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462章

作者:三月啦

  于是一时之间,天下风云激荡……

  朝堂之上,旧吏之死已成定局,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不发动大清洗的前提下,想要将行政体系内官吏的思想彻底转变过来,很显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

  就算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落实,就算旧有的官吏体系思想转变还颇为困难。

  但是,仅仅是旧秦律废弃,新秦律颁布,就值得天下震动了!

  而与此同时,天下各地的废奴运动也随着始皇帝重新回到咸阳以后飞速进行。

  新秦律没有颁布之前,废奴令就已经颁布,然而除了关中地区行驶的颇为顺利以外,关外地区的推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地方官府态度有些暧昧和观望,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废除奴隶也是在削弱地方官府的调集能力。

  废奴令出自赵泗之手,而非始皇帝之手,兹事体大,未尝没有回转的可能。

  地方官府态度暧昧,政治前进缓慢,相应的地方上畜养奴隶的豪强和世家自然而然也有所推脱。

  说白了,地方上并没有反动中央的底气,最起码目前是没有的,但废奴又实打实损伤了地方的利益。

  赵泗毕竟不是一把手,有观望的态度其实可以理解。

  然而始皇帝回来了,外加上新秦律顺利颁布,旧秦律废弃。

  旧秦律本就是地方官府以及世家大族最大的底气之一。

  现在旧秦律都已经废了,新秦律也已经颁布,大秦有了新的思想指导……

  而且还是太孙牵头,始皇帝亲自通过的新秦律。

  因为没有发动大清洗的原因,新法颁布以后实际上是没有经历血于火来铸就威严的。

  在这种敏感时期,谁也不知道废奴令的进展缓慢会不会成为导火索。

  都是为官,政治智商低的活不下去,看的明白的不在少数,因此新秦律颁布以后原本迟缓的废奴令进展可以以飞速来形容。

  而那些看不明白风向变化的最起码也会跟风,至于连跟风都不会的……那死了也是白死。

  于是,相比较于行政效率高效廉洁的关中地区,地方上的政治进行速度明显慢了一个轮回,当然,新消息的告示贴的倒还算是及时,最起码还没有发生咸阳颁布政令,过了整整一年才传递到地方的情况。

  废奴……

  也就意味着大秦在册的人口数量将会大幅度增加。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短短一个月时间,各地郡县加起来,陆陆续续的总和新人口增加了五百万之巨。

  新增人口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也没那么多。

  最起码这五百万人口是填不满南北边疆的胃口的。

  大秦的实际人口有三千万,但这三千万人口,有足足两千多万,是里外中原的。

  而以如今大秦的疆土来看,占据了大量人口的中原,实际上面积还不足大秦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是的……就算南北边疆的胃口得到满足,航贸军府的胃口也得不到满足。

  实际上航贸军府早就对这么多新人口馋的流口水了。

  大秦的开疆扩土可不仅仅在于南北边疆。

  只不过相比较于陇西和岭南的战争开扩,航贸军府因为吃了第一只螃蟹,实在是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和压力。

