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家的好圣孙 第30章

作者:三月啦

  如果你的耕牛消瘦,还会有当地里长专门谴责问询。

  当然,这些描述的是一统天下以前的大秦。

  完善的奖惩制度的维护需要足够的有素质有素养有能力的庞大的吏员规模来支持,而目前一统天下的大秦,摊子一下子铺开数十倍之大,吏治相对来说有些败坏。

  这个败坏程度是以咸阳关中为放射圈,咸阳,关中地区,吏治依旧清明,奖惩制度依旧完善,越远,吏治情况越差。

  这么说吧,张良要是个关中人士,想刺杀秦始皇,可能没行动人就被扭送官府了。

  而在博浪沙刺杀的张良,却能够逃之夭夭。

  总的来说,大秦吏治因为摊子铺的太大很多东西放眼天下只能停留在书面上,是落实不到关中之外的地方实际的。

  但是粮食产量,作为考核的核心标准之一,肯定是全国通用的,如果曲辕犁能够人力使用,普及到千家万户,具体的考核业绩标准肯定还要重新调整。

  这样一来,想不推广的也要推广,不推广考核压根不可能达标,因为新的考核标准就是按照曲辕犁推广以后的产量直接制定的。

  不过落在实处,始皇帝更在意的还是畜力耕种,耕牛普及。

  一项小工具只能略微提升一定的粮食产量,六国地区的粮食产量和关中地区的差别太大了。

  跟地理因素反而没太大关系,秦地苦寒那是春秋以及战国初期公认的事实,现在关中作为天下粮仓,也是秦人几百年修建渠道,刺激生产,改革吏治法制做到的。

  六国很多地区气候比关中更加宜人,自然条件更好,但是粮食产量反而被关中甩开一大截。

  很显然,刚刚被征服的六国之地,要走的路还有很多,也还有很长。

  人力肯定不如畜力!

  哪怕有了可以人力耕种得曲辕犁,大秦依旧要走耕牛普及的路线。不能因为一个可以人力使用的曲辕犁而本末倒置。

  耕牛犁种不能普及,天下就不能如关中一般。

第五十章 简在帝心,始皇赐书。

  一个新鲜事物在不同的时代很显然产生的意义并不相同。

  不过曲辕犁的推广和耕牛的广泛推广并不相悖,毕竟短曲辕犁这玩意人能用,牛也能用。

  短曲辕犁只需要一头牛,考虑到普通百姓的家庭条件,估计是大概率用不起两头牛,更大概率是直接化身牛马,自己当牛,短曲辕犁更适合大秦目前的情况。

  至于长曲辕犁,则会被广泛应用于贵族私产。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进步。

  而大秦的律制严格规定,发明创作,也是有奖励的。

  赵泗不仅弄出来了曲辕犁,还弄出来了游标卡尺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工具。

  最重要的还有晒盐之法,这些功劳加起来可不小。

  “加爵三级……”始皇帝皱了皱眉头,来到书架之前。

  目前曲辕犁和晒盐法暂未推行天下,其功效只是估算,故而奖励也并不能一次完全下发。

  三级当然不够,曲辕犁加上晒盐法是足够赵泗保送大夫的。

  现在算是预支了一部分,等到晒盐法和曲辕犁普及开来,才会进行最终结算,保底还有一级爵位。

  至于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粮,以及赵泗不负王命归秦,外加上海图等……还得等到新粮出土,一切东西尘埃落定以后另行计算。

