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太子 第212章

作者:烟十叁

  一名豆蔻书童迎面走来,揖礼道:“太子殿下,院长在后园恭候殿下,还请随小童前去。”

  魏南脸色有些难看,转头看了看叶洵。

  毕竟叶洵可是当朝炙手可热的太子,他前来白鹿书院,李然那厮竟然不出来接驾。

  不过这些大儒都是这般德行,自命清高,只忠于朝廷而不忠于皇帝,他们连官都不做,自然不愿与皇室有所接触。

  叶洵倒是不以为意,淡淡道:“有劳小兄弟。”

  随后,在书童的带领下,众人向白鹿书院后院而去。

  魏南暗松一口气,还好太子爷讲道理,而且对于凡俗缛节不是非常看重,不然他也很为难。

  苏瑾和穆凌霜倒是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太子爷就是这样,金刚手腕,菩萨心肠,他能毫不犹豫的踏碎纨绔子弟刘盛的脑袋,也能对一个小书童礼遇有加,一切皆随心。

  后园。

  一座凉亭伫立在花园正中央,一股山泉从山涧跃下正巧落入后园的池塘中,一道暗河连接池塘,再从池塘流向山下。

  想来这是当初修建白鹿书院刻意为之,倒是很有意境。

  凉亭中。

  有三个衣着朴素的大儒静坐其中。

  因为白鹿书院有教无类,所以倒是不缺钱,资助的人很多。

  叶洵一行人来到凉亭前。

  李然这才领着其他两个大儒走出来,揖礼道:“民等见过太子殿下,太子妃,魏刺史。”

  由于魏南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不欺暗室,所以平日里与这三位倒也能称得上朋友。

  但也只是称得上朋友,毕竟他们的理念还是有所不同的。

  叶洵微微拱手,“三位大儒客气,本宫多有叨扰。”

  李然应声道:“太子殿下请坐。”

  随后,叶洵,穆凌霜和魏南坐到一旁。

  苏瑾和武岳只有站着的份了。

  其他两位大儒分别叫赵孟通,贺东,皆是在白鹿书院任教的大儒。

  紧接着。

  叶洵看向李然,率先开口,直接道:“李院长,今日本宫前来,有一事相求。”

  李然自然知晓他的来意,淡淡道:“太子殿下请讲。”

  这几日,叶洵在山东城的所作所为,李然三人早已知晓,不单单是近几日,叶洵近几个月在大夏的所作所为,他们也清楚。

  败大俞,杀皇子,夺储君......

  这些轰动大夏的事,他们想不知道也不行。

  不过整体来讲,他们对叶洵的印象还是非常好的,先不说叶洵给山东百姓分了近百万石的粮草,单单是曲辕犁这件农耕神器,便令他们对叶洵刮目相看。

第254章 太子爷也得求人办事

  虽然李然三人对叶洵刮目相看。

  但这位太子爷在几个月前的名声还不是很好,恶贯满盈那种。

  所以他们本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原则,还是打算亲自试探一下这位正当红的太子爷。

  而且李然几人本来就不愿与朝廷过多产生交集,能见叶洵已经非常给面子了。

  叶洵没有直接说,而是反问,“李院长可知本宫此番前来山东的意图?”

  李然一愣,旋即心中暗笑。

  “自然是听说了一些。”

  “太子殿下想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以民为本,将地主手中的土地还给农户。”

  “对于这件事,我白鹿书院自是敬佩有加。”

  “当然,前提是太子殿下是真真切切想要走这一步。”

  这也是今日他们三人都在这的原因。

  若是没有太子盘坐地头与百姓论农那一幕,他们今日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见叶洵的。

  毕竟白鹿书院被太子爷收服这些话传出去,总归是不大好听,还会有断传承的危险。

  叶洵微微点头,继续道:“本宫曾说过,为生民立命,为万事开太平,自然是真正想走这一步,但这一步何其难,我想三位大儒怎么也比高居庙堂那些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王侯看的通透。”

  话落。

  李然,赵孟通,贺东三人,皆是眉头紧锁,抬头看向叶洵。

  他们显然没有想到,太子爷的话,一句比一句直白。

  自从这位太子爷杀了三皇子吴王后,便愈发的敢做敢说。

  紧接着,李然沉吟道:“太子殿下您都说了,那些是王侯,而这书院里皆是山野村夫,想来帮不了太子殿下太大的忙。”

  叶洵没有说话,而是从怀中掏出一份名单,推到李然面前。

  “院长,这些人皆是白鹿书院的学生,已经找到了各自的靠山,虽然背靠五望,但还有拯救的余地。”

