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只想搞钱 第752章

作者:油炸大金

  沈旭东问了杨小蜜:“你跟綦建虹关系怎么样?”

  “还不错……我可能要演《不老奇事》……”

  昨天,耀莱也做了片单发布会,公布了八部电影企划,《气球》、《不老奇事》、《莫尔道嘎》、《地道战》、《敦煌英雄传》还有《许愿神龙》、《灶王爷》两部动画……

  “……《不老奇事》?”

  “王硕编剧……”沈旭东有点惊讶:“原创电影?”

  “对呀~”

  “我还以为是《本杰明·巴顿奇事》翻拍……”

  “《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是什么?”

  沈旭东惊讶:“《返老还童》,布拉德·皮特搭档凯特·布兰切特主演,导演大卫·芬奇,你没看过?”

  杨小蜜白了他一眼:“你说《返老还童》我就知道了!”

  “……耀莱是BJ文投控股的大股东,现在还算风头正劲,不过,千万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你就是大明星……”

  杨小蜜打断他的话,转移话题:“《全面战争》的续集是不是找了柳亦菲?”

  “……对。”

  “你睡她了?”

  沈旭东无语:“……跟你有关系吗?”

  杨小蜜盯着他一直看,直到沈旭东发毛,她立刻问:“什么感觉?”

  “咋了?还要日后感?”

  杨小蜜很兴奋:“不是,我就是好奇嘛……具体说说……”

  “这有什么可说的,你想要感受,要么亲眼目睹,要么亲身实践……”沈旭东挑眉:“要不然,下次我约她,你也一起?”

  杨小蜜下意识准备回绝,然后注意到沈旭东的表情,很干脆改了主意,挑衅道:“我倒是没有意见,你能搞得定她?”

  沈旭东有点尬住了,摸了摸鼻子,言不由衷:“事在人为嘛……”

  “那你加油!”

  “你今晚住哪?”

  “我待会还有三个采访……大概到凌晨,你……”

  沈旭东果断摇头:“那算了……我才结束拍摄,需要调整作息,不能熬夜……”

  ……

  第二天上午,第二场论坛,主题为‘中国电影需要工匠精神’开始。

  张宏森现发言,说了一个大的方向,类似中国电影产业在新的形势面前,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第一重任务就是聚焦电影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体现电影的“工匠精神”。

  以及遇到的问题:面对投资人的急功近利和从业者普遍的浮躁心态,用“工匠精神”去精雕细琢一部电影作品频频遭遇市场困境……

  陈可欣先说话:“其实很多时候,电影团队花两三年时间认真做一部电影,但电影的命运却取决于上映后一两天的运气……

  影响一部电影命运的因素包括当时观众的心态、社会的议题、天气、情绪、对手、对手有没有黑你等等。

  如果有任何一个因素或者多个因素导致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这部电影在电影院很快就没有排片了。”

  “我很感谢PPTV,他买断了《酱园弄杀夫案》还有《动物世界》……”

  “所以,我觉得大荧幕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原本我以为银幕数量增加,电影的类型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但事实并非如此——银幕越多,能够在影院生存的电影类型反而越少,甚至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几类……”

  “这种状况的一大恶果就是现在的资本和市场会裹挟着电影人照着所谓的大数据去制作电影,强迫电影人拍那种利益能够最大化的电影,导致市场上出现电影越发趋同,就像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恨电影院,恨排片,恨院线,认为他们不给机会,让几年的辛苦一天之内都没了。但其实影院、院线也有运营成本,他们也有地产的绑架、工资的绑架、发行的绑架等等,使得电影院必须要尽力保持从早到晚都满座。这就是电影人要面对的现实!”

  陈可欣话锋一转:“有没有更好的渠道?我拿《七月与安生》举例,这部电影在影院票房近1.7亿、约有400万观众人次看,但在网络上PPTV的负责人告诉我,它一个星期的观众点播量就达到6000万,我觉得网络可能是一个出路。”

  “年轻的观众其实是在网络长大的,只要有好的内容,手机那么小的屏幕,他们照样看的全神贯注,我觉得网络平台才真正能使得电影分流、观众分流,因为网络观看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需要昂贵的成本……”

第1129章 观众何其无辜(下)

  原时空,陈可欣最终选择了润出去……

  除了审查的原因,像陈可欣自己拍的《中国女排》变成《夺冠》,《李娜》上映不了对他就是个打击,但对于港台电影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港台影视圈越来越面临内地导演团队的竞争,他们也越来越丧失话语权。

  当年签署《CEPA》的时候,彼时香港电影工业还是巅峰的余晖,那时香港导演和演员在内地影视作品中占据绝对C位,官方,资本,观众都喜欢投资他们,现在呢?

