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第513章

作者:很废很小白

  念及此处,麻允迪隐晦地提醒道:“陛下,泰山封禅乃是大事,还请三思啊。”

  “怎地?”

  韩桢皱眉道:“赵恒去得,朕就去不得?”

  “这……”

  麻允迪面色一滞,硬着头皮道:“微臣敢问陛下,可有内阁批文?”

  要知道,当初宋真宗去了一趟泰山,一直被嘲笑到了今天,估摸着后世人还会继续嘲笑。

  他深受君恩,绝不能让陛下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韩桢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说道:“这是泰山封禅的折子,你帮忙送去内阁罢。”

  “微臣这就去。”

  麻允迪接过折子,转身离去。

  这会儿的内阁,也就是中书门下,还不是明清时的应声虫,权利极大,面对皇帝无理的要求,会直接驳回。

  宋朝文人软骨头多,但硬骨头也不少。

  当年宋真宗怯战,寇准可是直接硬拽着宋真宗来到河北前线。

  出了宣德门,麻允迪来到御街右侧的内阁公廨。

  “谢相,陛下想去泰山封禅,您快且劝一劝罢。”

  将折子放在堂案上,麻允迪面色焦急的说道。

  闻言,谢鼎面色如常的接过折子,提起朱笔迅速准批,口中说道:“此事内阁批了。”

  “批……批了?”

  麻允迪以为自己听错了。

  谢鼎略有深意道:“麻院长,陛下去泰山封禅乃民心所向,进奏院多多配合宣传。”

  麻允迪一个激灵,他虽资质平庸,可到底当了两三年的官儿了,开了窍儿。

  立刻从中品出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谢相虽是陛下一手提拔,但绝非阿谀奉承之辈,这其中定然隐藏了他不知道的意图。

  压下心头翻涌的思绪,麻允迪应道:“谢相说的是,下官这就去办。”

  第二日。

  韩桢要往泰山封禅之事,顺着青州日报传遍大江南北。

  一石激起千层浪,雪花般的奏疏从四面八方涌来,堆满了内阁的堂案。

  有委婉劝韩桢放弃封禅的,有大骂韩桢好大喜功的,也有弹劾内阁的……

  但张叔夜、何栗、赵鼎等一众朝中大臣,却诡异的保持沉默。

  就连性情刚烈的陈东,都没有任何反应。

  民间百姓与文人对此亦是议论纷纷。

  ……

  金陵。

  皇宫内,大太监李彦手捧一份青州日报,快步跑向书房。

  “太上皇,太上皇,今个儿的青州日报有大事儿。”

  赵佶虽禁止小报在民间流传,但他自己却每日都要看青州日报。

  该说不说,伪齐的青州日报办的是真不错,版块多样,内容丰富。

  前几日,农学院上官舟刊登的一篇关于嫁接之法的文章,让他大受启发,茅塞顿开。

  如今,他已经养成了习惯,每日都要看。

  “何事慌慌张张?”

  此刻,赵佶正在书房中翻阅书籍,亲自规划新皇宫的建造图纸。

  这厮书法、绘画、天文、农业、建筑……样样都懂,且样样都精通,不当皇帝,简直就是个全才。

  若赵佶没有继位,只是端王的话,后世还不知道会怎么吹他。

  偏偏他是个皇帝,以上这些统统都成了负分项。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李彦神色怪异道:“伪齐皇帝要去泰山封禅!”

  “嗯?”

  赵佶挑了挑眉,赶忙接过报纸。

  待看完之后,他忍不住大笑道:“韩桢小儿当真可笑,竟敢前往泰山封禅,殊不知即将大祸临头了。”

  李彦帮腔道:“韩桢小儿狂妄自大,好大喜功,连太上皇这等文韬武略,文治武功不输汉祖唐宗的帝王都没有去泰山封禅,他也配去?”

  赵佶被这通马屁拍的很是受用,欣喜道:“如此也好,韩桢小儿要封禅就让他去,届时三国伐齐,定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一想到传国玉玺即将落入自己手中,他的心头就不由一阵激动。

  那可是传国玉玺啊。

  至于丢掉北地的故土,算不得甚么,金人蛮夷矣,嚣张不了多久,等往后再夺回来就是了。

  李彦眼珠子一转,提议道:“太上皇不如上表一份贺词,拱一拱火。”

  “不错!”

  赵佶觉得有道理,点头道:“朕再添一把柴,让那韩桢小儿不去也得去。”

  ……

  在进奏院的大力宣传下,韩桢要前往泰山封禅的消息,如同一股飓风,迅速席卷各国。

  一时间,成为了各国百姓乃至官员茶余饭后的谈资。

  襄阳。

  一间府邸之内,一名青年手捧青州日报,满脸不屑道:“这韩桢好大喜功,也不过如此,父亲因何如此推崇?”

  此人名唤宗颖,乃宗泽次子。

  “不对劲。”

  宗泽眉头紧皱,神色凝重。

  宗颖疑惑道:“甚么不对劲?”