  “本宫想请院长帮忙,修几封书信,劝告他们回头是岸。”

  “若是他们受人指使,联合起来罢政,本宫虽然可以解决,但难免会费一番手脚。”

  “而且,吏部一时间也难以调派人手。”

  叶洵直截了当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五望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各地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无论叶洵在哪,总会有一些地方官吏阴奉阳违,亦或是叶洵走后继续官官相护,官商勾结。

  所以叶洵来了山东半个月,依旧没有着急土改。

  若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土改再成功,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即便魏南的能力再强,没有地方官吏的支持,全都是扯淡。

  你可以杀一个,杀两个。

  但山东州有三十二个太守,二百七十八个县令,十五个太守都与五望有所关联,半数县令都是太守的嫡系,另外一半是特么的裙带。

  你怎么杀?

  你将山东官吏屠了一半?百姓谁来管理?

  这才是世家真正的可怕之处,他们的桃李太多太多了。

  而且山东还不是世家盘根错节的重灾区。

  所以,当初世家逼宫,让叶澜天将魏南调走,不是叶澜天无能。

  世家逼宫,半数官吏都跪在了厚德殿前,三省六部都特么的瘫痪了,你能怎样?将他们都杀了?

  所以叶澜天是下定决心,拼了自己的命,也要将五望给灭了。

  不然这天下名义上姓叶,但也只是给五望打工罢了。

  叶洵先用粮食和曲辕犁拉拢一波百姓,再来白鹿书院将世家的关系网来个釜底抽薪。

  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开手脚干,干完之后,山东不至于在他走后又开始土地兼并。

  所以这件事没有想象的那般简单。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虽然叶洵供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叶洵不得不承认,“救民先救官”这句话的道理。

  若是这些官吏不听话,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叶洵就算跑断了腿,也跑不过来山东的二百七十八个县,就算跑过来也不可能让这些县令行禁止。

  尤其是这个信息传递不发达的时代。

  县令是谁?

  那特么的是县太爷,是土皇帝。

  县太爷凭一己之力,掌握着一县的军事,政治,狱讼,治安,财务,贡赋等权力。

  县太爷的关系可能特么的直达中枢。

  这是叶洵面临的赤裸裸的现实。

  所以,叶洵打算从白鹿书院入手,三十二个太守尽量全部拉拢到自己麾下,该用的用,该降职的降职,实在无法拯救的便只能杀了。

  切断五望对山东的控制,这才是最主要的。

  五望对山东没了控制,太守听从叶洵的话着手整治,县令听从上面调遣打压地主豪绅,这事就成了。

  这就是叶洵来白鹿书院的原因。

  山东三十二个太守,有十五个太守有五望背景但曾受教于白鹿书院,十个太守家中子弟就读亦或是曾就读白鹿书院,剩下五个是清正廉洁之官,最后两个无药可救,已在叶洵斩首名单中。

  三十二个太守,二十五个太守跟白鹿书院有关系。

  虽然叶洵不愿承认。

  但山东是他这个太子说了算吗?是魏南这个刺史说了算吗?

  是特么的这三个不问世俗的大儒说了算。

  这就是人情世故。

  叶洵可以杀人,杀很多人,但也仅仅是杀人,分毫改变不了山东的现状,甚至会被叶澜天火急火燎调回上京城挨批斗。

  李然眉头深锁,面露为难。

  他当然知道叶洵来白鹿书院是请他们帮忙。

  毕竟面对土地改革,虽然叶洵是太子,虽然是皇帝允许的,但在山东的一亩三分地,还不算师出有名。

  紧接着。

  李然叹息道:“太子殿下,我们明白您的决心,但这信若是写了,白鹿书院便成为了政治工具。”

  事实上,干好事就是这么为难。

  你眼瞅着人掉进湍急的河流中,而你又会水,你若是见死不救,良心上回受谴责。但你若是救,就有生命危险,你的一家老小怎么办?

  李然现如今就是这种心理。

  今日只要他们将信写了,那白鹿书院站边太子叶洵之事,马上就会名满大夏。

  若是如此,谁也不敢保证今后白鹿书院会不会被战火殃及。

  干好事就是如此令人纠结。

第255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叶洵说话直白。

  李然的直白程度,也比叶洵差不到哪去,半斤八两。

  苏瑾听着他这话,脸瞬间沉了下去,这就是他不顾族规甚至是冒着被苏家除名的风险,也要投奔叶洵的原因。

  圣贤书,圣贤书,都他娘的读到狗身上去了。

  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对山东几十万户百姓的死活视而不见。

  这算哪门子的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