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二:恁祖宗来了 第196章

作者:林家龙女

  李世民嚼着红烧肉,开始冲着赵匡胤吐苦水:“就算是国宴,也是如此,无非就是各种炖煮的罐头。不过好在你嫂子也迷上了罐头,现在给我熬点银耳汤,就用罐头来解决,好在是不用那么齁甜了。”

  想到长孙无垢给他熬的银耳汤,李世民脸色都有点发青。

  看来这罐头也没什么不好,至少那银耳汤还是要比长孙无垢自己亲手熬的银耳汤好得多。

  是的,一般来说,都要用炖来形容烹饪银耳汤——但长孙无垢是真的在用熬中药的手法来“熬”银耳汤。

  那汤汁,比糖浆都粘稠,太特么……让人心里发酸了。

  李清其实一直在怀疑,想当初老李那高血压、高血糖还有高血脂,一方面是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纯纯是被长孙无垢那银耳羹给灌出来的。

  二郎,该喝汤了……

  “你还有人给你熬银耳汤,知足吧。”赵匡胤叹了口气。

  “说的好像你是鳏夫一样,”李世民斜了一眼,“我记得你不是有个皇后吗?”

  “哦,你说小宋。”赵匡胤抬头想了一下,笑着说道:“小宋不错,你说的也对,只不过小宋和我总是多了些敬畏,有些过分客气,没有那种少年夫妻的感觉,感觉不如大宋。”

  他说的小宋和大宋,指的可不是国家的“宋”,而是他的皇后宋氏,以及太平兴国朝幽居在西宫的开宝皇后宋氏。

  实际上赵匡胤也不是扒瞎,自从孝明王皇后死后,中宫虚位,开宝元年二月,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时年十七,成为宋太祖继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皇后。

  老赵多少有点沾那种克妻的感觉。

  而宋皇后要比赵匡胤足足小了二十五岁,可以说是非常一树梨花压海棠了。就连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都要比宋皇后大上一岁。

  宋皇后性情柔顺好礼,史称她每当太祖退朝,“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尊重是足够尊重,只是这客气也是真有点过分客气了。

  而宋皇后的结局也不是很好,赵匡胤死后,她被上尊号“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雍熙四年,又命她移居东宫。至道元年四月,宋皇后郁郁而终。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然而赵光义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

  甚至于宋皇后的棺椁一直被停在佛舍之中,神主也不祔庙。至道三年正月,赵光义才良心发现,给嫂子祔葬在太祖永昌陵之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

  一直到死后百年,在神宗朝的时候,才升祔太庙。

  可以说,宋皇后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会说“小宋不如大宋”这话了,毕竟开宝朝的宋皇后未经历过夫君崩逝,小叔篡位,也没品尝过人情冷暖。但开宝皇后可不一样,她可是全经历了一遍,是以对于赵匡胤也是格外的珍惜,甚至不惜用各种平时解锁不了的花样,来曲意奉承。

  倒也不必苛责宋皇后,没经历过危难,是很难有更深层次的感情的。

  是以赵匡胤现在是越来越喜欢大宋后,偶尔还刺激刺激小宋后,激一激她不服输的性子。

  反正占便宜的都是他老赵。

  李世民其实也挺羡慕,他甚至还懊悔于自己为什么死的那么晚,不然是不是也可以有两个观音婢,双倍的快乐了?

  当然这念头也就是在心里稍稍过了一下就给否了,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也不希望有另外一个李世民来和他抢人。

  “说起开宝皇后,的确是太宗皇帝……哦,的确是赵光义做的不对。”寇准本来想尊称一下,但考虑到现在赵光义已经是庶人了,便直呼其名,“也的确显得刻薄寡恩了一些,反正当年臣是上书参奏过,只是如同泥牛入海,唉……”

  “倒要感谢平仲仗义执言。”赵匡胤冲着寇准拱拱手。

  寇准还没说话,王旦就先急了。

  “您感谢他作甚?”王旦吹胡子瞪眼睛地冲着寇准道:“官家当他是仗义执言?您可知,开宝皇后的幼妹,正是这寇老西儿的妻子?他要是不上书直言,回家怕是他婆娘第一个饶不了他!”

  寇准:……

  好么,我老底你都给我抖搂出来了是吧。

  “还有这层关系?”赵匡胤一下就乐了:“想不到,朕和平仲,竟然还是连襟?这可真是缘分啊。”

  “缘分,当然是缘分。”寇准一下就乐了,他也是刚刚想起来,自己竟然和太祖皇帝还有这样一层亲戚。

  (寇老西儿)

  那这样的话,去了开宝朝,也算是投奔姐夫了。

  李清要是在这里,可能真就怕这寇准笑完之后来上一句“神州行,我看行”。

  “以后来开宝朝,朕罩着你。”赵匡胤拍拍胸脯,笑呵呵地说道:“啊呀,朕也马上就要退位了,到时你我兄弟,一起去贞观朝买几套房子住。”

