是农户不得不向地主家借粮。

  但官地勾结后,地主的粮食利息是极其高的,往往农户这一年收的粮食,还不够偿还地主利息的,所以百姓就不得不将手中的土地和未过门的黄花闺女卖给地主,最后沦为佃农。

  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代,在这田地就是百姓一切的时代里,官吏和地主若是勾结在一起,想要从百姓手中巧取豪夺土地真的不要太轻松。

  他们甚至敢一把火烧了百姓的庄稼,迫使百姓来借粮。

  这就是一个人吃人的时代。

  地主的田地和粮食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

  最后便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最后便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国家灭亡。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粮”。

  粮字虽然好写,但这是阶级矛盾产生且不可调和的千古难题。

  这也是太子爷叶洵面临的难题。

第258章 地主家的田如数奉还,百姓家的田三七分账

  山东州。

  烟城。

  叶洵骑在高头大马上,几乎已经能看到出现在天际的那座斑驳的城墙与城门上的烫金大字。

  烟城太守名叫柳东川,山东本地人士,豪门世家,书香门第,曾就读于白鹿书院。

  贞武二年从白鹿书院结业后,举荐入士,直通中枢。

  贞武六年经左章台提携为中书郎中,为山东派系,而后结交肖家,娶的是肖家主脉姑娘。

  贞武七年柳东川夫人柳肖氏的父亲,争夺家主位失败,柳肖氏父亲一脉死的死,贬的贬,为奴的为奴。

  同年柳东川调出中书省,被叶澜天派到烟城任太守。

  这一任就是九年。

  不过再任十九年,二十九年也是他,柳东川的官路因为柳肖氏的父亲,已经走窄了,再往上没有半分晋升的希望。

  所以五望虽然势力大,盘根错节,但势力大有势力大的坏处,连皇室都会内斗,同室操戈,更别提百年传承的家族了,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纷争,这是一定一定的。

  李然给柳东川修的书信,是先一步抵达烟城太守府的。

  柳东川看过信后,亲自率领长吏和各曹官吏,于烟城下等待太子爷的大驾光临。

  也许太子爷能让他的官路宽敞起来。

  毕竟连白鹿书院都松了口,连魏南这挨千刀的都成了山东刺史。

  谁人不想谋一个好前程?

  柳东川最大的底气就是来自白鹿书院,他在白鹿书院上了六年的学,他太清楚李然,赵孟通和贺东的为人了。

  若不是有莫大的把握,白鹿书院别说修书,大门都不会让太子爷进。

  白鹿书院的一旦染了政治,今后太子爷若是失势,他们会死的很惨。

  五里处。

  叶洵依旧优哉游哉的骑在高头大马上,问道:“魏公,本宫有一事不明,还请魏公指教。”

  魏南一滞,随即道:“太子爷但说无妨。”

  叶洵眉头微蹙,沉吟道:“山东三十二城太守,为何有二十五城皆与白鹿书院有关系?这不符合父皇和朝廷的行事风格吧?”

  “而且本宫大致看了一眼,这二十五城太守,有十八个皆是山东本地人士。”

  “哈哈哈......”魏南捋顺着胡须,大笑出声,“因为,这些都是陛下和镇国公的手笔。”

  “父皇?舅舅?”叶洵似乎琢磨出来点门道。

  魏南洋溢着笑脸,继续道:“当初,左章台以饮酒误事之名,要将柳东川革职的时候,陛下虽勃然大怒,砸碎了他最喜欢的琉璃盏,但他心中是欢喜的。”

  “陛下最喜欢看狗咬狗,不过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陛下就暴怒着将柳东川调来了山东。”

  “而且这九年间,陛下从来没有派人与柳东川联系过,似乎是忘记了这位太守一般。”

  叶洵眉梢舒展,问道:“魏公是说,山东的局,父皇和舅舅已经筹划很多年了?”

  叶洵知道叶澜天和魏无忌在暗中搞了不少小动作,安插了不少眼线。

  但至今他除了魏南之外,并未看见其他成果。

  魏南不可置否的点了点头,“在左淑妃入宫的第一天,山东的局便已经着手布了,因为陛下心里清楚,左章台在他心中已经判了死刑。”

  苏瑾与穆凌霜闻言,皆是一愣。

  这局布的这么早吗?

