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腊肉回来了 第356章

作者:十期颐

“刘皇叔就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了!他遇见诸葛亮的那年,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他的故事,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

“这么多人喜欢他,当然是因为他是英雄啊!”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这样的兄弟情义,很幸运,我这辈子,也是拥有的。”

“刘皇叔好像是这些人物里,唯一一个爱民的人。我看好多评论喷他伪君子,但是像曹操这样屠城的人,才是真英雄吗?”

“皇叔才是我辈楷模,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皇叔的五十岁,才开始向着他的人生巅峰前进着。”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是一个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的人。

建安十二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因为这一年,三十八岁的郭嘉去世了。

而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出山了。

祁元笔下的三国历史,似乎朝着另外的一个方向拐了过去。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

“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嫣。”

诸葛亮是一个孤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一直躬耕于隆中。

他在这里,一边读书,一边劳动。

荆州名士司马徽送给他一个称号“卧龙”。

这时的诸葛亮虽然隐居在草庐间,但是和他有关系、来往的,不是高官,就是名士。

在那个圈里,他还是很有一些名声的。

所以实际上,他要是想要从政,其实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但是在建安十二年以前,江湖上,没有他的动静。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诸葛亮的美好愿望,他决心隐居南阳,终老隆中。

但是实际上,诸葛亮的志向,是非常远大的。

不是称王,不是为官,而是辅佐贤明,平治天下,定鼎中原。

所以,他需要一个好老板。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啊?我觉得刘备的实力太弱小了,他没有理由选择刘备啊!”

“其实吧,是刘表太差,曹操太强,而孙权那里,能够给他的操作空间,又太小。大家都知道,当时很多的中原名士来到了荆州避难,但是刘表一个都不用,所以诸葛亮当然不会跟着他干!而曹操那边,自然不用说,人才济济,荀家兄弟,更何况曹老板自己也是个强人。”

“所以的所以啊,诸葛亮期待的不是一个重用,而是一个专用!”

所以,诸葛亮在等待。

等待那么一个人。

建安十二年的这一天,刘备和诸葛亮相遇了。

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里,最浪漫的一次君臣相遇。

隆中之对,天下无双。

刘备,终于找到了他需要的人,终于迎来了他的时代。

诸葛亮,终于等到了他想要的人,开启了他的时代。

建安十三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

刘备,收下荆州五郡。

建安十七年,入西川,领益州牧。

建安二十三年,攻取汉中。

终于,他在六十岁这年,在成都称帝。

刘备,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无,到天下三分的壮举。

“四十六岁,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在那样一个烽烟四起的中原大地,他还在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他从容不迫,他不卑不亢,他屡败不馁,他百折不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数十年如一日。”

“在古代,四十多岁,基本上已经算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点了,但是刘备才刚刚开始。他的理想是什么?是光复汉室。他会为了大腿上的肉多了,而痛哭,因为这样就打不了仗了。从当年剿黄巾军开始,他一路起兵,但是一路,都被打得屁滚尿流。

他再起兵,再被打。

后来,他见到了皇帝,看见了那张衣带诏。

老婆,老婆死了。

兄弟,兄弟死了。

儿子,儿子摔了。

手底下的将士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这个两鬓发白的老头子,还在为了他当年的那个理想,而努力着。

开局一双草鞋的他,最后,似乎还干成了!”

“皇叔身边的人,和曹操孙权身边的人,画风都不太一样啊!

看看丞相吧,‘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看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二爷吧,我这么说吧,三国这段故事,要是没有刘备这一系,我觉得,这不过就是一个没什么意思的乱世罢了!但是有了刘皇叔的存在,整个三国,整个天下的画风,都不一样了!”

看了三国里,关于刘备的故事,有人觉得刘备太假了,活脱脱一个伪君子,甚至猥琐。

一个又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的人为什么会成为后来的汉昭烈帝呢?

“说刘备就是个废物的人,肯定没有经历社会的毒打吧?当你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当一个人物,拉起了一个队伍,经历了九死一生,但是却无数次的失望的时候,你还会想刘备一样,保持初心吗?”

“当年青梅煮酒之时,袁绍,袁术,刘表,孙策,刘璋……一个一个同时代的名字划过的时候,曹操却对他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把刘备的筷子都吓掉了。曹操他爹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而曹操本人,更是相当于是洛阳市的公安局副局长。袁绍是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孙策那边更不用说,他爹就是长沙的市长。

而刘备是什么?一个臭卖草鞋的。

他能够走到最后,完全就是凭借着个人的努力。”

“三国,我已经看了两遍,这一次,我是专门挑选着刘备的剧情来看的。因为我觉得,刘备的故事,是最励志的。他靠的就是信念,就是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