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第63章

作者:很废很小白

  “俺晓得了。”

  朱正则应了一声,表示明白。

  说话间,里长匆匆迈入垂花门,快步走进大厅。

  “见过村长。”

  “坐。”

  招呼里长坐下,韩桢照例问道:“村里这几日可好?”

  里长答道:“村长宽心,一切如常。只不过因小麦收割,为了争抢脱粒机等农具使用,不少村民们闹出了些矛盾。并且这几日下山逃户骤然增多,昨日险些闹出乱子。”

  “逃户之事里长多费些心,帮我盯着点,若发现异常,立刻向我禀报。”韩桢拿起茶壶,帮他倒了杯茶。

  “俺省的。”

  里长接过茶杯,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近日准备在村头划出一块空地,作为集市,同时开设几间店铺。”

  韩桢顿了顿,继续说道:“往后村民也可在集市摆摊,不过售卖所得,需交五分的商税。”

  五分税,也就是5%,与北宋制定的商税一致。

  不过朝廷虽规定5%,可税吏在收税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复征税、变着花样收税的问题,导致商贩最终缴纳的商税,高达30%,甚至于50%。

  其实韩桢并未指望集市能收多少商税,毕竟这伙儿村民了不起也就卖些鸡蛋,或自己捞的鱼虾等物件,一个月下来没几文钱。

  关键在于先定下一个规矩,有了这个规矩,往后就方便了。

  “老朽这就去通知村民。”

  里长一口喝干杯中凉茶,正准备起身,却被韩桢叫住。

  “不急。”

  待里长重新坐下后,韩桢说道:“此次我带回几个识文断字之人,打算开设村学,白天教授孩童,晚上教大人,不收束脩。”

  村学?

  不收束脩?

  里长先是一愣,随即站起身,躬身一拜:“老朽代小王村村民,谢过村长!”

  韩桢摆摆手:“不需如此。”

  里长却面色肃然道:“教化之功,当得一拜。”

  受了里长一拜后,韩桢吩咐道:“此外,近日大量招工,村民若想做工,可寻朱正则登记。里长将这些消息一并告知予村民。”

  集市、商铺、村学、铁匠铺,乃至于军营的修建都需要人手。

  好在这会儿夏收已经结束,距离粟米收割还有两三个月,这段时间正值农闲。

  这个时候能有工做,村民们绝对会趋之若鹜。

  “村长宽心,老朽这就去。”

  目送里长离去,韩桢又朝安娘招了招手。

  见状,安娘站起身,擦了擦手上的水珠,迈步来到大厅。

  “二郎,怎地了?”

  韩桢问道:“这段时日在这里可住的惯?”

  安娘柔声道:“住的惯,闰娘待奴也很好,只是有些闲的慌。”

  闻言,韩桢微微一笑:“正巧有个差事,想寻你帮忙。”

  “甚么帮不帮忙的,二郎有事,奴自会尽心。”安娘语气嗔怪,似是嫌他说话太过生分。

  “我准备在村头划出一片集市,开几间店铺,到时你帮忙经营罢。”

  安娘以前有过开茶肆的经验,经营店铺对她而言并非难事。

  开这些店铺的目的,其一是为了刺激村民消费,再者能方便村民。

  毕竟小王村距离县城足有二十多里地,为了买些东西,大老远的跑一趟实在不方便。

  若是徒步,来回一趟得两个时辰呢。

  况且,如今小王村的村民敢不敢去县城都两说。

  另外还可以借着集市商铺,吸引山中逃户,可谓是一举多得。

  果然,听到让她经营店铺,安娘顿时来了兴致,忙问道:“二郎打算开哪些铺子?”

  韩桢沉吟道:“暂且先开三间,一间杂货铺子,卖些日用品,一间成衣布料铺子,最后一间开首饰铺子。”

  这次在松山岭缴获了几大箱首饰,他留着也没用,倒不如卖了。

  若是在旁的村子开首饰铺子,只怕会亏得裤子都没有,但小王村不同。

  这伙儿村民一个个手头上有不少钱,往后还会越来越多,所以根本不愁卖。

  人嘛,就是这样。

  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便会开始琢磨起其他的追求。

  安娘面色为难道:“这……三件铺子,奴一个人管不来呀。”

  “喏。”

  韩桢指了指院子里的方三三,笑道:“这两个小丫头平日里闲得很,伱多教教她们,到时再从村里招几个女子做帮工。”

  “倒也行。”

  安娘抿嘴一笑。

  “我去后院和嫂嫂打声招呼。”