  “要得,要得。”寇准立刻应道。

  他可是听说了,贞观朝可要比开宝朝繁华一万倍,号称不夜城。

  整个午时,宋军一直在原地休息。等到午时一过,便立刻又开拔出发。

  从都城汴梁,到边境霸州,总共一千多里,换算成公里数,应该在五百七十多公里左右。

  就算是开宝宋军乘坐卡车,一天之内也无法从汴梁抵达霸州。

  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大宋路况不好,不能用太快的速度前进。再加上炮火等辎重不能丢下,所以将近夜深时分,宋军刚好抵达沧州以南。

  并没有入城的打算,赵匡胤下令就地驻扎休息。

  天虽然冷了点,但好在是有保暖帐篷和睡袋,以及一些特制的取暖设施,这比十几年前的情况可要好上太多。

  以前行军打仗的时候,那可真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全靠一身正气。

  现在可不同啦,不仅帐篷和睡袋都是暖的,吃的也是暖和的。

  考虑到气温下降,所以赵匡胤命令火头军今晚造上几百锅胡辣汤,众军敞开了造。

  胡辣汤汤味浓郁、汤汁粘稠,更兼香辣可口,用在这寒冷的夜晚,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一碗下去,寒气顿消不说,甚至隐隐间还冒出热汗来。

  (求月票)

第262章 关羽:以我观之,如插标卖首耳

  !

  胡辣汤虽然在现代一般都是在早上吃,但也没人规定早餐吃的东西不能在晚上吃。

  再说这个年月还不是很流行胡辣汤,毕竟在现在,胡椒等香料还属于奢侈品。

  就这一碗汤,放在欧洲,国王都得寻思寻思自己分几顿去喝。

  毕竟不像唐朝,香料的价格已经给家人们谋福利打了下来。

  所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能喝上这种厚重香料味的汤,在寇准和王旦看来,那就“多是一件美事”。

  当晚寇准并没有在车中睡,而是拎着一个睡袋,跑到一间帐篷里和大头兵们凑在一起睡,美其名曰体验生活。

  外面天寒地冻,屋内温暖如春。再加上那严丝合缝又温暖的睡袋,让寇准刷新了三观。

  想当初他在军中混的时候,别说这睡袋了,就连这么保暖的帐篷,那都见不到。想要有这种保暖效果?基本都是做梦。

  一路颠簸,寇老西儿也是困了,他哈欠连天地进入梦乡,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不情不愿地醒来。

  好久没睡这么踏实了,寇准抻着懒腰,钻出帐篷开始在赵匡胤的指导下洗漱。

  “这是牙膏,这是牙刷。”老赵捏着牙刷,在上面挤了点牙膏:“像我这样塞进嘴里,切记刷完之后沫子一定要吐出来,千万不要咽下去。”

  寇准依样画葫芦,学着赵匡胤的动作,拿着牙刷在嘴里刷上两下,果然清爽。

  “这可真是好东西啊,官家。”寇准含混不清地说道。

  “当然了,这可是最新研制的。”赵匡胤乐呵呵地说道,开宝宋朝虽说是重工业不怎么地,但是轻工业却异常发达。

  从罐头饮料,到日用品化合物,宋朝都是一等一的牛。或许和赵匡胤的划定的方向有关吧,在他看来,各朝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再说唐朝已经占据了先机,在重工业上遥遥领先,一骑绝尘。那为什么我大宋不换一个方向,将主攻目标放在民生这种轻工业上呢?

  老赵的想法是对的,集中精神攻克重工业的大唐的确是有那么一点偏科,这弯道超车还真就是让宋朝给玩明白了。

  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属于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大唐都是颇有建树。

  这也造成了明朝有点贪多嚼不烂的局面,但是要说工业门类齐全,那还是要看大明。

  刘邦和嬴政的选择都是明朝这条路子,稳扎稳打,但一定要所有都要学会,是以这三朝的发展速度稍稍要缓慢上一些。

  大汉现在完全就是举世无敌的存在,一个超级的巨无霸。罗马自吞并古希腊,那点子希腊化的趋势硬生生被遏止,现在的罗马已经开始自认中华文化了。

  实际上也没差,毕竟罗马人可是得到大汉钦点“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的存在。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自信,我觉得你牛逼,不是因为你多么厉害,而是因为你长得像我。

  什么叫天朝气概啊,叉腰。

  在文化自信上,其实无论是秦汉,还是隋唐,抑或是明,心态都很强的。就算是宋朝这个搓巴子,都觉得自己有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抑或是说汉文明的恩泽,一直延续到晚晴,才在坚船利炮的打击下消散殆尽。

  刘邦现在小日子过得不错,自从吕雉变得年轻之后,老刘就疏远了戚夫人。再加上戚夫人每天没事儿的时候就阴阳怪气,天天说什么自己色衰而爱弛,什么男人靠不住,刘邦就更不喜欢她了。

