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雪姨开始 第67章

作者:师牙

  想到李洋那张要吃人的脸,心中一紧,叶柯苦笑着说:“有些不凑巧。我这次回首都,还要拍戏,要是有时间的话,倒是肯定携美同游。”

  “那就可惜了啊。“

  郭妃莉倒是爽快,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没事,要是你以后有机会来新加坡,也可以来找我,倒是可以带你体验一下那边美食风景。”

  “行。”

  叶柯笑了笑并未多说什么。

  两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很快,便到了登机时间。

  叶柯原以为登上飞机后,他和郭妃莉就会分开。

  然而,当他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后。

  郭妃莉拿着机票,朝着叶柯的方向走来。

  “你说我们这算是缘分么,想不到登上飞机还能碰到一起。”郭妃莉站在座位旁,眼中满是笑意。

  叶柯也是一脸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从容:“看看,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坐吧,需要靠窗么,我给你换一下?“

  郭妃莉摆了摆手:“不了,坐哪里都是一样的。”

  说着将行李放好,郭妃莉又从随身包包中拿出一本杂志,准备打发这不算长的飞行时间。

  看着她手中的杂志,不由想到同样爱看书的蒋心,叶柯玩笑似问道:“文学爱好者咯。“

  “哈哈哈,不至于,只是坐飞机时间长,打发一下。”

  郭妃莉打开手中的杂志,好奇地问道,“你一般在飞机上睡觉么?”

  “不一定,有时候会翻一翻剧本看一看。”叶柯说着,从包里拿出《入殓师》的剧本。

  这是他与李洋精心打磨后最终敲定的版本。

  与日版相比,融入了更多符合内地文化的元素。

  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核心内涵始终如一,以东方视角消解死亡的禁忌,用温情笔触化解死亡的沉重。

  如同那句话: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飞机平稳飞行在万米高空,机舱内一片静谧。

  叶柯沉浸在剧本的世界里,逐字逐句地推敲着台词和表演细节,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感觉肩膀一沉。

  叶柯转头一看,只见郭妃莉不知何时已经睡着了,头歪在他的肩膀上,呼吸均匀而轻柔。

  看着眉眼深邃郭妃莉,发丝散落在脸庞,随着呼吸轻轻颤动,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五官精致得如同精美的画卷。

  尤其是眼型细长略带上扬,赋予她古典美人的含情脉脉与冷艳气质。

  在《东游记 》中饰演白牡丹时,眉心痣与下垂的丹凤眼组合,塑造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

  而在《倚天屠龙记 》中,她饰演的殷素素眼神凌厉,眼尾微挑,将角色的狠辣与深情完美融合 。

  特别是唇形独特上唇微凸的“M字唇”是她标志性的特征之一,增添了面部的精致感与时尚度。

  这一特点在古装剧中尤为突出,与古典妆容相得益彰 。

  此刻熟睡的她,褪去了角色的光环,多了几分恬静与柔美。

  叶柯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尽量让郭妃莉靠得更舒服些,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安静,生怕惊醒了她。

  随着飞机开始下降,郭妃莉发出一声轻柔的呜咽,缓缓睁开了眼睛。

  有些迷茫地环顾四周,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郭妃莉脸上顿时泛起一抹红晕:“抱歉,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

  叶柯温和地笑了笑:“没关系,很正常。”

  郭妃莉坐直身子,整理了一下头发,眼神有些闪躲。

  直到飞机彻底降落,她才深吸一口气,轻声说道:“要是有空,记得打电话给我。”

  说完,她便随着人流起身离开。

  叶柯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有些费解这句:有空打电话联系。

  究竟是客套,还是另有深意?

第101章 新戏选角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纱,轻柔地洒在屋内。

  “你怎么起那么早?”

