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雪姨开始 第214章

作者:师牙

  就在这时,宋嘉从后台端着两杯水走过来。

  看到蔡亦浓,她立刻露出惊喜的笑容:“蔡总,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随后宋嘉转头打趣道:“当年要不是叶柯不肯签唐人,不然现在唐人绝对有一堆明星大腕。”

  其实叶柯和蔡亦浓这些事情,早在客串酒剑仙时就被记者所曝光,还有送跑车的事情,那时网友还称蔡亦浓是唐人黄金眼,看中的艺人无一不火。

  所以现在宋嘉的调侃,反而众人都能笑着聊下去,毕竟叶柯与蔡亦浓关系不错。

  蔡亦浓摆摆手,笑得意味深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然胡歌的李逍遥不是没得接住嘛,不过…,”

  她转向叶柯,语气认真起来,“你这导演当得越来越厉害,以后要是有适合师师的角色,可得给她留个试镜机会。”

  刘师师闻言,立刻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精心准备的文件夹,双手递到叶柯面前:“叶导,这是我拍过的一些戏的片段剪辑,还有角色分析笔记。要是您觉得有合适的角色,哪怕是小配角,我也很想试试。”

  叶柯接过文件夹,随手翻看。当他看到其中一页标注着唐人正在筹备《步步惊心》的备注时,心里不由得一动。

  想想,嘴上并没有点破,叶柯只是温和的笑着说:“放心,有合适的机会一定告诉你。

  你先把龙葵的那种表演方式磨炼透彻,等下次遇到更复杂的角色时,就能举一反三了。”

  路演活动正式结束后,蔡亦浓热情的邀请几人去平江路旁的一家传统茶馆小坐。

  茶馆临水而建,窗外就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景致。

  刚在雅间落座,胡歌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电话那头的他正在横店拍戏,妆发都还没卸,笑着打趣:

  “叶导!您可算来了!当年您要是签了唐人,我现在估计还在各个剧组跑龙套呢!”

  叶柯拿着手机,也笑着回应:“你现在的李逍遥演得比我活泛多了,蔡总这看人的眼光,可比我准多了。”

  电话那头传来胡歌爽朗的笑声,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闲聊间,叶柯注意到刘师师一直安静的坐在角落,不时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仿佛在思考刚才讨论的表演问题。

  临走时,刘师师悄悄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便签,轻轻递到叶柯面前:“叶导,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要是您有时间的话,能不能偶尔指点我一下关于角色理解的问题?”

  叶柯接过便签,上面的字迹清秀工整,就像苏州的细雨般温润……

  回到下榻的酒店,经纪人温情拿着新鲜出炉的上映倒计时表走进房间:“下周三全国公映,现在预售已经突破500万了。

  院线那边反馈,黄金场的上座率都很理想。”

  看着表格上不断攀升的数字,又看了眼手中那张字迹清秀的便签,叶柯若有所思的笑了:“把唐人蔡总的联系方式存好,以后说不定她那边的演员会有合作的机会。”

  窗外,平江路两旁的红灯笼渐次亮起,叶柯站在窗前拿出手机,给宋嘉发了条信息:“刚才和蔡总他们聊了会,我在酒店房间了。”

  片刻后,宋嘉回复道:“明天南京的路演,听说会有更多业内人士过来,期待再遇到这样的惊喜。”

  叶柯看着信息,嘴角不自觉的扬起。

  夜色渐深,苏州古城的轮廓在月色中显得格外宁静……

  ……

  首都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暨《寄生虫》首映礼的红毯现场,俨然成为了今夜全城最耀眼的焦点。

  下午四点半,红毯两侧的媒体区和粉丝区就已爆满。

  长枪短炮的摄影记者们严阵以待,调试着手中的设备,彼此间低声交换着信息,猜测着今晚哪位明星的造型会率先冲上热搜。

  粉丝们则更加狂热,他们高举着灯牌、手幅和海报,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期盼。

  “叶柯”

  “宋嘉”

  “戛纳金棕榈得主《寄生虫》”

  字样的灯牌尤为醒目,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连成一片光的海洋。

  五点整,红毯仪式正式开始。

  主持人的声音传遍现场,每一次念出嘉宾的名字,都会引发一阵或大或小的骚动。

  当一线明星、资深导演、业界大佬们依次踏上红毯时,闪光灯便如同疾风骤雨般亮起,尖叫声与快门声交织成一曲喧嚣的交响乐。

  然而,这一切的铺垫,都在那个时刻达到了顶峰。

  “接下来走上红毯的是——刚刚凭借《寄生虫》斩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导演叶柯,和女主角的宋嘉!”