  布了十几年的局,还仅仅是一个山东州。

  不过也由此可见,叶澜天为了避免与五望起冲突,忍辱负重到了多长时间。

  想来也是,谁能允许中书令往五望身上贴?

  叶澜天甚至不敢给他们一个尚书的职位,你开国功勋,还舔着脸上前去送。

  叶洵亦是惊讶的点了点头,看来他这路走的如此顺畅是有原因的。

  便宜爹倒是干了不少的正事,没少给铺路。

  此时,叶洵在想如何让属蜂窝煤的便宜爹和便宜舅舅多活几年,多替自己打几年工。

  这么好的打工人,叶洵实在舍不得他们退休。

  紧接着。

  叶洵又问道:“那为何父皇又将赌注押在了白鹿书院?”

  魏南捋顺着他的羊角胡须,一本正经道:“殿下都说这是赌注了,这本身就是一场赌博,谁也没有十成把握,之所以把赌注押在白鹿书院,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地方可压了。”

  叶洵弱弱的问道:“矬子里边拔大个?”

  魏南严肃的点了点,“可以这么说吧,能一力破万敌的只有白鹿书院了。”紧接着,他一脸敬佩的看着叶洵,“不过,太子爷您的表现已经超过了陛下的预期。”

  “预期?”叶洵疑惑道:“父皇预判了本宫的预判?”

  卧槽!这有点狗了。

  魏南:......

  太子爷的骚话怎么这么多?

  还预判了预判。

  两人说着,已经来到烟城城下。

  远远望着叶洵五人。

  柳东川急忙领着一帮官吏跑上前来,揖礼道:“卑职参见太子殿下。”

  太子爷已经跟肖家开战,他不但有白鹿书院的书信,还因为肖家而差点被一撸到底,这队还用站吗?

  叶洵翻身下马,淡淡道:“诸位大人免礼。”

  柳东川和叶洵很默契的没有提白鹿书院,直奔城中。

  ......

  烟城。

  太守府。

  议事厅。

  叶洵端坐上位,魏南、苏瑾、柳东川、山东长吏和诸曹官,分坐两列。

  叶洵手中正翻看着一份花名册,上面是烟城境内几十县的官吏名单。

  另一本就更牛逼了,烟城地界所有地主及其麾下田产名册。

  看来柳东川这几年在烟城还真不是白混的,将情况摸查的明明白白。

  但叶洵有十成把握可以肯定,若没有李然那临门一脚的书信,柳东川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这份名册给他的。

  这是什么?

  这是一本简简单单的名册吗?

  这是柳东川及其烟城各官吏的投名状。

  他们这次是真的将身家性命押在了叶洵的身上。

  这也是叶洵的想要的结果。

  没有这份名册,没有柳东川一众官吏的投诚。

  叶洵在烟城的举措就算再成功,等他走后,地主家的田如数奉还,百姓家的田三七分账。

第259章 谁挡着我为太子爷效犬马之劳,我跟谁玩命

  见叶洵看着两本名册心情不赖。

  柳东川噙着笑意,忙道:“太子殿下,您的来意卑职已经清楚,抑制土地兼并之风势在必行,地主豪强霸占农户的土地也也需要尽数归还百姓。”

  “只是......只是今后百姓若是再遇青黄不接,百姓手中没有粮,如何是好?”

  此话落地。

  一众官吏皆是向叶洵望去。

  土地改革可以,但法子必须要有。

  怎么改才能让百姓不至于饿肚子,这才是最主要的。

  光是将百姓的土地变为永业田,这根本就不足以解决问题。

  粮食才是根本。

  这事也是最令魏南头疼的事。

  地主豪强可以打,土地可以还给百姓,但青黄不接的时候,怎么办?

  那岂不是又要找地主借粮,那土地岂不是又要抵押给地主?

  这是死循环呀。

  叶洵倒是波澜不惊,让苏瑾将自己写的法子拿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