  “赵泗尚未治学?”始皇帝开口。

  “未曾,书籍字本都识不通透。”蒙毅点了点头道。

  送赵泗一行人至蓝田大营的路上,蒙毅和赵泗相处过一段时间,蒙毅还做过一段时间赵泗的启蒙老师。

  嗯……赵泗很多字都不认识,更别提治学了,蒙毅属于是大材小用教赵泗识字去了,不过对于赵泗这般不放过任何机会学习识字的行为,蒙毅还是比较认可的。

  始皇帝点了点头,预料之中。

  和赵泗聊天的时候始皇帝能够感受的出来,这年头是不是文化人三两句话基本上就能够听出来了。

  赵泗的学历水平是现代的,放在大秦这个时代可没人认,听起来最多也就比较有条理,表达方式比较丰富,但实际水平也颇为一般,比普通人强不到哪里去。

  这样一来,赵泗的业务能力低下也很容易理解了。

  始皇帝沉吟片刻,自书架之上抽出几卷竹简。

  “赐书于赵泗。”

  蒙毅看向始皇帝赐下的几卷竹筒暗暗心惊。

  《显学》《五蠹》

  始皇帝很青睐韩非子的思想,大一统以后的秦国有一部分治国思路就是按照韩非子的思路来的。

  《显学》《五蠹》就是始皇帝最喜欢翻阅的几篇文章之一,同时也是法家典籍里面排的上号的那一批,专业性极强,涉及治国,治学,治政,思想,法度等各方各面。

  蒙毅是摸过赵泗的底的,以赵泗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光是把这两卷读下来恐怕都得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更不用说理解了……除非赵泗是一个天才。

  赵泗尚未治学,始皇帝赐书《显学》《五蠹》,其中意味深长。

  这两本书不仅是大秦如今治国的理论支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始皇帝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

  很显然,非简在帝心而不可解释。

  而事实上,始皇帝并没有过多的想法。

  他只是看赵泗比较顺眼,相处起来也比较舒适,再加上赵泗尚未治学,本身又是一张白纸,赐下《显学》《五蠹》对于始皇帝更像是送给赵泗一份启蒙读物。

  但对于蒙毅这般王前亲近之人而言,其中意味明显并不一般。

  若蒙毅是奸佞之人,此刻就该大呼赵泗此子恐怖如斯,得王亲近,简在帝心,日后必成我心腹大患。

  然而蒙毅并不是,相反他对赵泗的印象并不错。

  准确来说,但凡是正直之人,对于赵泗这般不负王命,漂泊归秦的忠君气节都会有所赞赏。

  更不用说赵泗和蒙毅并没有利益冲突,又有璞玉光环影响,蒙毅看待赵泗,更多的是看待一个潜力不错的后辈。

  和始皇帝谈完以后,蒙毅踏出宫门,抬头看向蓝田方向,发出一声感慨。

  “啧!”

  骤然回想一下,赵泗这个小年轻,虽非贵族出身。可是身上的光环不要太多。

  如今尚且居于蓝田,就已有一往无前之像。

  秦朝的军功爵制度本身就是反贵族世袭制度,然而出身在秦国一样有用,而且很有用。

  只要是封建社会就永远无法避免,封建社会永远是上层人的权利游戏。

  蒙毅本身就是受益者。

  而赵泗……是真正意义上的零起点。

  但是他身上的光环很多,不负王命,忠君之士,简在帝心,还有海图,三种新粮,晒盐之法……甚至已经形成了政治正确。

  这些已经勉强把出身的差距给抹平了。

  很显然,如果赵泗治学之后,展现出来不错的才能,未来的前途是一片坦荡的。

  那可是陛下亲赐的《显学》《五蠹》!

  ……

  而另一边,王翦派来的奴仆已至蓝田。

  王贲听着奴仆叙说依旧面无表情。

  “季泗?”

