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雪姨开始 第87章

作者:师牙

  对于这一幕,叶柯与李洋并未放下心情,毕竟能不能获奖也只有闭幕式的时候才知道结果。

  灯光渐暗,主持人走上舞台,用激昂的法语宣布第57届戛纳电影节正式开幕。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叶柯与剧组众人对视一眼,眼中都充满了期待。

  因为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将在这里,让《入殓师》被更多人所看到……

  夜幕深沉,马丁内斯酒店的套房内,落地窗外的戛纳湾泛着幽蓝的光。

  叶柯将《入殓师》的最终剪辑带子在掌心转了两圈。

  而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本届电影节的预热报道,画面里王家为站在《2046》的海报前。

  “放映厅的播放效调试完成了。”

  这时李洋推门而入,领带松散地挂在脖子上,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媒体反馈表,“《综艺》提前看片后说我们的叙事太‘东方含蓄’,可能不符合西方评审的口味。”

  他把纸揉成团砸向垃圾桶,金属撞击声在寂静的房间格外刺耳。

  叶柯起身倒了两杯威士忌,冰块在杯壁撞出清脆声响:“那又能怎么样,最终结果不还没开始么,你怎么看着倒像是要结束了一样。”

  敲门声突兀响起。

  是小间谍范小胖,有些圆润的身材裹着丝绸睡袍闪了进来,看到叶柯与李洋并不在意,大大咧咧坐下说道:“刚在电梯撞见《清洁》剧组,张曼钰的团队带了三个造型师,光首饰箱就有半人高。

  “咱们明天的首映礼,是不是得加点噱头?”

  听到这话,叶柯盯着杯中的冰块慢慢下沉毫不在意说道:“一切噱头都抵不过质量的,这也不是国内,那些影评人可不在意这些东西,他们更在意是电影本身。”

  “李洋。”

  叶柯转头看向蜷缩在沙发的李洋,“你觉得《入殓师》需要靠噱头吗?”

  “为什么要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李洋摇头,显然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而后李洋难得幽默了一次:“我总不能真的拉两具尸体,来当噱头吧。”

  对此,范小胖只是撇了撇嘴,正要反驳,手机突然疯狂震动。

  “果然,国内不少媒体在报纸网上都纷纷发表了,张曼钰的动态与照片。”

  显然范小胖有着自己的小狗仔队,看着一条条短信以及不少彩信图片。

  此刻国内网上更是纷纷讨论了#张曼钰戛纳造型封神#赫然在目,配图里。

  那是张曼钰戴着夸张的银色葫芦耳环,背景是《清洁》的英文片名。

  而国内网上的评论已经开始刷屏:“东方影后降维打击”

  “这才是国际红毯该有的样子”

  “……”

  胡君推门进来时,晃了晃手里的牛皮纸袋:“电影节组委会送来的最新排片表,我们的首映被安排在《2046》和《清洁》之间。”

  而后他掏出两张烫金请柬,“王家为刚刚派人送来的,开幕式后派对的邀请。”

  “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

  李洋率先说道,他只觉得在戛纳这边有了更多向往的同道中人,远比什么子虚乌有的派对来的更有意思。

  见多华人,哪有洋马来的新鲜。

  同样叶柯也是笑着拒绝,恰好这时手机震动,是李恩泽发来消息。

  看了一眼将手机塞回口袋,叶柯平静说道:“《华氏9/11》团队提前包下了首映场半数媒体票。”

  “看来今年大赢家估计要被锁定了。”