  主持人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激动。

  刹那间,整个现场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浪。

  “叶导!看这里!”

  “宋嘉姐!太美了!”

  “金棕榈!华语之光!”

  叶柯穿着一身量身定制的黑色戗驳领西装,剪裁极尽利落,没有过多繁复的装饰,仅以领口一枚精致的胸针点缀,沉稳中透着不容忽视的锋芒。

  他微微侧身,绅士的伸出手臂。

  宋嘉轻轻挽住他,她身着一袭象牙白曳的长裙,面料带着细腻的珠光,设计简约而高雅,将她清冷又温婉的气质衬托得淋漓尽致。

  两人并肩而行,不时向两侧的媒体和粉丝挥手致意。

  叶柯的目光扫过狂热的人群,忽然,他在一片“叶柯”的灯牌中,瞥见了一张略显陈旧却保存完好的《盲井》电影海报。

  举着海报的是一位看起来三十岁上下的男性粉丝,眼神中充满了不同于周围年轻人的、一种更为深沉和持久的激动。

  叶柯的脚步微微一顿,朝着那个方向,郑重的点了点头。

  这个细微的互动,立刻被敏锐的镜头捕捉下来。

  在他们身后,陈铠歌、冯小缸、张艺某等国内顶尖导演也相继踏上红毯,显示出业界对这部影片的高度关注。

  媒体区的闪光灯已然连成一片银白色的光幕,几乎要将夜幕点亮。

  有记者奋力挤到隔离带前,提高音量喊道:“叶导!《寄生虫》在戛纳获得了至高荣誉,您认为它在国内上映,能复制那份荣光,获得市场和观众的双重认可吗?”

  叶柯停下脚步,面向提问的记者,脸上是平静而自信的笑容:“戛纳的奖项是评委们对影片艺术性的肯定。

  但电影最终是要放给千千万万普通观众看的。

  所以,它究竟怎么样,我愿意完全交给国内的观众来评判。”

  随后叶柯步入影院内部,又是另一番景象。

  能容纳近千人的IMAX巨幕厅此刻座无虚席。

  前排就座的是电影界的权威、学术界的泰斗以及众多明星好友。

  在简短的放映前致辞环节,王劲松紧紧握住叶柯的手,声音显得有些激动:“叶柯,你是我们北电表演系的骄傲。

  如果说当年你坐在台下听课,那么今天,你和你的作品,把华语电影带到了一个我们曾经期盼已久的新高度!母校为你感到无比自豪!”

  当影院内的灯光缓缓暗下,最后一丝窃窃私语也归于沉寂。

  巨大的银幕亮起,龙标出现,所有人的目光都被牢牢吸附过去。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影院仿佛成了一个拥有独立呼吸的生命体。

  观众的情绪完全被影片牵动。时而因精妙的黑色幽默发出低低的哄笑,时而又因残酷的社会隐喻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当影片最后那场席卷一切的暴雨来临,贫富两个家庭在别墅里展开生死搏斗时,整个影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直到片尾字幕开始滚动,明亮的顶灯重新亮起,人们似乎才从那个令人窒息的故事中回过神来。

  寂静只持续了短短几秒。

  随即,如同蓄势已久的火山喷发,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持续了足足近五分钟。

  许多观众站起身来鼓掌,不少人眼眶泛红,有人甚至来不及擦拭脸上的泪痕。

  一个带着哭腔的女声在掌声稍歇时喊道:“最后那场暴雨戏太戳心了。我到现在都缓不过来!”

