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楚国隐士
这已经不仅仅是尴尬不尴尬的问题了。
这特么的让人觉着毛骨悚然好不好?!
这到底是朱元璋对于相权的试探?
还是说对他李善长不满意了?
又或者说,朱元璋这是还有什么其他打算,不想让他知道?
不管怎么样,李善长不能无动于衷了。
于是,李善长决定在这开海一事上找找存在感。
他毫不犹豫的跳了出来,自一众朝臣目瞪口呆之中,直言反对朱元璋废除部分港口海禁的政令。
也就是说,李善长,居然直接打算跟朱元璋刚正面了!
264.第264章 朱元璋动了杀心
264.
此时的李善长,还真有股子百官之首的风范。
站在殿中侃侃而谈的他,那叫一个气度啊!
“陛下,这禁海一事,不仅事关我朝海防边境安宁,还涉及到衙门的设立、人员的调动、钱粮的支出。”
“更何况,我朝之所以禁海,主要还是为了防范海上的贼寇对沿海的侵袭。”
“如今,我朝既无强大的水军,沿海也无太多驻军,陛下一朝开海,岂不是小儿持金过闹市?”
“届时若是引得一众海上贼寇大举来袭,岂不是害了我大明沿海一众百姓?!”
“因此,还望陛下三思!”
李善长这话还真不是故意杠,反倒是显得格外有道理。
而李善长这话一出,一应李善长一系的铁杆官员也是纷纷站了出来,好不犹豫的支持、附和李善长。
一时间,整个朝堂都显得有些群情汹涌了。
可朱元璋却如同没看到一般,就那么一言不发,看着一样人等前赴后继的站出来。
甚至等人说得差不多了,他还“好心”的问上一句,
“可还有谁于此事有什么要说的?”
看着朱元璋似乎没有发火的意思,还真有不少人站了出来,大声的诉说着对于李善长的支持。
毕竟,李相发话了,陛下也没发对,这时候不站出来,难不成还想跟李相对着干?
一时间,几乎朝堂之上站着的官员当中,有一半都站出来附和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脸上不显,似乎若有所思的跟平常一样的就那么静静看着。
可实际上,他此时的内心,却早已爆发熊熊怒火。
不可原谅啊!
只是他老朱家的一介“长工”而已,哪怕是丞相,那也顶多就是长工头子而已。
可如今长工头子站出来反对自己,先不管这长工头子说得对不对。
光是这想都不想站出来附和的长工居然就占了自己朝堂的一半?
也就是说,这一半人实际上就是跟着李善长这个长工头子走的?
那……这天下、这朝堂,到底是他朱元璋说了算,还是他李善长说了算?
这家当、这天下,到底是姓朱还是姓李呢?
朱元璋很早以前就想废除丞相这个职位了。
可他从未像现在这样的急切!
实在是,这威势太过吓人了!
上一个这么干的,叫胡惟庸。
可胡惟庸也做不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而且,胡惟庸这人吧,聪明得要死。
他一般拉帮结派的时候,都是跟其他臣子在某些朝政上有分歧的时候。
所以,以前的胡惟庸在朱元璋心中其实并不是那么惹眼的。
顶多也就是想把他弄下去的那种。
可如今的李善长就不一样了啊。
无论是这个人,还是这个人所处的职位,都让朱元璋有一种感觉。
那就是,这人在不断的威胁着自己的皇权!
朱元璋这人素来是多疑的,不仅多疑,还擅长联想。
尤其是身为一个老父亲,他总觉着自己作为老朱家开创这番基业的老祖宗,要为后辈子孙多做点什么。
这不,他思来想去,结合自身多年的执政经验,敏锐的意识到。
丞相,固然是君王治国的帮手!
但与此同时,就好比现在一般,他同样也是皇权最大的威胁。
君不见,霍光是如何的把持朝政?
君不见,曹丞相是如何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以说,丞相由于其职位的特殊性和职权的重要性,天然就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
丞相但凡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或者反过来是个有私心的。
只要他有欲望,有想要达成的目标,那么皇帝就是他的对手。
因为二者的位置实在是太过微妙了。
抛开其他的事情不谈,那么实际上的情况就是在整个朝堂或者说政治体系上来说,皇帝和丞相都有驱使所有官员的资格。
那么,一旦丞相想要做点什么,可偏生皇帝不乐意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刚刚朱元璋所见到的这种情况。
纵使再狠的君王,面对这群潮汹涌的朝臣,难不成把他们都杀了?
