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25章

作者:楚国隐士

  是真需要宰相实际参与到一应工作当中来的。

  可以说,但凡李善长这位宰相眼里能看到的活,他都有权力参与一手,对方还得特别听从他的意见。

  因为那时候的李善长,便是代表皇权在管理一应事务。

  但此时,他的作用不一样了。

  眼下的他,是代表着一应臣子,向皇帝朱元璋汇报最近的政务。

  固然还有专门的奏折和各部分开报送的奏报。

  但身为宰相,每隔一段时间汇总一下工作,乃是他的职责。

  不过,李善长的汇报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那儿滔滔不绝。

  朱元璋时不时的,就会根据他汇报过程当中的某句话,甚至某个词,直接开始发问。

  但凡朱元璋问出来的问题,俱是直指核心或者要害的地方。

  要不是李善长还真有几分本事,恐怕面对朱元璋这么犀利的皇帝,还真有些手忙脚乱。

  这一汇报,就是整整大半天的功夫。

  君臣二人丝毫不敢懈怠的,一项一项梳理着大明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务。

  等到厚厚一沓奏报终于聊完,君臣二人不由得同时松了口气。

  看着眼前略有些憔悴的李善长,朱元璋居然一时间觉着有个丞相似乎还不错的样子。

  但这念头仅仅是冒出一刹那,便被朱元璋给掐灭了。

  丞相能帮咱干的活,难道分到六部尚书身上就不能干了?

  而这权力落在丞相一人手里,跟落到六部尚书手里,这区别可就太大了。

  所以,这丞相之位,说什么也得弄掉。

  想到这儿,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好似无意又好似闲聊一般的问道:

  “善长,之前胡惟庸家那小子出事儿,你可曾听闻?”

  这话听起来似乎不带丝毫锋芒,仿若当初他们在起家时凑在一起聊天一般。

  聊的都不是什么家国大事、军政要闻,反倒句句不离八卦、事事不离家常。

  所以,李善长也没多想,反倒是嘴角扯了扯,颇有些不以为然的答道:

  “陛下,若说起胡惟庸这人,那确实是个厉害人物。”

  “政事、谋略、手段、心性,胡惟庸方方面面都乃世间少有的顶尖人才。”

  “但,或许也是因为太过忙于公事,对子嗣后辈疏于教导。”

  “他那儿子,志大才疏、顽劣不堪,难堪大用啊!”

  “可惜了胡惟庸这一世英名!”

  这话说的可半点不客气。

  但李善长如今身为天下执宰之人已有数月,本就心高气傲的他,怎么可能不仰起头靠鼻孔看人?

  尤其是胡惟庸这位早些年压在他头上一筹的老乡,如今有了机会了,那不说一脚踹翻,但啐一口又能如何?

  听着李善长的评价,朱元璋的眸子都冷冽了两分。

  ‘看来,咱还真猜对了啊!’

  “李善长这厮,不适合执掌大权。”

  ‘这才多久,就看不起前任丞相、老兄弟了!’

  ‘那要是再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就当是看不起咱了啊!’

  想到这儿,朱元璋低下头,继续有一下没一下的翻着之前的奏本,嘴里却看似随意的答道。

  “原来如此,看来胡惟庸这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不过,也不打紧!”

  “胡仁彬的年纪不大,还能慢慢改!”

  “正好胡惟庸如今成天在家,教子的功夫肯定是有了!”

  “对了,胡惟庸是不是还有个侄女来着?”

  “善长,胡惟庸这侄女如何,你可知道?”

  朱元璋似乎真就是顺着话题,继续说着胡惟庸家里的小辈。

  聊的也好像是跟刚刚一样的八卦,可此时的李善长却没有了刚刚的轻松。

  听到胡惟庸侄女这个字眼,李善长便心里一突。

  他不自觉的抬头看了朱元璋一眼,却发现朱元璋似乎压根没功夫搭理他,正埋头翻着奏本呢。

  手里更是还捏着一只朱笔,在那上面写写画画。

  那模样,就好像李善长答不答、怎么答都无所谓一般。

  但李善长此时已经把警惕心提到最高了。

  因为朱元璋嘴里这位胡惟庸的侄女,正好和他侄子李佑有婚约。

  本来两个年龄正合适的小年轻,在父辈的张罗下结下婚约,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若是女方有个当过丞相的叔伯,男方又有个正在当丞相的叔伯……