  除了徐克、林超贤、陈可欣寥寥几人,其它导演都越来越边缘化。

  香港导演虽然出了几个后起之秀,但也就几个人而已,《踏血寻梅》的翁子光,《风林火山》的麦浚龙,另外还有《一念无明》的黄进……

  说实话,文艺片领域,香港文艺片导演和内地差距很远,甚至连剑走偏锋的台湾文艺片青年导演都不如。

  内地虽然因为有审查这个东西,但架不住前些经济增长,人口数量和影视工业化带来的规模效应。

  这就支撑了很多青年导演的崛起,而且数量还很多。

  举个例子,饶晓志、郭凡团队……

  饶晓志下一部扶持青年导演曾海若的作品《逃出青春里》;

  郭帆扶持的孔大山导演文艺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

  据传孔大山导演的下一部电影,可能是改编刘慈欣的科幻片《微纪元》。

  郭帆这帮人圈子从《流浪地球》才开始,到现在不过四五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三四个导演为主,有自己一套成熟班子的创作团队。

  内地这样的创作团队还很多,再说几个:

  宁昊,徐争和黄博的铁三角。

  他们除了自己导演的电影,都有扶持青年导演,并且成绩已经不容小觑。

  宁昊有坏猴子72变,已经扶持的导演有《绣春刀》《刺杀小说家》的路阳,《我不是药神》《奇迹》的文牧野,《受益人》的申奥,《热带往事》的温值培;

  徐争的叫“监制N个新导演电影计划”。

  扶持的青年导演有《超时空同居》的苏伦,下一部是雷佳音和张小斐的《交换人生》,另外还有《幕后玩家》《宠爱》《爱情神话》等等。

  黄博则是HB+U新导演计划,鼓捣了《被光抓走的人》、《风平浪静》还有《学爸》……

  陈思成也有自己的班子,导演除了陈思成自己,目前扶持的青年导演有《误杀》《女心理师》的柯汶利,《误杀2》的戴墨……

  电视剧版《球状闪电》的导演是戴墨,张译主演的警匪片《三大队》导演张大鹏……

  这方面,香港,即便加上台湾也不够看的~

  陈可欣觉得韩国影视可以借助奈飞走向世界,问题是韩国影视行业正在巅峰期,港台娱乐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连内地市场都丧失的港台导演和演员,在海外流媒体就能重新崛起?

  扯回来,陈可欣说了网络,重点是PPTV,那作为PPTV的董事长,沈旭东肯定要说话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流媒体会在一定程度上颠覆院线,因为,跟美国不一样,我们一直是一个文体产业薄弱,而互联网很发达的国家……”

  “当然啦,我说的颠覆并不是取代,取代一种行业……是不可能的!

  就好像电影做了那么多年,舞台剧有灭亡了吗?还是有舞台剧!”

  “我说的颠覆,首先是传统影院的窗口期概念几乎消失,现在的电影,影院下映了,第二天就可以上线流媒体,甚至不需要等到下映,直接可以上线流媒体……”

  “其次是扩充类型……就好像《酱园弄杀夫案》包括张艺某导演的《一秒钟》,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包括《日光之下》《武林孤儿》《番薯浇米》《兔子暴力》……这些电影如果只靠市场,很难收回成本,但是PPTV加入之后,直接兜底……”

  “我一直觉得一个题材、一个故事,两个小时讲不完就可以拍3个小时、8个小时,甚至可以拍好几季!

  我不把这个叫'网剧',我觉得应该叫做'自由长度的电影'。这才是电影工匠的出路,你要把你的活做得最好……

  不信你看这五年看过的美剧绝对比美国的电影好看。”

  ……

  沈旭东还有陈可欣围绕着网络平台,也就是流媒体展开,其实跑题了——主题是工匠精神!

  到了冯晓刚了,他说了一通工匠精神……

  其实工匠精神这个词最开始是用来吹嘘日苯的,罗太君罗永浩做手机后,这个工匠精神就没有离开过他的嘴,后来用来吹逼日苯人……

  最开始沈旭东是嗤之以鼻的……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证明了他们确实具备工匠精神。

  虚假的工匠精神:煮饭煮了几十年,炸串炸了几十年,捏寿司捏了几十年……

  真正的工匠精神:在一个严格控枪的国家依靠生活用品手搓双管手枪,两发入魂,身体力行证明‘日苯的钢管真的可以造手枪’的流言为真!

  亲自为工匠精神代言……

  这是真正的匠人!

  咳咳……

  冯晓刚吹了半天刘振芸,然后说到了电影市场烂片云集,开口就是暴击‘中国怎么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好!’