  但不代表航贸军府开扩的土地少了……

  整个近海领域,弯弯,新罗,百济,本子,后世的近海岛屿基本上都被大秦插了旗。

  严格意义上来说,整个东南近海的岛屿全部是大秦的领土之内。

  暂且不提目前有很多岛屿还处于鸟不拉屎的尴尬情况,单单是扶桑容纳个几百万人口都不是问题。

  航贸军府已经提了不止一次了,只要能够要过来三百万人口,人家是能够用人头担保外五年之内对扶桑以及弯弯等大岛完成初步开发,二十年之内保证将此三岛开扩成海外沃土。

  信不信暂且不提,赵泗还是给压住了。

  不是赵泗不注重航贸军府,实在是航贸军府目前的战斗力已经足够,海外的体系也能够有效运行。

  相比较之下,赵泗并不急着开发海外,对海外他的重视主要集中在技术的更新和迭代。

  目前大秦的航海技术有点尴尬,很能打,但是却不够先进,最起码目前是撑不起一个庞大的殖民体系的。

  这样一来,倒不如集中起来先把内陆板块完完全全的消化,形成一个整体。

  秦国终究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国家,最起码短期来说是如此。

  五百万人口很多,但是又不够多,因为到了这一步释奴已经进入了尾声。

  总计释放奴隶七百多万,这玩意只此一次,毕竟这是现实,不是游戏,户籍之外的人口并不是无限刷新。

  通过释奴法令以及清查黑户可能还能再弄出来一两百万人口,但也就这样了,最肥的一波已经没了,以后想要人口增长只能通过鼓励生育来实现。

  目前的大秦是没有人口压力的,准确来说在未来五十年之内,大秦估计都不会有人口压力。

  粮食产量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最关键的是耕作技术还有显著的提升空间。

  精耕细作发展到极致全国的粮食平均亩产还能提升和一两百斤。

  再加上亩产爆棚的红薯和土豆……

  仅仅是秦国本土,在不过分降低国民的生活质量之下,也能够养活最起码两个亿的人口。

  如果再考虑到对海外的规划……

  三千万人口,甚至连赵泗计划的零头都没有。

  关中因为开放酒市七天一片欢腾,老秦人们欢呼雀跃。

  整个大秦,废奴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之中,新法典已传至天下各郡县。

  大秦的一切皆在欣欣向荣,然而孔雀国却并非如此。

  李信好用奇兵,有些急功近利,但那是以前的李信。

  伐楚一战之后,李信的作战风格只能用一个稳来形容,稳的令人恶心。

  面对秽人以及箕子朝鲜李信都能在占据优势和绝对主动的情况下和对方玩到撤兵。

  更何况是大秦战略处于劣势的征讨孔雀国的海上远征?

  事实上孔雀国并非对大秦一无所知。

  巨车王是昏庸之君,孔雀国也即将衰落,但一个国家的衰落绝不是因为没有贤人。

  事实上,越是濒临衰弱的国家,其贤人能臣的诞生比例就会越大,只不过奸佞当道,主君昏庸,人不得用而已。

  巨车王昏了头非要和大秦进行武力较量,臣子们不能违背,但也依旧涌现出来了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

  首先是秦国的使者得到了保护,并没有被暴怒的巨车王处死。

  其次,孔雀国方面也积极搜寻关于秦国的情报,老大要开战,别管能不能打该不该打,事到如今只能进行战略准备。

  然而关于秦国的情报实在是太少,确实有干臣惊讶于大秦的动员能力和远征能力,意识到秦国绝对孔雀国轻易拿捏的对象。

  然而比起来这些忠言,巨车王更喜欢听的是秦国不自量力弹指可破,至于所谓的海上优势也微乎其微。

  情报搜集到了是一回事,能不能传到巨车王耳朵里是令一回事,巨车王爱不爱听也是一回事,巨车王信真话还是假话才是关键。

  而很显然,巨车王更愿意相信孔雀国天下无敌。

  室利罗在这种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

  事实上室利罗是一个有一定能力的统帅,最开始室利罗提议的战略部署是等待秦国主动出击,放弃沿海防线,示敌以弱,诱敌深入,主打陆地优势,最后歼而灭之。

  事实上这确实是最正确的战略部署,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以秦国四万海军的兵力,就算再海上折腾个三年五载又能如何?孔雀国大不了就放弃沿海防线,对于一个陆地国家来说这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而一旦秦国放弃海面优势进行登陆作战,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孔雀国完全可以以逸待劳一举歼灭秦国的海军。

  四万人罢了……

  然而战略是好的,但室利罗说了不算。

  再他做好战略部署以后,就已经有人向巨车王进献谗言,抨击其过于保守的战略,弹劾其养寇自重,消极对待王命。

  再巨车王看来也是如此,对方只有四万人,你主动放弃沿海航线?

  人家奔波万里,你主场作战,人家四万人,你人多势众,选择当乌龟?

