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第203章

作者:很废很小白

  微微用力一咬,原本还活蹦乱跳的鸡,顿时没了动静。

  站在铁笼边,韩桢可以清晰的听到,鸡骨被咬碎的脆响。

  一只肥鸡,对猛虎来说只是开胃小菜,三两口便没了,只剩下一地鸡毛。

  舔了舔嘴唇,猛虎继续盯着剩下的鸡鸭。

  韩桢在一旁看的啧啧称奇,这老虎看着笨拙,没想到进食还挺灵活,愣是没吃到什么毛。

  八只鸡鸭,转眼间都进了猛虎的肚中。

  韩桢又唤人拿来一个陶碗,装了清水后,放进铁笼中。

  猛虎立刻凑上前,低下头舔舐碗里的水。

  待到吃饱喝足,猛虎又恢复了往日的慵懒姿态,往那一躺,有一搭没一搭的清理着毛发。

  一旁的小豆子瞪大眼睛,一副既害怕,却又好奇的神色。

  韩桢面色严肃的叮嘱道:“往后莫要独自来看大虫,知道吗?”

  “二叔,俺知道了。”

  小豆子见他板着脸,赶忙点头应下。

  喂完了老虎,韩桢洗了洗手,交代了麻舒窈两句后,便骑着战马去府衙上差了。

  府衙外,袁工匠早早地等在那里,正和门口值差的皂吏王虎闲聊。

  “见过县长!”

  几人齐齐躬身问候。

  “随我进来。”

  将战马交给王虎,韩桢招呼一声,龙行虎步的踏入府衙之中。

  走进大堂,来到堂案后坐下,韩桢朗声道:“我打算设立工程院,职能与将作监相仿。”

  工程院,袁工匠不知道是什么。

  但一说将作监,立刻就明白了。

  此时此刻,袁工匠只觉心跳加速,竖起耳朵,等待韩桢接下来的话。

  韩桢继续说道:“现命你为工程院院长,不日将会有告身官服发下。”

  虽说他是反贼,如今也只是草台班子,但该有的东西却不能少。

  仪式感很重要,而告身与官服,便是官员仪式感中最重要的一环。

  千万莫要小看这东西,多少人读书人寒窗苦读一辈子,就是为了能穿上一身官服。

  越是草台班子,反而越要注重这些,如此一来,在文人与百姓眼中,才会显得合乎礼数,显得正统。

  自从定下胥吏可升官的策略后,韩桢便寻人开始订做官服。

  从九品的青色朝服,到五品朱色朝服,分别制作了十几套。

  样式、规格以及材料,都与朝廷下发的官服别无二致。

  朝服不存在什么工艺难点,仿制起来很容易。

  袁工匠躬身行礼,声音哽咽:“俺……下官,多谢县长!”

  韩桢轻笑道:“好好办差,便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袁工匠神色郑重,一字一句道:“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万死不辞!”

  “漂亮话往后再说。”

  韩桢收敛起笑容,正色道:“自今日起,郡城官营作坊的匠人,全部归入工程院。工程院选址建造,全权交由你,到时列出一份详细的账目,交予户曹,审查过后便会给你拨款。”

  不待袁工匠说话,就见韩桢继续说道:“另外,我需要你尽快帮忙建造一个大型军械工坊!”

  钱到位了,如今他要开始暴兵了。

  而想要暴兵,那么军械自然必不可少。

  光靠临淄县的水力锻造工坊,短时间内打造不出那么多军械。

  哪怕抛开一万五千步卒不谈,光是五千重甲骑兵所需的军械,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所以,他需要更大的兵工厂。

  五千重甲骑兵,听上去好像不多,但纵观古今,中原王朝能有如此多重甲骑兵的朝代,屈指可数。

  掰着手指头满打满算,也就汉唐这两个朝代了。

  至于一万重甲骑兵,那更是一个都没有。

  不是不想搞,而是实在搞不起。

  当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受限于当时的生铁产量,以及冶炼工艺等等。

  其实,最有希望组建上万重甲骑兵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的生铁产量,相较隋唐时期,已经翻了七八倍,冶炼工艺也更加先进成熟。

  最关键的是,宋朝商业发达,外加占城稻的引进,有钱又有粮。

  但是很可惜,这么多钱,朝廷并未用在正途上。

  当初静塞铁骑勇猛彪悍,数次正面击溃辽国铁林军,若是围绕静塞铁骑组建一支精锐重骑兵,哪还有西夏什么事。

  宋徽宗赵佶修个艮岳,前前后后花了不下八千万贯。

  八千万贯啊!

  这笔钱要是用在军事上,别说一万重甲骑兵了,两万也能整得出来。

  袁工匠拱手道:“下官领命!”

