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你的成分太复杂了 第213章

作者:猫猫缺大德

  在巨大的数量前,单门武器的精度可以选择性的忽略。谁家火力覆盖,还能微操到下级的每一门炮。

  再说了,精度和散步差点才有期待,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缘分有意外收获呢。

  更何况儿孙自有儿孙福,自行火箭炮的精度在未来会改进,甚至可能发展出制导性。

  后勤?那是张万和的事,只能让老张能者多劳了。

  现在八路军不缺各种原材料,火箭弹的制作流程也不算特别难,以军工区的实力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等以后系统解锁运输车辆后,一定可以通过军工厂生产自行火箭炮,到时候也可以帮后勤部分摊压力。

第289章 是时候掏出107火

  粗略地分析完4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的优劣势后,副总指挥猛地转过身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武器实验研究局的同志们。

  “黄河、钟临,你们这回带了多少火箭弹,还有没有剩余的存货。”

  “能不能让我来发射一轮,我想亲身体验新武器的操作感,顺便再近距离欣赏它发射时的壮观景象。”

  迎着对方灼热的目光,黄河微笑着点了点头。

  虽然第一批122毫米火箭弹的成品不多,但再来一轮试射绝对绰绰有余。

  更何况副总指挥长期坐镇总部统领全局,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能接触武器,离鬼子最近的一次还是山本一木偷袭独立团驻地那天。

  现在让他试射火箭弹,勉强也算是过一过手瘾。

  4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的操纵系统并不复杂,由升降调节器、全景式潜望镜和类似方向机的旋钮三个部件组成。

  如此简单且高效的射击,将武器的入门门坎降得非常低。

  片刻的功夫,武器实验研究局的同志们重新搬来了十二发火箭弹,他们将炮弹自下而上卡入工字型导轨的底部。

  火箭弹装填完毕后,导轨底部的卡槽会自动卡住炮弹,使其轻易不会脱落。

  最后只需要给每一发火箭弹的底部加装串联引信,便大功告成可以进行正常的发射流程。

  在即将开火前,副总指挥还不忘向黄河提醒道:

  “我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炮击!”

  “别忘了给机场里的同志们说一声,让他们千万不要靠近白色标靶的区域,省的火箭弹散布太差误伤到自己人!”

  新式自行火箭炮采用了相对先进的电源点火技术,它的发射按钮设置在驾驶室内方向盘的右前方。

  确定一切准备就绪后,副总指挥深吸一口气摁下发射键。

  “咻咻咻!”

  伴随着尾焰和划破空气的尖啸声,十二枚火箭弹仅仅用了八秒便全部飞向目标区域。

  试射结束,副总指挥十分感慨地离开了驾驶室。

  短短两年的时间,八路军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一切真的很梦幻。

  “咱们走吧,现在出发还能趁着天黑回太原。”

  “晚上召集旅级以上的指挥员开个会,商讨一下绥远地区的作战事宜。”

  “对了,4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还没有代号吧,这么好的武器没有个大气的名字可不行。大家好好想一想,今天可是七月的第一天,很有纪念意义的。”

  看着苦思冥想的大佬们,黄河心里的感慨可一点也不比副总指挥少。

  在原本的时间线,兔子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自行火箭炮是在跨过鸭绿江的战争中。

  仅仅一百二十台喀秋莎,几乎用光了自家为数不多的黄金储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那时的副总指挥说过一句很简单的话,他要求任何一个火箭炮团都不能轻易出动,配属哪个兵团哪个军作战都需要经过他的批准。

  当时的各位军长也将其视为珍宝,甚至有人一度将喀秋莎藏在山洞里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现在不一样了,八路军在1941年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火箭炮,六两黄金一发炮弹的事再也不可能发生。

  当然,话也不能说的太绝对。

  指不定北边的邻居被人打的再惨,需要用各式各样的原材料找TG来购买武器呢。

  五分钟过后,众人已经成功地想出了几个有意境的名字,他们齐齐招手示意黄河与钟临来做最终的决定。

  “经过讨论,我们一共准备了三个代号供你们二人挑选。”