  那这桩婚事,可就太不一般了。

  朱元璋这么问起,也是摆明了内有深意啊。

  不过李善长此时虽然紧张,倒也不至于自乱阵脚。

  当即,几句车轱辘话糊弄了一下,连忙把这事儿糊弄过去了。

  朱元璋似乎真就是随口一问,没有再聊了,只是道了声丞相辛苦,便让李善长退下了。

  可缓步走出宫门的李善长却非常清楚。

  朱元璋这话的意思,可太明显了。

  那便是不希望看到如此显赫的两家成为联姻亲家。

  不然,朱元璋怎么会记得这等小事,更不会在宰相汇报政务之时提出来。

  想到这儿,李善长也不禁微微一叹。

  看来,这门亲事得作罢了啊。

  他再傲也不会因为这点事跟朱元璋对着干。

  真那样的话,除了触怒朱元璋然后挨骂乃至贬官以外,啥好处都没有。

  甚至,陛下若是要处理这件事,但凡见李善长动作慢一点,他完全可以跟胡惟庸说一声嘛。

  以胡惟庸那厮的机灵劲儿,但凡陛下说一声,肯定忙不迭的就会解除婚约。

  那与其等胡惟庸开口,还不如自己先开口呢。

  回府后,先是和侄子李佑说了下情况,并且安慰了对方一方后。

  李善长当即决定,自己亲自走一趟胡府,跟胡惟庸当面谈谈,然后,退婚!

  这门亲事,不成也罢!

第38章 大明也要有自己的退婚流?

  坐在前往胡府的马车上,李善长的神色,格外的复杂。

  论及二人的关系,其实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

  首先,二人都是淮西出身的老臣子,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一帮人。

  同为文人,还都是老乡,那么自然早早就相识了。

  关系不说到了同生共死那份上,那也确实是属于非常好的。

  甚至,当初胡惟庸能上位当丞相,里面都有李善长的推荐。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双方因为各种心思、想法,最终定下了双方侄子、侄女的婚约。

  那时候的他们,确实是结成了同盟,在大明官场上共同进退的。

  但……再好的关系也会出现裂痕的一天。

  毕竟当时李善长的官威没有那么显赫,可胡惟庸却一跃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

  天下官员尽皆掌控在朱元璋手里,而有一半是掌控在胡惟庸手里的。

  所有的政务都得经过他处理,所有的政令也得经过他来落实。

  当一个人能决定整个大明的人事、财政、政务的时候,哪怕只有一部分,那他跟皇帝的区别其实已经并不是很大了。

  猛然间成了宰相,本就比李善长年轻不少的胡惟庸一下子就支棱起来了。

  胡惟庸倒没有说刚当上宰相就翻脸不认人。

  他没那么猖狂,更没有那么傻。

  只不过,原本的小兄弟如今地位在自己之上以后,二人之间说话都微妙了不少。

  胡惟庸更加意气风发,李善长在胡惟庸面前也没了那么多指指点点。

  毕竟,一朝宰相,岂能轻慢?

  正是这种地位变化带来的膈膜,便让原本携手共进的二人,渐行渐远了起来。

  虽然二人之间一直不曾翻脸,但早已没了往日里的亲近了。

  甚至,这种疏远哪怕到了胡惟庸下台,李善长如今贵为丞相,依旧没有改善。

  之所以没有改善,其实双方都有责任。

  李善长是觉着自己本就是老大哥,如今更是既有国公之位,还贵为宰相,胡惟庸作为小老弟、前宰相,那总不能自己这个老大哥先服软吧?

  而放在胡惟庸这里,就更不用解释了。

  因为芯子都换了啊。

  新来的胡惟庸听到李善长这名字,躲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愿意往上凑啊。

  所以,这种种巧合碰到一起,便使他们的关系一直不好不坏、不尴不尬的这么维持着。

  当然了,双方曾经定下的婚约倒是没反悔。

  李善长觉着没必要,毕竟胡惟庸只是因病辞官,又不是被人整下去,或者得罪了朱元璋被贬官。

  天知道什么时候这老小子又冒出来了?

  不过是自家侄子娶妻而已,能维持和胡惟庸的政治联盟,那为啥要取消?

  而胡惟庸嘛,压根就是忘记还有这回事儿了。

  他天天美人儿在怀、美食在口的,还惦记着钓鱼、种地歌舞一大堆的美事儿,哪还记得有这么个婚约在啊。

  不过……这些都是曾经了。

  眼下李善长再怎么不乐意,也得坐着马车去胡府,亲自找胡惟庸说说退婚的事儿了。

  没办法啊,他即便想和胡惟庸结亲,也架不住朱元璋忌惮啊!

  他总不能跟朱元璋对着干吧!

  尤其是之前的空印案,眼下还有余波在呢。

  李善长此时,愈发觉着这丞相的位子不好干了,似乎跟个高危职业似的。

  每日里工作量大得惊人就不说了,最重要的是,朱元璋下手太狠了。

  要不是李善长始终相信朱元璋不会冲着一应淮西老兄弟下手的话,他恐怕早跑了。

  唉……想想都是泪啊。

  就在李善长脑子里思绪乱飞之际,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上一篇:始皇家的好圣孙

下一篇:红楼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