  一道慵懒的声音,从叶柯身后传来。

  穿着睡裙的许情,发丝随意地散落肩头,整个人带着未完全清醒的倦意,微微倚靠着门框,那姿态尽显慵懒风情。

  站在阳台上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重要之事,叶柯半晌才回应道:“嗯,今天得去中影一趟。”

  “是为了那部《入殓师》?不是说李洋都筹备齐了么,至于要那么急么。”

  许情神情满是疑惑,眉眼间还带着几分困倦,似乎还未从昨晚激烈讨论剧本的疯狂劲中缓过神来。

  她实在有点想不通,叶柯这急躁的性子。

  才刚刚风尘仆仆地回到首都,就火力全开地与自己争论,怼完之后拍拍屁股又要走人。

  这行事风格,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转过身来,目光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许情,叶柯缓缓开口:“一些主要角色还没人选,比如女主角。”

  那眼神中,似乎藏着许多意味深长别样意思。

  “我?怎么样。”

  许情闻言,瞬间来了精神,妩媚地一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可紧接着又有些不确定地自言自语道:“不过你现在跟李洋再次合作,确实比之前要惹眼许多,第一次拍电影就拿到欧洲三大之一柏林奖,这次肯定有许多一线演员眼巴巴望着等你们开始选角试镜呢。”

  她深知,在这个娱乐圈里,名气和奖项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如今叶柯和李洋这对搭档,已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我们只想要合适的,而且我们也是优先选择自己人。”

  叶柯毫不掩饰这种帮亲不帮理的想法,语气坚定而有力。在他看来,好不容易在这个圈子里崭露头角,怎能随波逐流,被外界的各种因素左右。

  其实仔细想想,倒也不是不行,但凡叶柯与李洋放出点风声,还真有不少公司与大牌演员愿意自降身价参演。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一句,只要叶柯愿意,他们甚至可以零成本拍摄,毕竟有的是人愿意出钱来拍这部备受期待的作品。

  虽说如今《盲井》早已满月下档了。

  如同之前叶柯、李洋和韩三屏所推测的那样,这部电影的后劲很一般。

  可以说要不是在柏林有所斩获,可能连一千万的票房都不到。

  但在如今这个商业大片才刚刚冒头的年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算是极为能打的了。

  能执导一部内地票房过千万的电影,足以让导演晋升为一线大导。

  而能主演一部电影获得如此票房,叶柯也算是稳稳跻身一线明星演员的行列。

  然而,如今国内掌握电影话语权的那些“老爷们”,其实挺看不起商业片的。

  在这个电影艺术至上的年代,在他们眼中,只有能在国外拿奖的才是厉害的导演。

  那些光会卖票房的,被他们视为浑身沾满铜臭味的投机分子,根本不懂电影艺术!

  要不是《盲井》这部电影在柏林获奖,可能得到的评价也不会太高。

  就像冯晓刚,连续三年都拍出了票房三千万以上的电影,可依旧不被“老爷们”接受,还天天挨批评,金鸡百花奖更是与他无缘。

  如今的冯晓刚倒也豁达,在他看来,只要有票房就是胜利,外界的看法也不再那么重要。

  见没有外人在,许情也不客气地打趣道:“你这话也不怕被人听到,到时候有些人,可就要说你不利于团结了。”

  其实她倒也不在意叶柯这种说法,毕竟在这个圈子里,哪个人不是这样呢?

  上至大公司,下至导演们,每次有新片开拍,或许不是主角,但大多也会让身边好友亲属出演重要角色,那风风火火第一个吆喝的,必然是自己人。

  叶柯摆出一副很无奈的表情,苦笑着说:“没办法,身不由己,兄弟们也想出头。”

  其实在他心里,不仅仅是喜欢做演员,能够饰演自己所喜欢的角色,

  同时还希望顺势扶一下身边的好友,不仅仅是黄博、王保强,还有301那几个充满热情的牲口们。

  但凡叶柯说一句:来吧,崽给爷演个尸体。

  罗禁他们三个肯定乐得屁颠屁颠地答应。

  被他这幅江湖大哥的话语给逗乐了,许情笑容满面地说道:“别说什么女主角,你要是有需要,龙套我也不介意。”