  “第一个是虎贲,灵感来自戚家军抗倭使用的虎贲炮。第二个是卧虎,没发射前的41式自行火箭炮如同沉睡的猛虎,一旦唤醒勇虎敌人必然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个是红箭,这个原因想必就不能多说了,刚刚在机场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对于在场众人来说,观看自行火箭炮第一次试射无疑是宝贵的经历。

  那上百道拖着尾焰的红色火光,真心如同一支支划破天空的箭矢,给大佬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看着自家局长为难的样子,钟临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对方又犯了起名困难症。他全程参与4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的制造,在代号的选择上自然也是有发言权。

  “我觉得红箭更好一些!”

  “虎贲听起来像是一门重炮,这跟机动性高的自行火箭炮有些不符。卧虎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锤定音的列车炮。”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皆是眼前一亮。最终由副总参谋拍板,正式确定4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的代号。

  至于黄河的想法?他什么尿性大家都知道,起名废在现在的场合就是个充数的人。

  其实黄某人也是有苦说不出,红箭这名字他还准备留着给以后的反坦克导弹,谁能想到提前被人截胡了。

  ······

  两场实验圆满结束后,又到了黄河与钟临分别的时候。前者还要回太原等新科研项目解锁,后者还要回边区继续研制新武器。

  临别前,黄河从随身携带的文件夹里掏出一沓设计图。

  “火箭弹的研究还要继续,不过接下来我们需要换一个思路。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路况都很差,没有公路卡车跑起来会很费劲。”

  “除了车载的火箭炮以外,我个人认为咱们武器实验研究局非常有必要给部队补充一款新武器。它的机动性和便携性要比红箭更强,而且成本一定要低。”

  “它的定位,是团级压制火力。”

  接过图纸后,钟临粗略地瞄了一眼。

  只见图上的新武器十分低矮,仿佛就像是在两个轮子上安装了数个短管火箭筒,看起来居然有几分像农具。

  而且设计图的旁边还有几行字:上不过颈便于抬头;下不过臀便于跨步;宽不过肩便于通过;重心贴身防止扭腰。

  其实黄河所谓新设计思路,就是强调便携性的游击三大神器之一,107毫米火箭炮!

第290章 七路半:八爷救我!

  七月一日晚九点,三大主力旅级以上的指挥员齐聚太原梅山会议厅。

  在副总指挥一行人到达现场之前,大厅里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省会城市过年期间的庙会,几十米开外都能听到各种方言的叙旧声。

  自从部队改组转战晋省后,还是头一次有这种级别的大型会议。

  当黄河进入室内,他发现所有坐位已经按照师级划分完毕,同志们全部有序地坐在了自家师长或副师长的身后。

  左手第一纵列是晋察冀军区,那里足足有二十五位指挥员。坐在最前排的人身材有些瘦弱,看起来似乎是大病初愈的样子。

  120师的座位在梅山会议室的正中央,他们的人数依旧是三大主力中最少的一批,仅仅只有十五人来参加会议。

  胡子师长正在抽烟斗,时不时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左手边的人聊天,二者之间的气氛看起来十分微妙。

  最后的队伍自然是129师,因为师长和旅长都被黄河拉到了晋东南根据地的原因,此时坐在最前端的人是步兵专家。

  由于各级部队离太原较近,本次赶来参加会议的指挥员足足有二十九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李大团长居混在纵列中。

  只不过他现在像是乖宝宝一样老实坐在自家副师长的身旁,丝毫不见往日的大大咧咧。

  黄河的位置被安排在了旅长的身旁,入座后他便开始不动声色地环视四周,悄悄地观察左边两个纵列中的陌生面孔。

  突然,他的腰间被人轻轻肘了一下。

  “老黄,你在看什么呢?怎么来了也不跟我打声招呼?”