  再巨车王的施压之下,室利罗只能改变战略。

  他还是没有选择主动出击,因为他知道秦国唯一的优势就在于大海,他更不可能抛弃自己的优势,为了应付巨车王的问责,室利罗稳守陆地防线布置好种种准备以后,开始大规模撒船进入海面。

  一作应付,给巨车王自己主动求战地假象。

  二作引诱,吸引秦国的海军进入近海作战,尽量发挥陆地优势。

  三来方便撤退,只要跑的不远,有陆军接应,哪怕秦国海军再怎么强大,也不可能造成大规模杀伤,这样一来也可以为孔雀国为数不多的海军保留机动性。

  然而当一个统帅一边还要应付战争还要应付政治的时候,战场上的失败就已经成了一种必然。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室利罗瞒不住巨车王,或者说巨车王根本不在意室利罗有没有欺骗自己,他在乎的是室利罗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之内,没有任何进展,再加上奸佞的弹劾……

  室利罗被巨车王派人以囚车压回王城问罪,顺便换了个统帅,同时巨车王再次要求各将领尽快消灭秦国入侵的海军。

  在巨车王的压迫之下,室利罗的所有谋划宣告破裂。

  孔雀国海船不多,秦军又在海面上游荡。

  想要求战,只能派兵出海,甚至是远海……

  战略上的局面没有改变,但是在海面战场上秦国明显占优。

  而现在,孔雀国放弃了自己的优势,进入了秦国最擅长的领域。

第二百二十七章 新时代!火药和火炮!

  在火炮没有大规模列装的时代,海战的主旋律永远都是接弦战。

  蚁多咬死象在海战领域同样存在,哪怕秦国的船更高更大海军的战斗素养更高。

  因此李信并不急……

  相比较于陆地,海面实在是太辽阔了。

  别说是四万人,哪怕撒下去十几万几十万人,也仅仅算得上是沧海一粟。

  李信统帅下的海军宛若幽灵游走于孔雀帝国的近海领域,又时不时退入远海,一旦有船只落单,就会被顷刻之间摧毁。

  斩获算不上很多,但是却一直在赢。

  期间为了逼迫孔雀国的船只出海,李信还主动组织了不止一次登陆作战。

  当然,仅仅只是登陆,破坏罢了,连正儿八经的攻城都没有。

  主打的就是迅捷,恶心,虽然破坏力不高,但是巨车王很明显不能接受这种被动的局面。

  于是在巨车王的最高指示下,孔雀国的海船被迫从近海向远海开拨。

  “孔雀国人口再怎么众多,城池再怎么高大,疆域再怎么辽阔,只要还在海上,大秦便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我的估计,孔雀国的海船质量绝对比不上大秦,甚至有没有专供海上作战的船只也不好说。

  只要能够把战场拉到远海,战场纵深够长,大秦就有绝对的实力将孔雀国的海上力量一举歼灭,船这种东西,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够造出来的……

  没了海船,想去想留全在大秦的一念之间,深入孔雀国暂且不提,顺着海岸线的所有城池,都将被大秦直接威胁,摆在巨车王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放弃临海城池,坐视边防溃烂,要么加强军队驻守。

  孔雀国固然很大,人口固然更多,但是因此孔雀国的海岸线也会更长,增兵?他们能增多少?孔雀国可没有高产粮食。”

  赵泗摊开地图洋洋得意的结合最新战报向始皇帝讲解。

  “那要是孔雀国的船不下海呢?”始皇帝笑着开口问道。

  “大父说的是,可问题是巨车王并不是大父,他要是能够受得了又何必与远隔万里的大秦起冲突?

  再退一步说,就算巨车王死守海船,保留反击力量,大秦的船只依旧更快更大,一举拿下一个城池并不是什么问题,守不住便不守,最差的情况也能出一口恶气。

  说到底,不影响目前政策实行的情况下,大秦可以抽出来两年时间单独陪孔雀国玩玩,孔雀国呢?本就腐朽之躯,做得越多错的越多罢了。”赵泗摇头失笑。

  “你心里有数便是,倘若仅作贸易,使者扣押便扣押了,所谓国威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只要你愿意,孔雀国发生的事情传不回大秦。

  但倘若真如你所说,孔雀国垂垂老矣,各方并不宾服,内部危机重重,那国威名号反倒更加重要了一些。”始皇帝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