  听到这个消息,房间内几人表情也变得有些沉默,毕竟千里迢迢在这边不是为金棕榈。

  总不能说是为了涨见识这种瞎话吧……

  戛纳影厅穹顶的水晶灯次第熄灭,黑暗如潮水漫过三千个座椅。

  叶柯在VIP席握紧拳头,掌心沁出的汗洇湿了西装内衬。

  身旁的李洋不停吞咽口水,喉结在阴影里上下滚动,放映机启动的嗡鸣仿佛碾过每个人的神经。

  银幕亮起的瞬间。

  初雪簌簌飘落。

  镜头缓缓推进,老式收音机流淌出舒缓的纯音乐。

  是胡君饰演入殓师,有些颤抖着抚摸冰冷的棺木……

  看着这一幕,前排的法国老太太突然捂住嘴,黑暗中传来压抑的抽气声。

  而坐在现场的叶柯余光瞥见评审团主席吉尔·雅各布挺直脊背,金丝眼镜闪过幽蓝的光。

  后面是叶柯再为车祸少女整理遗容的长镜头持续127秒时…

  这一幕,却让整个影厅陷入令人窒息的寂静。

  范小胖攥着俞非鸿的手,指甲几乎掐进对方掌心。

  那是范小胖饰演的角色,现场看到“自己”死亡那一刻,她内心也是觉得神奇。

  胡君也是认真仔细盯着银幕,喉结艰难地滚动。

  王家为却是摘下墨镜,用手帕轻轻擦拭镜片。

  “卡布基诺泡沫不该这么打。”后排突然响起突兀的英语。

  叶柯转头,《综艺》首席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皱着眉记录笔记。

  但当饰演剧中叶柯的父亲,老演员布满老年斑的手与儿子颤抖的手交叠,全场突然响起窸窣的翻找纸巾声,艾伯特的钢笔尖在纸上划出凌乱的弧线。

  放映至高潮,叶柯在狭小车厢里为横死的流浪汉入殓,镜头随着擦拭动作不断拉近,将褶皱里的灰尘与皮肤纹理尽数捕捉…

  黑暗中,好似听见抽泣声,好像是位来自棒子国的演员还是导演?

  片尾字幕升起时,死寂持续了整整十五秒。

  叶柯数着自己剧烈的心跳,直到第一声掌声从左侧VIP席炸开!

  是张曼钰,她率先起立,丝绸裙摆滑过座椅扶手。

  掌声如多米诺骨牌蔓延,有人吹起口哨,评审团成员纷纷起身,椅子摩擦地面的刺耳声响彻影厅。

  李洋踉跄着要往前冲,被叶柯死死按住。“等全部字幕放完。”

  随着大荧幕上,最后一个名字消失。

  全场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前排观众甚至起身鼓掌。

  叶柯望向评审席,看见韩国导演朴赞郁抹了把脸,意大利女评委用睫毛膏晕染的眼睛瞪着评分表。

  “我们...成功了?”

  虽然一直对电影很有信心,但此刻的李洋,声音沙哑得可怕。

  指着周围潮水般涌来的媒体与观影人,叶柯显得很是平静说道:“不,这只是开始。”

  随后叶柯与李洋带着众人走向台上。

  早已等候的媒体区瞬间沸腾,数百支话筒与录音笔如钢针般刺向《入殓师》剧组。

  “李导演!请问:我认为您是刻意回避死亡的残酷,对此您怎么看?”记者尖锐的提问让李洋猛地停住脚步。

  难道正面对视并做出回应,李洋抓住话筒说道:“如果直面鲜血与腐肉就是真实,那是对生命的亵渎!”

  “我们擦拭的不是尸体,是活着的人心里的尘埃!”

  好似《入殓师》的首映,就像往平静湖面扔了块大石头,在电影圈激起了不同反应。

  放映结束后,记者会上挤满了想提问的人。

  有美利坚的记者直接问导演李洋:“这种慢悠悠讲死亡的电影,真的能让普通观众看下去吗?”

  李洋想了下,认真回答:“我们不是想拍吓人的死亡,而是想让大家看到,告别也可以很温暖。”

  站在人群后面,回应电影画面,王家为淡淡说道:“现在很多电影都在炫技巧,但这部片子,就像在安静地讲故事,让人忍不住听进去。”

  这话让周围不少记者赶紧记下来。

  法国《电影手册》的老影评人却皱着眉头说:“节奏太慢了,年轻观众估计没耐心看完。”

  其实在看到《入殓师》后,评审团内部的意见也不太统一。

  意大利评委索菲亚特别激动:“我看电影时偷偷哭了两次,他们把亲情拍得太真实了!”