  “我听陈旅长说,你们今天下午去了晋东南根据地实验新武器。什么东西这么神秘,还非得大老远跑一趟。”

  “下次有类似的事记得带上我,连学了一个月的军事理论课,我现在每天脑瓜子都是嗡嗡的。”

  面对李云龙的诉苦,黄河十分同情地看了一眼自己的老乡。

  自从步兵专家来到太原后,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会拉着爱徒做各类型的战术推演,高强度的学习安排几乎要了老李半条命。

  原本今天黄河是想顺道带上李云龙去放松一下,可奈何当时副师长正在给对方上课。为了不耽误大佬们的时间,他只能被迫放弃自己的老乡。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新武器是更大口径的火箭弹,暂时跟你们陆战一团没什么关系。不过你也不用急,下一波就是你们伞兵的装备。”

  “话说晋察冀军区第一排坐的是谁啊?那人我以前好像完全没在部队里见过。”

  百团大战结束时,黄河曾经有幸见过115师的副师长,甚至还结交了不要伤亡数字的程姓指挥员。

  可今天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晋察冀军区带队的人十分陌生。

  听到黄河的疑问,李云龙的脸上露出了鄙夷的表情,他趁着会议还没有正式开始前说道:

  “你这不是叶公好龙吗?之前是谁让我帮忙引荐一下的?”

  “在各纵列最前面坐着的人,那肯定是三大主力的...”

  话还没说完,会议的主持者就已经走上了讲台。整个会场在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就连李大团长也被迫停止了解释。

  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副总参谋露出了和善的笑容。

  “今天可真热闹啊,很多许久没见的老朋友都露面了。在会议正式开始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林中猛虎归来!”

  此话一出,黄河才恍然大悟。

  前段时期他就听说了西北神秘势力中唯一一个五级将领即将回归的消息,没想到今天居然还真的见到了本尊。

  等到掌声结束后,副总参谋揭开墙上的防尘布,对着四份地图开始说道:

  “把大家叫来,主要是为了商讨部队在今年下半年的安排与计划。据可靠情报显示,敌人加强了绥远、察哈尔和冀省的兵力。”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鬼子们并没有要进攻山西的迹象。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老百姓们可不想再经历一次忻口战役和太原保卫战。”

  “总部决定!在入冬之前出兵北上支援友军,争取让塞外的百姓们过上一个好年。”

  话毕,整个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但从各位指挥员激动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并不怎么平静。

  一个月前收复太原时,120师和晋察冀军区只能给129师打辅助,负责盯住山西周边的鬼子援军。

  本次八路军出兵绥远,战斗的主力肯定是他们两大根据地。

  至于副总参谋说的支援友军也不难理解,当鬼子们加强了驻蒙军的编制后,压力最大的肯定是第八战区的七路半。

  对方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兵思路,经常在进攻时强调集中兵力攻敌弱点,配合上情报的优势出敌不意搞奇袭。

  如果袭击不成功,则原地转为强攻。

  以步、炮、骑兵协同作战,充分利用手头现有各兵种的优势。

  在防守方面,他认为不能攻就不能守,主张在敌人进攻前就发起反攻,打乱对方的部署。

  正是凭借上述的思路,七路半才能在绥远地区逐渐站稳脚跟,甚至在智商和战术上碾压驻蒙军。

  问题就出在打法上。

  如果鬼子还是一个师团、一个骑兵集团、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他绝对可以带着敌人绕圈子,时不时地来一波奇袭消耗驻蒙军的有生力量。

  可现在冈村宁次给绥远地区加派了一个师团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关东军更是随时都有入关支援的可能。

  虽然第八战区号称有八个师,但实际有战斗力的只有第35军、中央军的骑兵第6军和西北三马的35师。

  其余的部队装备和训练情况极差,甚至还存在五百兵力的旅级单位。一旦交火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县大队区小队的战斗力都比他们强。

  单凭这两万人,根本不可能挡住实力大增的驻蒙军。

  再加上敌人还增派了陆航和部分精英特工,使得七路半失去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情报网,河套地区已经岌岌可危。

  无奈之下,七部半只能向光头求援。

  按理来说丢了山西以后,果脯必然要保住绥远地区,要不然整个华北都跟他们没关系了。

  只可惜华中战场也不太平,鬼子集结了第三、第四、第六师团的主力共12万人于岳阳,大有一言不合就进攻长沙的架势。

上一篇:大宋泼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