  “稍待片刻。”

  王贲回房寻找片刻,找出一卷竹简。

  赵泗和那些找不到籍贯家乡的船员一并落户咸阳,是王贲这边开的验,留得也有备份。

  王贲翻出竹简一一对应。

  带回蓝田的人并不是很多,故而不消一会王贲已经看完,并无一个名叫季泗的人跟随赵泗来到蓝田。

  “既然是昔日帐下士卒所托,我书信一封,尔可送至琅琊。”王贲开口道。

  琅琊那边统一为记得清楚籍贯的士卒开出了验传准许归家,不排除有的人记错记混或者故意虚报籍贯的情况,那边都留有备份,查一下又没有季泗这个名字即可。

  毕竟是老父亲王翦的嘱托,王贲还是当回事来办的。

  “另外我再问询一下赵泗船上可有季泗此人。不过昔日去者近万,赵泗夺船出海仅走八百,归秦之时死伤过半……此人是否归秦,还不好说。”王贲开口道。

  “奴晓得,这就归家禀报主人。”说罢离去。

  王贲将公文重新放回架子,忽而愣了一下。

  “也叫泗……年龄二十一岁出头……”

  年龄倒是和赵泗对上了,不过仔细一想又哑然失笑。

  当年出海的三千童男童女年龄都大差不差,重名重姓年龄还差不多的都不是孤例……

  年龄差不多,名还相同,这种罕见的情况在当年出海的船上是普遍发生的。

第五十一章 恭喜你,成为不更!

  “加爵三级?”

  赵泗愣愣的看着面前的蒙毅显得有些惊喜,三连跳了这不是!

  话说回来,秦朝二十级爵位都什么来着……还真不是赵泗不接地气,实在是出海以后知道同龄稚子哪里知道这些?

  徐福于扶桑定居以后,也并没有采用秦朝的爵位制度,归来以后,赵泗又困在蓝田大营,并没有学习了解的地方,虽然有问过王离,王离也说过二十级爵的名称,可是一时半会让赵泗背,他还真背不出来。

  “恭喜你,赵不更!”

  蒙毅不仅带来了始皇帝送来的《显学》《五蠹》,还顺便给赵泗带了不更爵位的板冠。

  秦朝各级爵位所佩戴的头饰并不相同同,每一级都有严格区分,秦律严格规定,低爵者佩戴高爵者头饰是犯罪。有点相当于身份标识的味道,一眼望去,即可知身份高低,严格意义上来说,低爵者遇到高爵者需要是避让行礼的。

  其实蓝田大营也有各级爵位头饰,毕竟是军营,本就是论功之所,不可能没有身份标识,蒙毅特意带来,也算是顺手为之。

  赵泗看着蒙毅送上来的板冠一时之间还不知道怎么佩戴。

  之前下船之时,人均升爵一级,赵泗荣升公士,不过头饰也就是一块褐色包巾,一块破布罢了,头发一包完事,简单又省事。

  如今蒙毅带来的是一块梯形板冠,赵泗还真没用过这玩意。

  好在一旁的王离颇为兴奋,兴高采烈的接过板冠开口道:“我帮你戴!”

  赵泗身高较高,低下脑袋任由王离施为,不消片刻,板冠已经带好,赵泗看不到,就觉得头上多顶了个东西,不如包巾爽快得劲。

  倒是王离,戴好以后后退两步上下打量赵泗。

  “啧!恭喜你,赵不更!”

  这个时代称呼一个人的方法很多,譬如姓加官职,姓加爵位。

  记载的手法有出生地加名,姓加名,氏加名,居住地加名,任职地加名。

  不过赵不更这种叫法,更像是蒙毅王离二人的打趣,不过赵泗也由衷的感觉到王离兴奋的情绪。

  爵加三级啊!

  “如何?”赵泗昂头笑问。

  “不更这个爵位有何待遇?”

  “可享岁俸是200石,可得四宅地,四倾田。可免更卒轮差。”蒙毅笑着为赵泗解答。

  “两百石……”赵泗自己在那换算了半天也没换算出个所以然。

  习惯了使用现代的度量衡和计数方式,陡然听到这些东西多少有些不够直观,想要换算还得在地上演算一番。

  赵泗并不知道的是,现在的大秦实发爵位福利已经颇为困难了,好地良田关中之内分的差不多了,想要拿到实发,得去关中以外的地区。

  当然,朝廷对于那些愿意去关中之外六国之地的有爵之士都是有补贴的。

  去的越远,给的地和福利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