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176章

作者:楚国隐士

  总不能一有麻烦就去找人胡大老爷解决吧。

  那岂不是显得他朱元璋太过废物了?

  更何况,朱元璋其实也非常注意臣子之间的平衡。

  这要是对胡大老爷过于“亲密”了,那胡大老爷若是“恃宠而骄”那又咋办?

  这种事儿,牵扯的东西实在太多,一句两句的还真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朱元璋非常肯定,那便是如果有什么事儿,他实在理不清头绪。

  那么,这时候把胡大老爷叫来,绝对能有所收获。

  这不,之前朱元璋其实就是在琢磨殿试的事儿。

  毕竟,自有科考以来,殿试,作为科举的最后一关。

  同时也是授官前的最后一次考核,试题,都是皇帝亲自来出的。

  若是往常,朱元璋出题就出题,那又什么大不了的。

  他固然文化水平比一般的大臣低了点,但他不会写难道还不会看嘛?

  写得好不好,他看不出来就怪了。

  因此,往年的科举殿试,朱元璋其实干的挺顺畅的。

  只不过嘛,这回有些不一样了。

  问题还是出在了胡大老爷身上。

  这不,胡大老爷这两年当主考官的过程当中,出的考题放在外边那叫坑死人不偿命。

  可放在朱元璋这里,那叫别具一格。

  也正因为这样,朱元璋心里有点毛毛的。

  毕竟,胡大老爷干得那么好,他这当皇帝的,总不能比臣子差太多吧!

  因此,胜负心略有些强的朱元璋,打算把胡大老爷直接叫来商量商量。

  这商量商量之后,自己不就有灵感了嘛!

  趁着胡大老爷还没来,琢磨了半天的朱元璋,随手拿起了一份奏章看了起来。

  作为老工作狂,他是真心闲不下来。

  但凡有点空,他总得干点啥,不然心里空落落的!

  可刚翻开奏章,他就看到了一封让他格外不爽的奏报。

  说的是,沿海一带有商人进行海上贸易,被官府抓捕了,被判了斩首。

  按照大明的规矩,判斩首这类死刑,是必须要上报刑部乃至皇帝这里核准的。

  并不是说,县太爷一声令下就能让谁家无了。

  当然了,规矩自然是这么个规矩,可实际上,地方上有的是手段能把人不声不响的弄死。

  破家的府尹,灭门的县令,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平素里,朱元璋对于死刑的核准还是非常谨慎的。

  毕竟大明缺人口,对于各种人,能不杀自然还是不杀好,哪怕送去服劳役也是好的啊。

  但朱元璋此时看着这封奏折,却想都没想的就核准了。

  这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对于商贾之流格外的厌烦。

  在他看来,商贾不事生产、锱铢必较,就该死!

  更何况,还敢违反禁令进行海贸,那就更该死了。

  而恰在此时,胡大老爷来了。

  胡大老爷来宫中也不是一两次了,行完礼走完程序之后,大大咧咧的就揍到了朱元璋跟前。

  看着朱元璋今日这脸色似乎不大对,胡大老爷猛然间一个激灵。

  妈耶,老朱今儿情绪不对?

  这特娘的又是哪位大哥发功了啊?

  胆子真大啊!

  朱元璋都敢得罪!?

  这是半点不担心九族消消乐还是怎么的?

  关键是,朱元璋有时候任性起来,那是真的不管不顾,先杀了再问来着。

  到了那时候,岂不是想想都觉着冤?

  胡大老爷可不想平白无故惹上麻烦。

  因此,干脆当做没发现朱元璋的脸色,直接当个小透明。

  他就一个想法,等朱元璋这阵子气过去了,他再开口。

  不然的话,这因为别人的事儿给自己惹来一堆麻烦,那岂不是太冤枉了?

  可有时候吧,事情就这么不凑巧。

  朱元璋这一抬头就看到了缩头缩脑仿若要把自己藏到柱子后面去的胡大老爷。

  朱元璋也是哭笑不得,惟庸这是干啥啊。

  咱有那么吓人?

  他自问对这帮子老兄弟还挺好的啊!

  这话他当然那没说出来,不然的话,胡大老爷怕是得当场喷出来。

  好啊!

  真特么太好了!

  不仅好得接连送人九族消消乐,还得是大规模株连,但凡沾上点边都要死的那种。

  不过,既然已经发现胡大老爷了,那朱元璋自然不肯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智囊。

  当即,他直接问道。

  “惟庸,咱明明颁布禁海令,乃是为了沿海一带百姓能不受海盗袭扰。”

  “怎么那些个商贾胆子就那么大?”