哪怕杀性如朱元璋这么重的人,他都做不到把朝堂之上一半的朝臣一次性屠戮一空!
因为那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个国家的运转都陷入停滞。
可偏偏把整个国家当做自家产业的皇帝,怎么舍得自家的买卖就此落魄?
但丞相就不一样了啊。
有这么多支持者,还有自己家族作为后盾,那若是换个皇帝的话,说不定不仅没坏处还能捞到不少好处呢。
说白了,皇帝在刨除了军权意外的执政权,实际上跟相权重叠了。
甚至狠一点的丞相,连军权都会想办法染指。
那么,若是到了那种程度,这名义上的皇帝是谁,还重要吗?
朱元璋正事看明白了这点,这才打算彻底消灭丞相一职。
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固然能扛住、压制一个又一个的丞相。
可标儿呢,标儿的后代呢?
他们怎么又怎么跟那一个个从万千书生当中杀出来,而后在官场倾轧当中锤炼出来的老狐狸相比?
就算到时候能赢,怕是也少不了各种争斗,那岂不是还耽误了大明的发展?
与其到时候各种麻烦,还不如把丞相之职给取消了。
朱元璋的理论简单而又粗暴。
既然相权会跟皇权相冲突,那把相权全收到皇帝手里,就没事儿了啊。
也正因为有这个想法,朱元璋才会格外的看李善长不顺眼。
好死不死的,今天李善长还作死了一把。
这算是彻底让朱元璋下定决心了!
虽然李善长是开国功臣,也是跟随他多年的老臣,但是为了皇权,朱元璋仍旧决定痛下杀手!
当然,朱元璋清楚,李善长暂时来说没有什么罪名,自己也不好处死他。
不过,不要紧!
有的事情,稍稍等一等就会不一样的!
当即,朱元璋看似接受了李善长的劝诫,收回了废除禁海的政令,甚至还在夸奖李善长老成持重。
可朝堂之上,刘伯温在听到朱元璋收回政令后却觉着头皮发麻。
他扭头看向李善长,默默的为这个老对手哀悼了一声!
265.第265章 父子相商废丞相
265.
刘伯温看了眼眉眼间压根藏不住喜意和得色的李善长。
而后又看了看,脸上看似满是笑容,可眼中的杀意和冷冽压根藏不住的朱元璋。
刘伯温默默的叹了口气!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
这是个枭雄也是个明君,但唯独不是个仁君。
多疑、狠辣,但凡一个或许不是什么好词。
可放到一起时,其实就有些不一样了。
刘伯温清楚的知道,其实朱元璋一直在压制着自己的杀意和暴躁。
这个在战场上一路刀山火海走过来的开国皇帝,对于很多事情,其实更喜欢直来直去、杀伐果断的军中处事法。
但,身为皇帝,他不能这么干!
这么干的话,那他就成了一个暴君、昏君了。
必须得师出有名,还必须赏罚分明!
这是世人对皇帝的要求,也是朱元璋对自己的要求。
所以,他死死的压制住了自己暴躁性子。
可刘伯温知道,有些事情就像是一根刺。
那根刺只要没拔出来,还在朱元璋的心里,那么任凭朱元璋怎么隐藏,那股子杀意永远都是消磨不掉的。
而不幸的是,他刘伯温其实也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
当年的他,在红巾军中作为军师是何等的风光,那么大明建国之后的他就有多谨慎。
因为,他被朱元璋忌惮了啊。
在朱元璋看来,他这样的谋士,是可以祸乱一个王朝的。
那么,这等人怎么可能放到外边?
那必须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才行啊。
也正是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刘伯温这些年才深入简出、韬光养晦。
可哪怕他做到这份上了,仍旧还是没有打消朱元璋的忌惮。
哪怕他一心想要归隐,可仍旧不被允许。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一方面是忌惮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自己这一身本事所传非人。
到时候自己某个弟子稍一动手,大明就会兄弟阋墙、反王遍地了。
可偏生,杀了自己吧又没个理由,师出无名不好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