  宗泽沉声道:“我观韩桢从起事之初到如今,乃步步为营,胆大心细,然封禅之举明显反常。况且,常玉坤如今官至内阁次宰,以他的为人,不会不劝诫。”

  闻言,宗颖明显没放在心上,笑道:“父亲多虑了,人是会变的。纵观古今,多少豪杰一旦坐上那个位置,立马就变了一个人。况且父亲派出去的细作也传来消息,开封与山东确实在筹备封禅之事。”

  “但愿罢。”

  宗泽叹了口气。

  泰山封禅乃是规制最高的祭礼,当初宋真宗封禅,耗时数月,糜费数千万贯,随行官员与禁军高达八万余人,从开封前往泰山的道路,皆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沿途所修行宫馆驿数不胜数。

  而细作传回的消息,也确实如此,开封与山东正在召集民夫修路。

  他之所以叹气,是不满联金伐齐之事。

  两国去岁才在扬州签订盟约,结为兄弟友邦,结果转头就联合金国,攻打友邦,且还是不宣而战。

  罔顾天道啊!

  自古罔顾天道者,必受天谴。

  一如当初联金伐辽,陛下不听种师道、张叔夜等人的劝诫,一意孤行,撕毁澶渊之盟,结果到头来,落得个南逃的下场。

  但他身为宋臣,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

  宗颖却不管那么多,兴奋道:“父亲,此番伪齐举国封禅,不正是我等收复故土的好时机么。”

第463章 【作戏做全套】

  第463章 0459【作戏做全套】

  西夏。

  兴庆府。

  皇宫大殿内,李乾顺正在与朝中重臣议事。

  李乾顺问道:“大石林牙的提议,诸位爱卿如何看?”

  “臣觉得不必理睬,西京道三州之地,如何能比得上秦凤路与永兴军路,一旦拿下这两路,我大夏疆域将扩展到历代最盛,且南可攻蜀中,东可进中原,进退自如。”

  说话的人,乃是李察哥。

  李察哥是西夏宗室,李乾顺的庶弟,善谋略,性骁勇。

  是如今西夏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同时也是李乾顺的左膀右臂。

  一旁的李良辅赞同道:“晋王言之有理,况且我大夏既已奉金国为昏主,又岂能朝三暮四。否则昏主震怒,兴兵来讨,该如何是好?”

  方才李察哥之言,是站在国家战略眼光上来看。

  但李良辅不同,他纯粹是被金人打怕了。

  完颜娄室率一千骑兵,大破李良辅率领的三万西夏精锐,斩敌数千,西夏军溃败之际过河时又遭遇山洪,浮尸遍野。

  那一战之后,他就被吓破了胆。

  闻言,尚书令曹阶斜蔑了李良辅一眼,朗声道:“陛下,臣倒觉得,可答应大石林牙。”

  “为何?”

  李乾顺问道。

  曹阶答道:“金国不好惹,齐国又岂是善类?齐国皇帝勇猛无双,去岁在南京道大败完颜宗望,金国猛将完颜娄室都非一合之敌,差点惨死战场。”

  李察哥反驳道:“齐国主力自有金国牵制。”

  曹阶又说:“那杨惟忠、种师中等人呢?别忘了,西北五路还囤积着十万西军,一旦开战,纵然齐国无法派兵增援,但说不得会支援火器。背靠坚城寨堡,又有火器相助,晋王打算用多少条人命,去填秦凤路这个窟窿?”

  提起杨惟忠,李察哥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对方的寨堡战术,搞得他焦头烂额,当初若非让辽国从中调停,逼着宋国和谈,杨惟忠的寨堡都快修到灵州和兴州。

  到了那个时候,西夏真就被堵在家门口,动弹不得,还得时刻防备西军攻进西夏境内。

  “所以,臣觉得与其伐齐,不如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若金宋胜了,那西北五路必定大乱,届时再出兵,便可轻松拿下秦凤路与永兴军。若齐国胜了,我大夏也不亏,不费一兵一卒,平白得西京道三州,何乐而不为呢。”

  李乾顺双眼一亮,赞道:“曹卿不愧是我大夏肱骨之臣,此为老成谋国之言。”

  他其实内心里,也更偏向于帮助耶律大石。

  对于辽国这个大哥,李乾顺打心底里尊敬。

  两国世代姻亲,他幼年时,小梁太后干政,他这个皇帝就是彻头彻尾的傀儡。

  是辽国出手,派人毒死了小梁太后,同时又扶持他掌控朝堂,一点点站稳脚跟。

  李乾顺的皇后是辽国成安公主,两人虽是政治婚姻,感情却极为深厚。

  前两年,得知西夏放弃辽国,尊金国为昏主后,成安公主绝食而死,令他伤心不已。

  与成安公主一起绝食而死的,还有他的嫡长子李仁爱。

  李仁爱可是太子啊,自幼就被李乾顺寄予厚望。

  痛失爱妻爱子,让李乾顺备受煎熬,可他又不得不为国家考虑。

  李良辅担忧道:“若迟迟不动,昏主遣人问罪该怎么办?”

  曹阶冷笑道:“随便找个借口搪塞就是,金人乃北地蛮夷,毫无大国之气度,今岁上贡,回礼竟只有几张兽皮,简直可笑至极。”

  “不错!”

  李察哥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西夏和金国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僵硬,主要原因就出在双方认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