  “看不到咱的一番苦心,为了些许私利竟不顾咱的禁海令,跑到海上做起了生意!”

  “你说这帮人该不该杀?”

  朱元璋是越说越气,到最后,直接一巴掌拍在了御案上。

  那模样显然是气极了!

  可见着朱元璋发火以后,胡大老爷反倒是坦然得多了。

  哦,原来是因为禁海令的事儿啊。

  既然是这事儿的话,那跟咱没关系了啊。

  本老爷怎么可能跟禁海令扯上关系呢!

  既然跟咱没关系,那这事儿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啊。

  不得不说,老朱这人,有时候思路、眼光还是太过局限了啊。

  没办法,出身不好、见识不够,不能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和方向上看待问题。

  不过啊,没关系,你不懂,老爷我懂啊。

  老朱啊,好好看好好学,胡大老爷下课堂,现在给你开课了啊!

第249章 给老朱上上课

  第二百四十九章给老朱上上课

  胡大老爷原本是打算站出来直接一二三四五给人好好说道说道的。

  可等他一抬头,看到对面怒色未消的朱元璋那张老脸时,他顿时心里一个咯噔。

  嘛的!

  得意早了!

  忘记对面是老朱了!

  跟老朱这厮上课,可不能来“好好看好好学”这一套来着。

  这厮心情好的时候,那叫一个礼贤下士啊。

  真就拉得下脸面,也愿意去学。

  可有时候若是一不小心触及到他的敏感点了,那乐子可就大了啊。

  当场翻脸都不算什么,关键是这厮喜欢附加伤害啊。

  真就是原本只是挨顿骂的罪名,稀里糊涂的就变成了九族消消乐了。

  这其中的思路之清奇,让人简直摸不着头脑。

  主打一个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胡大老爷怎么可能脑子一热真就给人来个贴脸开大?

  因此,胡大老爷眨了眨眼后,当先吐槽起了朱元璋刚刚最是愤慨的那些商人的事儿。

  “陛下,对于商人来说,尤其是那些贪念作祟的巨商来说,禁海令,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想必陛下也看到过类似的消息,地方商贾官商勾结、狼狈为奸,把地方祸害得鸡犬不宁。”

  “而这些事情,无非就是欲壑难填闹出来的屁事儿了!”

  “因此,对于陛下惩处这几位明着违反禁令之人,臣是认可的!”

  实话实说,老朱的禁海令,出发点确实是好的。

  因为对于老朱来说,土地、农田才是他眼中的根本。

  而海域,对于他来说,屁用不顶啊。

  因此,为了防范海上贼寇,他直接禁海了。

  在他看来,海洋这玩意儿好处没有不说,坏处一大堆。

  那么与其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持、维护,还不如直接禁了,一了百了!

  可再好的出发点,也无法改变这种“一刀切”政策过于死板、过于短视的缺点。

  这不,因为禁海,大明便自我封锁了对外拓展、掠夺的道路。

  反过来,因为没有外来财富和人口汇入,导致大明内部的土地兼并愈发的严重。

  毕竟,没有其他新型财路诞生的情况下,那么土地就成了最最重要的资产。

  哪位官老爷舍得放弃啊!

  不是为了那点特权和好处,谁乐意当大明这个官儿啊!

  而且,也正是因为禁海,导致大明国库不仅少了关税这一重要财源。

  同时,海贸的巨大利益,全被沿海的巨商、豪族给私吞了。

  他们借着禁海政策阻拦其他人下海,可自己却把持着这条商路挣得可谓是盆满钵满。

  这实际上,是把部分该由国库收入的进项,彻底放进了私人的腰包。

  更别说,因为禁海政策,导致大明的水军几乎名存实亡不说,还让明朝中后期的倭寇彻底猖獗了起来。

  那个时候的倭寇已经不仅仅是猖獗了。

  大量在本子岛上厮混不下去的浪人,但凡稍稍有点胆子的,就能来大明搏一把。

  只要有船能穿过大海的阻隔,那么面对几乎不存在的海防以及地方糜烂的卫所,真就是予取予求。

  更何况,哪怕是到了这等地步,还有那些欲壑难填的本土商家,不仅不出钱出力防范,还主动配合!

上一篇:始皇家的好圣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