  顿了顿,她又认真地说:“《入殓师》这剧本很好,很多情节都让我很喜欢,很感动。而且这种独属于东方文化的生死观阐述的很好。”

  昨晚,许情除了在讨论剧本时怼得痛快,也有幸优先看到了《入殓师》的剧本。

  这其实就是一部借用“入殓师”的视角,来讲述东方人的生死观念,以及丧葬文化的故事。

  故事本身通俗易懂,有让人捧腹的笑点,也有感人至深的煽情片段,借助一个个死者的故事,细腻地表现出不同家庭关系中的亲情。

  故事的核心看似通篇都在说不同的死亡,但其实更是在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这也是儒家观念中对待死亡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逝者如斯,生者已矣。

  死亡并不可怕,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活着的人只需要怀揣着对死亡的敬意,好好地享受活着的过程就行。

  “行了,你先休息。”

  叶柯看了看时间,说道,“温情和武熊在楼下等着呢。”

  此时的他,已经穿戴完毕,将随身物品仔细整理好,准备出门。

  回想起昨晚,深夜到达首都后,本已开好酒店准备好好休息一番,可许情却早早地把车子开到酒店处,这让叶柯不得不进行了一次深夜探讨剧本。

  中影,韩董的办公室内。

  装饰简约而不失大气,墙上挂着几幅颇具艺术感的电影海报,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电影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叶柯、李洋与韩三屏围坐在办公桌旁,气氛略显紧张而专注。

  半晌后,一直沉默着看完最终版剧本的韩三屏,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赞叹之色:“是个好剧本,好好拍,绝对明年有很大希望。”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多年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下的权威。

  “其实不说国内,可能世界上大部分导演很少会将目光放在这个题材上。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韩三屏继续分析道。

  作为中影的“座山雕”,他至少参与过几十乃至上百部电影的制作,对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观众喜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所以他当然清楚知道这部电影如果能拍出来,并且还能拍出水平的话,确实是能拿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去冲奖的。

  本身那些老外们就对东方文化感到神秘,如果有一部探讨东方生死观和治丧文化的电影出现,确实能够吸引他们的目光。

  同时,《入殓师》确实是一部好本子,虽说从头到尾都没透露出票房大卖的气息,可是一眼看去就是奔着冲奖去的!

  “确实是一部极为有新意的电影。”李洋很是认同地说道,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所以不仅仅是给老外们看,同时我们也需要一部,讲述东方文化下的生死观的电影。

  西方世界与死亡有关的行为往往涉及宗教,但是我们东方文化不同。东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是轻松、解脱,更不是去什么美好的天堂了。

  对生者来说,死亡代表的是慎重悼念,是沉重的,而对逝者来说,死亡是另一场新生,是新的轮回开始。”

  说着说着,李洋似乎又有点陷入到拍《盲井》时探讨人性观点的状态中,整个人沉浸在对电影文化内涵的思考里。

  而看着两人的称赞,叶柯只是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其实这个题材并不新,应该来说,这个职业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只是没有人去太在意过。

  ‘入殓’自古就有,类似入殓师的行业早在古代‘三礼之书’的《仪礼·士丧礼》、《礼记》和《周礼》均有记载,并作为凶礼非常重视。”

  《礼记·问丧》中载:‘死三日而后殓’,人死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

  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为死者洁身、理发、剪指甲,表示洁净反本。

  直到现在,这个仪式依旧没有断绝传承。

  但是随着礼制发展的越来越完备,孝子贤孙因招待其他事情,不再亲自给死者进行更换衣服、清洗身体的一些工作,就需要有些专门的人帮忙。于是就有了专业的入殓师。

  至少在明清时期,专门为死者更换寿服、打理仪容仪表,送入棺椁的入殓师就已经很常见了。

  直到现在,大部分殡仪馆内都有专业的入殓师团队,为死者在火化之前进行修容工作。

  其实原版电影,是根据小日子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的。

  那部电影拍得很好,是典型的日式治愈风格电影,通篇都在用“死亡”来探讨“生”的重要,充满文艺气息。

  但是,叶柯依旧没有照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