  首映礼后的交流环节,气氛热烈而真诚。

  一位年轻的男生接过话筒站起身,他是07级的张汉,如今也已是在多部电视剧中崭露头角的新生代演员。

  “柯哥,您好!我是您的学弟张汉。”

  张汉的语气恭敬中带着兴奋,“影片中您运用空间和镜头语言来叙事的手法让我特别受启发。

  尤其是用楼梯的镜头来清晰区分和隐喻贫富阶层的设计,实在是太妙了。

  我想请问,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视觉语言,是您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已经构思好的,还是在拍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叶柯接过话筒,对对方的细致观察表示赞赏:“谢谢你的问题。这个构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实在之前拍摄《小偷家族》时,我就开始特别留意空间环境对人物情绪和命运的塑造力。”

  他稍微侧身,以便更好的与全场交流:“到了《寄生虫》,这个想法变得更具体、更系统。

  我们和美术指导团队开了很多次会,特意设计了你看到的那几段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楼梯。

  比如底层半的下室家门外那段,我们强调了它的狭窄、潮湿和常年不见阳光,暗示着角色被困于社会底层的窒息感。

  连接富人别墅客厅与下层空间的楼梯,我们则突出了它在不同情境下给人的不同感受。

  平时是宽敞的,但在危机时刻就显得格外漫长和拥挤,象征着阶层跨越的艰难。

  而通往顶层花园阳光房的那段旋转楼梯,则刻意营造出一种开阔、明亮甚至带有几分虚幻的感觉,那是底层家庭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

  他总结道:“所以,这些空间设计,从一开始就是角色命运和影片主题的重要伏笔,是融于叙事本身的。”

  交流环节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散场时已近深夜,但影院外依然聚集着大量不愿离去的忠实粉丝。

  一个穿着蓝白色校服、戴着眼镜的女生,在同伴的鼓励下,鼓起勇气穿过人群,将一个印着北电校徽的笔记本和笔递到叶柯面前。

  “叶…叶导,您好!”

  女孩的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发抖,“我…我明年就想参加艺考,目标是北电导演系。我…我看了您的很多电影,特别是今天的《寄生虫》,它让我更加确定了,我未来想走的路就是电影。您…您能给我写句话吗?”

  叶柯看着女孩眼中那份纯粹而炽热的光芒,温和的笑了笑。

  虽说北电的导演系对外……,算了,新人不宜过于打击。

  他接过笔记本,翻到空白的一页,沉吟片刻,然后认真的写下:

  “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保持讲故事的热情,祝前程似锦!叶柯。”

  他将笔记本递还给女孩,抬头时,看见不远处的宋嘉也正被粉丝们围着。

  她耐心的为一个又一个影迷签名,偶尔还会微笑着低声交流几句。

  此刻的她,从容、亲切,与银幕上那个精于算计、时刻维持体面的房东太太,判若两人。

  终于坐回返回酒店的车上,世界仿佛瞬间安静下来。

  叶柯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连续数小时的高度集中让他感到一丝疲惫,但精神却依旧处于一种亢奋状态。

  这时,经纪人温情将手机递到他面前,屏幕上是社交媒体平台的界面。

  “首映礼的相关话题已经爆了。”

  温情的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寄生虫中国首映#、

  #叶柯宋嘉红毯#、

  #房东太太演技#,

  三个话题同时冲上热搜榜前五,主话题的阅读量已经破亿了!各大影评人和媒体的首波口碑也出来了,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

  叶柯划开自己的手机,点开微信,赫然看到导演陈铠歌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资深影评人的长文,并亲自配文评论道:

  “恭喜叶柯。他用一个极具观赏性的商业类型片外壳,包裹了一个深刻沉重的社会议题内核。

  华语电影需要这样的探索和勇气。”

  这条重量级的评价,无疑为影片的口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叶柯将手机屏幕转向身旁的宋嘉,“看到了吗?业界前辈的肯定,观众的眼泪和掌声,我们都拿到了。”

  他望向车窗外飞速流逝的夜景,声音沉稳下来,“但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明天,第一批票房数据出来,那才是市场和资本给我们最直接的答卷。”

  宋嘉将手轻轻覆在他的手背上,传递着无声的支持与温暖。