  韩桢说罢,起身走向后院。

  小库房中,一个俏丽的小妇女头戴布巾,正弯着腰,费力的拖动一口箱子。

  裙摆下的小号磨盘,浑圆且紧致。

  与安娘的丰润不同,韩张氏身材略显娇小,妙处在于眉宇间的清纯气息,与细枝结硕果结合在一起的那股子违和感。

第79章 【遇到同行了】

  第79章 0077【遇到同行了】

  似是听到了脚步声,韩张氏转过头,见到门外的韩桢,顿时面露惊喜之色。

  “呀,叔叔回来啦。”

  “嫂嫂。”

  韩桢收回目光,嘴角含笑。

  迈步走进小库房,他伸手拎起木箱,“箱子沉重,嫂嫂怎地不寻人帮忙。”

  韩张氏一本正经道:“这些俱都是贵重财物,乃是叔叔辛苦得来的家当,怎可交予旁人打理。”

  闻言,韩桢笑道:“我来帮忙罢。”

  “叔叔在外这几日定然辛苦了,且去歇息,俺自个慢慢收拾。”韩张氏却摆手拒绝。

  韩桢拗不过她,被推搡着出了小库房。

  靠在门边,韩桢叮嘱道:“库房里玉石珍珠不少,还有几箱首饰,嫂嫂可挑一些喜欢的用着。”

  韩张氏神情落寞,幽幽地说:“俺一个寡妇,哪里用得上这些。”

  “嫂嫂青春靓丽,正值芳华,怎地说这种暮气沉沉的话。”

  “呀!”

  韩张氏轻呼一声,赶忙转过头去。

  小手捏着裙摆一角,一抹红晕悄悄爬上了耳根。

  见到这一幕,韩桢也意识到自己这番话略显轻浮了。

  好在自家嫂嫂性子软糯,只怕换一个泼辣些的,估计此刻该骂的他狗血淋头了。

  “嫂嫂先忙罢,我回书房了。”

  来到书房,给自己泡了一杯茶,韩桢翻看起这几日下山逃户的登记信息。

  朱正则木讷归木讷,但做事却极为认真,这一点他比较欣赏。

  他将这些逃户的重要信息,提取了出来,比如有多少匠人,识文断字者几人等等。

  省去了韩桢一张张翻找查看。

  可惜,这批逃户的质量不高,俱都是农民,只有寥寥几个人会些泥瓦手艺。

  “叔叔。”

  这时,柔柔地轻呼在门外响起。

  韩桢抬起头:“嫂嫂怎地了?”

  “俺刚才整理时,在一个箱子里找到这本书,不晓得有没有用处。”

  韩张氏眼神飘忽,不敢正眼看他。

  书?

  韩桢挑了挑眉,好奇道:“且拿与我看看。”

  “喏。”

  韩张氏走进书房,将书本放在桌上后,便如同一只受惊的小鹿,匆匆离去。

  见到这一幕,韩桢不由摇头失笑,而后拿起那本书。

  翻开之后他才发现,这是一本账本。

  北宋时期的记账方法是四柱结算法,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过于臃肿和繁琐了。

  韩桢随手翻了翻,账本上密密麻麻地小楷晃得他一阵眼晕。

  正准备合上之时,忽地一条记录,吸引了他的注意。

  在新收这一栏上,有这么一条记录:

  【白糖二两,添为百贯。】

  白糖?

  这玩意儿是一个小小的主簿能买到的?

  要知道,在韩桢提纯白糖之前,整个北宋每年产出的白糖不会超过两百斤。

  这些白糖全部供应给了宫中,宋徽宗偶尔会拿出一些,赏赐给有功的大臣。

  得到赏赐的大臣们,一个个视若珍宝,而且这帮大臣并不缺钱,也就不可能售卖。

  因此,白糖几乎不会出现在市面上。

  即便有,也绝对出不了东京城。

  所以,账本上的二两白糖,就值得深思了。

  抱着深究的心思,韩桢仔细看了起来,细看之下,顿时发现不少端倪。

  比如新收一栏中,每隔三五个月,便会进账一批珍珠玉石、玛瑙翡翠、银铤金珠。

  又比如在开除一栏中,多次出现生铁的字样,并且数量极大,动辄上千斤。

  同样有疑点的还有粮食与盐,就算徐家有百口人,个个都有韩桢这样的食量,也不可能半年吃掉两千八百石的粮食吧?

  一时间,韩桢不由想到了坊间的传闻。

  徐主簿与黑山李天王有些交情……

  想来这些粮食的去处,应该就是悄悄运去黑山了。

  随着翻动账本,韩桢越看越心惊,牛皮、牛筋、牛角,甚至是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