  然后又说到:“有些投资人说今天拿了这个IP,明天拿了那个IP,全都是P……”

  后半段沈旭东深表赞同,前半段就有问题了……

  沈旭东打断他:“我觉得不是,电影市场烂片多,是因为电影人整体业务能力不高,只有迎合低层次审美观众的能力……

  把一个复杂的故事给低层次观众说明白其实是一件非常考究技术能力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把自己的思想与看法能传导给大多数受众,远比传递给一小撮要复杂的多,能做到这样的电影人,才是真正的牛逼!”

  “其次,很多投资人根本不懂电影,前几年,互联网想要颠覆电影行业,鼓吹大数据,发明了一套大IP+小鲜肉的打法,告诉外行这样能赚钱……观众审美的进化速度可是很快的,吃了蛋糕,再回去吃窝窝头,回得去吗?”

  “这几年,营销号也好,公众号也罢,一说到国产电影就一定要提起《小时代》……从头到尾的批评,导演烂、演员烂,甚至还拿三观说事,拜金主义,毒害青少年灵魂……好吧,大概这些指责都是有些道理的,那么,请问做为《小时代》事实上的反方,依然占据着国内电影界教育、评论、评奖主导权,乃至很大一部分项目制作权利的‘电影文艺人’们这几年拍得又是些什么片子呢?”

  “一堆导演们,不肯放弃‘唯阴暗面至上’,一门心思寻找审查容忍极限的题材,故意以冗长、零落、混乱、枯燥为荣,在题材、内容、造型、镜头、剪辑等各个环节上竭尽全力给观众制造欣赏和理解上的各种困难……这种电影深不深刻,有意义吗?有观众看吗?”

  “观众何其无辜……”

  “其实,大部分观众看电影,就是看个热闹,可问题是,‘娱乐业’这三个字,不就是靠着大众的份看热闹的闲心支撑着的!”

  “万一哪天全体吃瓜群众都华丽变身开始严肃高冷开始诗词歌赋开始经史子集了,开始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写实主义了,开始特吕弗、戈达尔、费里尼了,开始库斯图里卡、维姆文德斯、达内兄弟、基耶洛夫斯基了,那……我觉得我可退休了!”

第1130章 老友……

  沈旭东笑着道:“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从事娱乐业的人,却忽然缺乏娱乐精神地一本正经起来。”

  “我特别喜欢《霸王别姬》里的一句台词,开篇时戏班师父说的话——“都是下九流,谁也别嫌弃谁啊”。

  冯晓刚嘿嘿一笑:“旭东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从认识他开始,他就一直是服务观众的心态……这个我要检讨,可能是耳顺之年了,我就是想拍几部自己喜欢的电影,观众喜不喜欢无所谓……”

  沈旭东笑了笑:“您层次高……也到这种境界了!”

  “我反思一下,确实不应该说这句话……”

  戴锦华插话:“责任当然不在观众,而是影视资本的高度垄断……院线掌握了话语权,高度垄断造就了观众选择实在有限,他们本身是被动而无奈。”

  沈旭东反驳:“这个跟垄断的关系不大,文化领域的产品终端定价,往往跟产品品质无关。说直白点,好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坏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那从资本决策来说,一部电影想要赚钱,只要完成一件事——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

  “那电影这个事就变成了,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观众,至于观众水准,这个无所谓!

  理论上来讲,吸引观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全组齐心协力钻研表演,比如精心打磨剧本反复修正,比如探索艺术边界出奇制胜……但是很遗憾,把电影做好的方法,在市场范围上不一定能挣钱。”

  顿了顿,沈旭东补充一句:“这个不只是中国市场,全世界都一样……当年《环太平洋》、《明日边缘》票房不景气,就是跟华纳宣传不利有关……”

  “现阶段投资电影,投资方也知道钱要花在刀刃上,但有意思的是,对于投资人而言,刀刃不是剧本和主创,而是明星和炒作,做足宣传的电影,才有资本争取更多排片,从而赚更多钱。”

  “其实,这也不能埋怨资本,国内的资本不敢更多的投给慢工出细活的优秀主创,资本倾向于投给多快好省的主创,原因很简单,因为制度的限制和很多方面的不稳定……政策转向了怎么办?有个同行前些年拍了个国军抗日的片子,因为政策的关系被禁了,而后来中日关系紧张,台海关系缓和,这这电影又解禁了……拍点不疼不痒的片子,快拍快上映最保险,可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垃圾电影自然会变多……”

  ……

  其实,没有一个电影主创会说,我们准备要制作一部只为圈钱不为口碑的烂片。

  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烂片的口碑只能拿到更少的回报。

  所以每位电影人,在项目立项的时候,都是希望电影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不过票房和口碑有时候会是一个单选题,在票房和口碑的选择上,往往有些团队会先考虑票房。

  把自己想象的观众喜欢的元素塞里面,明星、流量,以及乱七八糟的低俗笑料……

  这么一来,电影铁定是烂片了……

  至于大量投资大IP的模式,不光是国内这么做,全世界都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