  可美利坚评委约翰却直摇头:“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不符合西方人的观影习惯。”

  评审团主席吉尔·雅各布接受采访时说得比较委婉:“这部电影很特别,它就像一本需要慢慢翻阅的书,能看懂的人会特别有感触。”

  棒子国的朴赞郁看完后:“原来拍死亡题材还能这么拍,给我不少启发。”

  张曼钰在接受国内媒体电话采访时,语气里都是赞叹:“叶柯演的入殓师,眼神里全是戏,让人相信他真的在和逝者对话。”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场刊评分。

  而3.8分的成绩让《入殓师》成了今年两匹“黑马”之一。

  与之前被所有人好看的《华氏》不相上下……

  而当戛纳场刊评分公布的那一刻,《入殓师》剧组所在的休息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3.8分几乎是高分了,这个成绩不仅打破了近五年华语电影的最高纪录,更直接跻身场刊历史评分榜前五。

  瞬间在戛纳电影节引发强烈震动,原本以为今年就黑马一匹,想不到还有另外一片。

  只能说是龙争虎斗的一年!

  其实场刊评分机制,如同电影界的“民意晴雨表”。

  由30位全球顶尖影评人匿名打分,从叙事结构到镜头语言,每个维度都严苛考量。

  《入殓师》在“情感共鸣”和“艺术创新”两项获得近乎满分的评价,

  有影评人在反馈中写道:“导演用极致的东方美学,将死亡这一沉重命题转化为诗意的哲学探讨,每个画面都值得反复品味。”

  然而,高分也引发了激烈争议。

  《综艺》杂志在专栏中尖锐指出:“3.8分的虚高评分,不过是西方对东方文化猎奇心理的又一次体现。”

  他认为电影中大量留白的叙事方式,本质是“用形式掩盖内容的单薄”。

  但这种观点立刻遭到反驳。

  《视与听》影评人莉迪亚撰文回击:“当好莱坞还在用特效轰炸观众时,《入殓师》用最朴素的镜头,完成了对生命最深刻的叩问。”

  评分带来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

  电影节官方售票系统显示,《入殓师》加映场次的门票在15分钟内售罄,黄牛票价格炒至原价十陪……

第119章 进入戛纳之夜

  对于《入殓师》在戛纳电影节上拿下场刊3.8的高分时。

  不仅仅是戛纳这边一片震动。

  同样远在国内的影迷、媒体、娱乐圈也是如此。

  其实对于李洋执导,叶柯主演的《入殓师》出征戛纳,国内确实是有不少人看好的。

  毕竟之前他们这个组合,已经从默默无闻到柏林黑马,并让叶柯成功拿下去年的柏林影帝。

  而今年这对组合再次出征,不论是圈内,还是那些影迷媒体们,确实是依旧保持看好心态。

  哪怕不是拿到戛纳最高奖项金棕榈,那也是有其它奖项,总不会是抱零而归。

  但却没有想到,仅仅几天后,就传来消息,《入殓师》拿下近五年内戛纳场刊最高分。

  而看到这么高的评分。

  叶柯与李洋等人欢喜的同时又有些担忧,毕竟戛纳场刊评分,与奖项的“爆冷”本质是艺术评价标准的分歧。

  场刊反映媒体与影评人的即时反馈,而评审团代表戛纳官方的意识形态与市场策略。

  对于观众和从业者,场刊可作为观影参考,但奖项归属需结合戛纳的“游戏规则”综合判断。

  毕竟,过去确实是有高分作品,结果最后拿下其它奖项。

  而同样一些2点多分作品,却爆冷拿下金棕榈这最终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