  韩桢叮嘱道:“工程院可以缓一缓,但军械作坊慢不得。”

  “县长宽心,下官晓得轻重缓急。”

  袁工匠面色肃然的点了点头。

  韩桢抽出一张纸,笔走游龙的写下一份手谕,递过去道:“这份手谕你收好,建造军械作坊时,可凭手谕调用府衙三班六曹的胥吏。”

  由于工程院刚刚建立,且袁工匠今日才上任,对府衙也不熟悉,有了这份手谕,能让他行事时方便许多。

  恭敬的接过手谕,袁工匠轻轻吹干纸上墨迹,而后折起收进怀中:“下官这就去办。”

  “去罢!”

  韩桢摆摆手。

  目视袁工匠离去后,韩桢又命大堂外值差的皂吏,将麻允迪唤来。

  麻家如此有诚意,给出如此丰厚的嫁妆,那他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不多时,麻允迪迈步走进大堂,躬身作揖:“见过县长。”

  韩桢笑问道:“这几日在户曹当差,感觉如何?”

  “尚可。”

  麻允迪答道。

  “我知你心中有怨气,觉得任一胥吏,屈才了。”

  韩桢的话,让麻允迪心头一惊,赶忙否认道:“卑职并无此意,县长既然安排卑职为胥吏,必有深意。”

  闻言,韩桢微微一笑,并未纠结这个话题,说道:“我准备创办进奏院,发行邸报!”

  邸报!

  如此好的宣传方式与手段,韩桢怎么可能放过。

  有句话说的很好,舆论高地就在那里,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大宋放着这么好的舆论武器,却不去使用,反而让各种小报满天飞,那韩桢这个反贼,可就不客气了。

第200章 【你这蠢货!】

  第200章 0197【你这蠢货!】

  邸报的前身,最早始于西汉。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办事处就被称为“邸”,且派有常驻代表。

  派驻的代表们,需要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有关官员的任免调迁等一系列重要消息,一字不落地誊录,随后快马加鞭送往属地。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官方报纸,是在唐时才出现,只不过当时仅仅是为地方官员服务。

  到了宋朝,因为读书人激增,识文断字者也比隋唐时期更多,这些人反而成了邸报的主力消费者。

  甚至,还延生出了一种职业,读报人。

  有不少百姓不认得字,或者说认识字不多,但又想看邸报和小报,了解各种时政消息、以及繁华的东京城有哪些趣闻轶事。

  怎么办呢?

  读报人便应运而生了。

  通常都是几十号百姓凑在一起,一人出一文钱,让读报人念给他们听。

  不少落魄的读书人以此为生,养家糊口。

  也正是发现邸报有利可图,所以才催生了无数小报。

  韩桢办邸报,不为赚钱。

  甚至他都已经想好了,每年投入一百万贯。

  只为宣传,用作舆论武器。

  千万别小看邸报,在信息传播手段匮乏的古时,邸报就是读书人以及市井百姓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

  掌握了邸报,就等于掌握了舆论话语权。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百姓和读书人的思想。

  “邸报?”

  麻允迪微微皱起眉头,显然看不上这份差事。

  他自然不敢明着拒绝,委婉道:“县长,卑职从未接触过邸报,担心会坏了县长的大计。”

  见状,韩桢不由暗自摇头。

  麻家也就麻彦民是个人物了,子孙辈里除了麻舒窈沾些灵气,其余人俱都资质平庸。

  不过这样也好,一个平庸的麻家,往后能省去许多麻烦。

  念及此处,韩桢懒得浪费口舌解释,下令道:“无妨,我相信你的才能。现命你为进奏院院长,明日将会有告身与官服送往麻府。”

  “这……下官多谢县长!”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麻允迪也只得应下,作揖道谢。

  “今日便不用在户曹上差了,回去准备一番,对进奏院的建设规划,写一份折子递过来。”

  韩桢说罢,朝他摆摆手。

  “下官告退!”

  麻允迪躬身行礼后,转身出了大堂。

  一路回到户厅,先是向王委中说明情况,交卸了差事,随后又与胥吏同僚们告别。

  “恭喜麻兄高升!”

  苏昭德拱手祝贺,眼中闪过一抹羡慕之色。

  心里不由暗叹,麻家倒是走运,出了麻舒窈这么个钟灵毓秀的小娘子。

  麻舒窈许给韩桢做小妾这件事,麻家虽没有大肆宣扬,但也并未遮掩。

  所以,城中的豪门大户基本都知晓了。

  麻允迪强自打起笑脸:“苏兄不日也会高升,在此先行祝贺了。”

  “借麻兄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