  这不,在吃饭的刘邦收到了吕后发来的短视频。

  视频中是戚夫人居住的宫殿,哀戚的歌声从里面传出来,端的是凄婉。

  “我现在知道伱为什么会把她做成人彘了。”刘邦嘬着牙花子,给吕雉发了一条消息。

  紧接着觉得这样表现不出来自己的情绪,又补了三个(怒火)的表情。

  “怎么?”吕雉很快回复道。

  她现在可和历史上不一样了,人变得年轻了,老公的爱又回来了,再加上老公信任自己,大权在握。正所谓权力是男人最好的补药,实际上对于女人来说也是,吕雉的心态早就变得平和起来。

  胜利者何须和失败者置气呢?她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拍一拍戚夫人的丑状,发给刘邦看,给刘邦添堵。

  意思也很明白,你看看你,老刘,瞎了眼了找这么个狗头丧脑的娘们儿。

  “别说是你了,乃公都想给她做成人彘!”刘邦气呼呼地在微信上发送道。

  吕雉收到消息,掩口轻笑,凤钗摇动间尽显妩媚。

  讲道理的话,吕雉也确实长得好看,不然的话老刘这个老色鬼也不能娶她。

  “干什么呢?气成那样?”李世民端着碗,坐在了刘邦的边上。

  “别提了,姓戚的那老娘们,天天就知道唱点丧的。”刘邦气呼呼地将碗怼在桌子上,“不吃了,气也给乃公气饱了!”

  “唉,你多吃一点,去霸州的路还远。”李世民伸出胳膊拐拐刘邦:“吃点,再吃饭可不一定什么时候了,等中午与辽国开战,就等着在后面追吧,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事实上刘邦是一个听劝的人,李世民这么一说,刘邦二话不说就把碗给端了起来,唏哩呼噜地继续开吃。

  短了什么,都不能短了自己的胃啊……刘邦的心态还是不错的。

  吃饱喝足,继续上路。

  沧州距离霸州并不遥远,只两个时辰,开宝宋军便到了霸州。

  目前的霸州知州是李允则。自从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罢战讲和,两相修好,李允则即调任瀛州知州,他上书说:“朝廷已同意与契丹议和,即要选择好镇守边关的将领,谨守盟约,对于那些认为不应当与契丹议和的人,请都罢去。”真宗说:“这也是我的意思。”迁任西上阁门副使。何承矩任河北缘边安抚、提点榷场,在他病时,皇上令他自己择人代理公务,他上书请让李允则知雄州。

  而现在准备对辽国开战,所以寇准又建议让李允则先去霸州任知州,准备北伐事宜。

  自从太平兴国七年,受命管理静戎军榷场,李允则一直在北方边境待了二十多年。李允则勤政惠民,清正廉洁,为官多年,却“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且“平易近人,洞知人情,善抚士卒”,可谓是能臣干将。

  这也是为什么寇准比较喜欢他的原因,毕竟英雄惜英雄,清官也惜清官,更何况他们二人都是清官中的能官,自然也就惺惺相惜了。

  在得知带兵前来的是太祖皇帝之后,李允则二话不说,纳头便拜。

  身为带兵之人,要说他最佩服大宋的哪个皇帝,那非太祖皇帝莫属。

  毕竟……太祖皇帝他是真知兵啊,比某个不懂装懂还要装专家指手画脚骑着驴车跑的强多了。

  赵光义:……

  你这么想,会伤害到我的。

  而看到开宝宋军之后,李允则非常困惑地表示不解。

  也可以理解,毕竟没有见识过开宝宋军的作战方式。

  赵匡胤也没和他解释,只是率领部队原地休整一番后继续开拔,一路畅通无阻,来到了永清城下。

  辽国方面在得知宋军要北伐后,也没打算主动出击,反而开始坚壁清野,全部退到城内,准备以防守的方式来应对宋人的北伐。

  防守虽然不光彩,但是好用,至少当年驴车战神就没啃下幽州这块儿硬骨头。

  “辽国城池,何其雄壮!”李允则坐在马上,摇头赞叹道。

  倒也不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李允则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一下太祖皇帝,千万不要轻敌。

  “以我观之,如土鸡瓦犬耳。”赵匡胤抚须而笑,颇为不屑地看着那为了防备宋朝而修建的永清城城墙。

  李允则闻言虎躯一震,太祖皇帝这么自信的吗?

  嗯……自信点是好事,毕竟身为主帅,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官家您看,城门楼子上坐着的,乃是辽国大将耶律遂正。”李允则指着城门楼子上那麾盖之下的金甲将军说道。

  “耶律遂正?那是谁?”赵匡胤有点懵了,开拔之前,他也详细地看过辽国的将领信息,然而他不记得有一位“耶律遂正”啊。

  “官家有所不知,这耶律遂正,汉名叫做韩昌,”寇准在一旁补充说明道:“契丹名韩宁·雱金,后来获赐姓名“耶律遂正”,他有一个伯父比较出名,叫做韩德让。”

  “啊,韩德让啊,那朕知道。”赵匡胤恍然道:“你早说他是韩德让的侄子,那朕不就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